当陈舟在数字田野上纵横捭阖,林夏于星海中心静默感知时,苏哲的战场,则转移到了更具象、也更考验耐心与智慧的领域——会议室,以及那些承载着规则与条款的、密密麻麻的文字。
“山河数字方舟”的启航,尤其是其“分布式守护者网络”的全球运作模式,如同一块巨石投入本就暗流涌动的数字治理湖面,激起的涟漪远超预期。方舟所触及的数据伦理、文化遗产数字化标准、跨境数据流动、算法透明度等问题,恰好是各国立法者、监管机构和学术界正在激烈辩论的前沿议题。
苏哲作为方舟法律架构的总设计师,他的名字,已不再仅仅与一个民间机构的法律顾问身份挂钩。他代表方舟参与了几次由国家网信办和工信部牵头组织的“数字时代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专家研讨会”。会议上,他条分缕析地阐述方舟在数据脱敏、用户授权、伦理审查等方面的实践与标准,其严谨的逻辑和对原则的坚守,给与会官员和专家留下了深刻印象。
这天,他接到了一份来自“国家数字人文资源建设与管理中心”的正式邀请函,邀请他作为核心专家,参与起草一份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件——《数字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伦理指南》(以下简称《指南》)。这份《指南》旨在为国内蓬勃发展的数字文博、数字档案乃至更广泛的数字人文领域,提供一套兼具前瞻性与可操作性的伦理规范框架。
会议的规格很高。椭圆形的会议桌旁,坐着来自顶尖高校的法学、伦理学教授,大型博物馆、档案馆的负责人,知名科技公司的法务代表,以及相关部委的司局级干部。苏哲是其中最年轻的面孔之一。
讨论从一开始就充满了分歧。
一位大型互联网企业的法务副总裁,强调“技术中立”和“数据价值最大化”,主张给予机构更大的数据开发利用空间,认为过于严苛的伦理束缚会扼杀创新。
一位德高望重的伦理学教授则持完全相反的观点,他言辞犀利地指出,在资本和技术的双重驱动下,个体的记忆与情感正面临被“物化”和“消费”的巨大风险,必须设立不可逾越的红线,首要原则就是“个体尊严至上”。
博物馆的代表则更关注实务,他们担心标准过高会导致现有的数字化项目无法达标,或者合规成本难以承受。
会议一度陷入僵局。各方观点鲜明,互不相让。
轮到苏哲发言时,他没有急于抛出自己的方案,而是将“山河数字方舟”在过去几年中遇到的具体案例,进行了脱敏处理后,作为讨论的引子。
他讲述了“寻亲灯塔”如何在那位曾有家暴史的父亲寻女案例中,铸下“第一条禁令”,确立了“受害者明确拒绝时不介入”的原则。他提及了“人文基因计划”中,如何在“信任的涟漪”项目里,做到最小干预和社区自主,以及在“算法温度”危机中,如何将文化选择权交还给守护者。
“我们认为,伦理不是僵化的教条,而是动态的、情境化的平衡艺术。”苏哲的声音平稳而清晰,他打开随身终端,调出了方舟内部那本厚厚的《运营管理手册》和《守护者盟约》的精要部分,“核心在于几个关键点:一是目的正当性,任何数据处理必须服务于明确的、符合公序良俗的公益目标;二是最小必要原则,只收集和使用实现特定目的所必需的最少量数据;三是个体控制权,确保个体对其自身记忆数据享有知情、同意、撤回和删除的权利;四是透明与可释性,尤其是算法决策,必须保证过程的透明和结果的可被理解;五是跨文化尊重,在全球协作中,必须警惕技术方案和文化模式可能隐含的偏见与歧视。”
他没有空谈理论,而是用方舟一路走来的实践,为每一条原则注入了血肉。他展示了方舟如何通过技术手段(如差分隐私、联邦学习)和流程设计(如多层次伦理审查),将这些原则落地。
“我们方舟的实践表明,坚守伦理底线与推动技术创新并非对立。相反,明确的规则和深厚的信任,才是可持续创新的基石。”苏哲最后总结道,“这份《指南》,或许不应该试图规定每一个细节,而是应该确立一套核心原则和风险评估框架,引导各机构在各自的具体实践中,去找到属于他们的、负责任的平衡点。”
他的发言,像一块投入沸水的明矾,让激烈的争论渐渐沉淀。他提供的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一条基于实践、寻求共识的中间路径。
接下来的数周,起草小组的工作进入了实质阶段。苏哲凭借其扎实的法理功底、对前沿技术的深刻理解,以及最重要的——在方舟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经验,成为了《指南》核心章节的主要执笔人之一。他字斟句酌,反复推敲。每一个条款的表述,都既考虑到法律的严谨,又兼顾到人文的温度;既要防范潜在的风险,又不能扼杀探索的活力。
他尤其坚持在《指南》中加入了关于“社区与文化敏感性”的独立章节,强调在涉及特定群体记忆和文化遗产时,必须尊重其内部规则和情感诉求,这显然是受全球守护者网络实践的启发。
当《数字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伦理指南(征求意见稿)》正式向社会公布时,苏哲在发布现场的角落,平静地看着台上官员和专家们接受媒体的提问。这份凝聚了他和众多专家心血的《指南》,虽然尚是征求意见稿,但其确立的原则和框架,已然被业界视为未来相关领域立法和行业自律的重要蓝本。
有相熟的记者认出他,挤过来将话筒递到他面前:“苏哲先生,作为‘山河数字方舟’的法律负责人,同时也是这份《指南》的核心起草人之一,您认为这份文件最大的意义是什么?”
苏哲看着镜头,沉默了片刻,缓缓说道:“法律,是文明的语法。它定义边界,也承载价值。这份《指南》的意义,或许不在于它能立刻解决所有问题,而在于它标志着我们开始尝试,为狂奔的数字技术,系上一条名为‘伦理’的缰绳。它提醒所有航行在数字海洋中的人,我们采集的每一份数据,背后都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一段独一无二的人生。我们的目标,不应是征服这片海洋,而是学会如何与之共生,并守护好其中每一个珍贵的‘渡客’。”
他的话语通过媒体传播开来,没有豪言壮语,却带着一种沉静的力量。
回到方舟中心,苏哲将那份公布的《指南》征求意见稿电子版,存入了自己的档案库。他知道,这远非终点。法律与伦理的探索,如同方舟的航程,永无止境。但他相信,只要锚定对个体尊严与文明传承的敬畏,这条路上的一切艰难,都是值得的。
他翻开《方舟运营管理手册》新的一页,开始根据《指南》的精神,着手修订内部的细则。
法典的完善,永远在路上。
第187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