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战事尘埃落定,西线湖广清军龟缩湘南凭险固守,朱棣与姚广孝审时度势,并未强行叩关。
湖南山峦叠嶂,易守难攻,且丁思孔收缩兵力后防线严密,短期内难有突破。
相反,南面的广东,在拜音达礼新败、主力溃散之余,正显露出巨大的战略空隙。
“殿下,广东富庶,乃财赋重地,且毗邻澳门,可与西洋人贸易,获取军械物资。若能拿下广东,则我大明声威更盛,亦可与福建、江西连成一片,彻底稳固东南!”姚广孝指着舆图,目光灼灼。
朱棣深以为然:“大师所言极是!拜音达礼新败,魂飞胆丧,广东境内必然空虚混乱,正是我大军南下,收取全功之时!”
决心已定,朱棣留下部分兵力监视湘南清军,亲率四万精锐,以投降的清军将领为向导,浩浩荡荡,越过闽粤边界,直扑广东!
然而,朱棣低估了广东清军的抵抗决心,也低估了此时广东总督的能力。
石琳,汉军旗人,久任地方,经验丰富。拜音达礼惨败逃回后,他虽然震惊,但并未慌乱。
他深知广东若失,自己必死无疑,朝廷也绝不会轻饶。因此,他展现出了一种近乎疯狂的抵抗意志。
石琳迅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严惩溃兵,整肃军纪:将拜音达礼败军中的溃兵头目斩首示众,收拢残兵,与广东本地绿营混编,严加管束。
动员全省,拼死一搏:下令各府县团练乡勇,坚壁清野,尤其是在明军进军路线上,焚烧粮草,填埋水井,试图延缓明军步伐。
倚重将领,层层设防:他麾下不乏能战之将,如高州总兵、肇庆协副将等,都是熟悉本地情形的悍将。石琳利用粤东北的莲花山脉等天然屏障,构筑了数道防线。
借重水师,拱卫珠江:命令广东水师残部,严密防守珠江口,防止明军从海上直捣广州。
朱棣大军甫一进入广东,便感受到了与福建截然不同的阻力。不再是势如破竹,而是每一步都伴随着惨烈的厮杀。
首战于潮州府爆发。潮州总兵(拜音达礼旧部)收拢溃兵,据城死守。明军火炮轰击,潮州城垣坚固,守军抵抗异常顽强。
朱棣亲临前线督战,明军架云梯,冒矢石,血战三日,才以巨大代价攻克潮州,打开了入粤门户。
然而,这只是开始。接下来的战斗更加艰苦。
在通往广州的必经之路惠州府,明军遭遇了石琳精心布置的第二道防线。
高州总兵率领以本地兵为主的清军,依托罗浮山等险要地形,节节抵抗。他们利用熟悉地形的优势,不断伏击明军粮队,袭扰明军营地。明军虽火力占优,但在山地丛林中难以发挥,进展缓慢,伤亡持续增加。
“殿下,粤人凶悍,地形复杂,如此硬打,恐损失过大。”常遇春看着疲惫的士卒和长长的伤亡名单,眉头紧锁。
姚广孝亦道:“石琳这是欲效仿当年孙吴凭借江南水网与我军周旋。需出奇兵,乱其部署。”
朱棣采纳建议,改变策略。他命常遇春率领骑兵和部分精锐,不再强攻惠州正面,而是大胆迂回,穿越小道,直插惠州后方,威胁广州。
同时,加大招降力度,利用广东本地人对清廷统治的不满,分化瓦解清军。
这一招果然奏效。常遇春的奇兵出现在惠州后方,引起清军恐慌。同时,明军宣传“恢复汉家衣冠”、“废除迁界令”等政策,吸引了不少饱受清廷压迫的粤籍兵勇和百姓暗中投效,甚至有为明军提供情报、引路者。
石琳的防线开始出现松动。他急忙调兵遣将,试图堵住常遇春,却导致正面防线兵力空虚。
朱棣抓住机会,集中神机营和主力,对惠州防线发起总攻。内外交困之下,惠州清军终于崩溃,明军占领惠州,兵锋直指广州最后的屏障——东莞、增城一线。
此时,广州已近在眼前。石琳如同输红了眼的赌徒,将最后的本钱——广州驻防八旗、所有能调动的绿营、甚至临时征召的民壮,全部押了上去,在增城城外,与明军展开了最后的决战!
这一战,杀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
清军自知退无可退,爆发出了惊人的战斗力。八旗兵悍不畏死地冲锋,绿营兵也拼死抵抗。
明军则凭借更胜一筹的火器和高昂的士气,寸土不让。双方在增城郊野反复拉锯,尸积如山,血流成河。
常遇春身先士卒,左冲右突,浑身浴血;朱棣坐镇中军,指挥若定,一次次击退清军的反扑。
战斗从清晨持续到深夜,又从深夜杀到黎明。最终,明军的神机营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在顶住清军最疯狂的一波反扑后,明军火炮和燧发枪的密集火力,彻底粉碎了清军最后的抵抗意志。石琳见大势已去,在亲兵护卫下,仓皇乘船经珠江逃离广州,不知所踪。
主帅既逃,广州守军瞬间土崩瓦解。
康熙三十年冬,朱棣率领历经近一个月血战、疲惫却斗志昂扬的明军,开进了岭南重镇、南天门户——广州府!
城头之上,那面飘扬了数十年的满清龙旗被抛落,取而代之的,是象征着大明复兴的日月龙旗!
无数广州百姓涌上街头,看着这支与他们记忆中截然不同的“王师”,神色复杂,有恐惧,有好奇,也有潜藏的希望。
攻克广州,意义非凡。这不仅意味着大明政权拥有了又一个富庶的行省,切断了清廷重要的财税来源,更获得了通往海外的重要窗口。
朱棣立刻下令,安民告示,废除清廷苛政,尤其是备受诟病的“迁界令”,允许沿海渔民下海,恢复与澳门外商的贸易,迅速稳定局势。
消息传出,天下震动!明军不仅在江西大破裕亲王福全,更在东南连克福建、广东,声威之盛,直逼清廷统治腹地。
而朱棣的威名,也随着这一次次的胜利,传遍大江南北,其“燕王”的称号,在无数心怀故明之人心中,已然与“希望”画上了等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