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十一点,市立美术馆的最后一盏灯熄灭,沉重的木门缓缓关闭。林小雨站在空旷的大厅里,听着自己的呼吸声在挑高空间里回荡。作为新来的夜班保安,这是她第一次独自值勤。
\"记住,每晚三次巡逻,重点是西翼的当代艺术展厅。\"白班保安老陈交接时特别叮嘱,\"还有...如果听到什么奇怪的声音,别太在意。老建筑嘛,总有各种响动。\"
林小雨当时没太理解老陈话中的深意,直到此刻。
她打开强光手电,开始第一次巡逻。美术馆由一栋百年历史的老建筑改造而成,白天采光良好时典雅庄重,夜晚却显得阴森诡异。走廊两侧的雕像在光束扫过时投下扭曲的影子,仿佛随时会活过来。
当代艺术展厅在建筑西翼,需要穿过一条长长的走廊。林小雨的脚步声在光洁的大理石地面上发出清脆的回响,每一声都让她心跳加速。
推开展厅厚重的木门,她用手电扫视内部。几十幅画作静静地悬挂在墙上,用防尘布遮盖着。正中央的展台上,摆放着几件雕塑作品。一切看起来都很正常。
就在她准备离开时,角落里传来细微的刮擦声。
林小雨立刻转身,光束直射声音来源。那是展厅最深处的一个角落,墙上挂着一幅被完全遮盖的画作。与其他作品不同,这幅画的防尘布有一角掀了起来,在空气中轻微晃动。
她走近些,发现那幅画的画框异常精美,是手工雕刻的橡木框,与展厅其他现代风格的画框格格不入。更奇怪的是,防尘布下似乎有微弱的光芒透出。
\"有人吗?\"她轻声问道,声音在空荡的展厅里显得格外响亮。
没有回应。只有那持续的、细微的刮擦声,像是画笔在画布上涂抹的声音。
林小雨深吸一口气,伸手掀开了防尘布。
映入眼帘的是一幅未完成的油画。画中是一个年轻女子的半身像,她穿着民国时期的学生装,两条麻花辫垂在胸前,背景是模糊的校园景色。女子的面容已经勾勒完成,眉眼清秀,嘴角带着羞涩的微笑,但脖颈以下的部位还只是粗糙的底稿。
最令人惊讶的是,画中女子的眼睛异常生动,仿佛真人的眼眸被嵌入了画布,在黑暗中闪着微光。
\"真美...\"林小雨不由自主地赞叹。
就在这时,她注意到画框右下角有一行小字:\"陈婉清肖像,未完成,1937\"
陈婉清?林小雨觉得这个名字有些耳熟。她拿出手机搜索,惊讶地发现陈婉清竟是美术馆首任馆长陈怀民的独生女,1937年因意外去世,年仅十八岁。而陈怀民在女儿去世后,终身未再提笔作画。
所以这幅未完成的肖像,是父亲为女儿画的最后一幅画。
林小雨重新盖好防尘布,继续她的巡逻工作。但那幅画中女子生动的眼眸,却深深印在了她的脑海里。
第二次巡逻是在凌晨两点。当林小雨再次走进当代艺术展厅时,她愣住了——那幅《陈婉清肖像》的防尘布又被掀开了,而且画作本身似乎有了变化。
女子脖颈以下的部位,原本只是粗糙的底稿,现在却多了一层淡淡的色彩,像是有人在她离开后继续创作了这幅画。
林小雨背脊发凉,急忙检查展厅的监控。回放显示,从她上次离开后,没有任何人进入过这个展厅。
\"是我记错了吗?\"她自言自语,却无法说服自己。
第三次巡逻,凌晨四点。这一次,林小雨远远就看见当代艺术展厅门缝下透出微弱的光芒。她悄悄推开门,眼前的景象让她屏住了呼吸——
一个穿着民国长衫的中年男子正站在画架前,手持调色板,专注地在《陈婉清肖像》上涂抹。他的身体半透明,在黑暗中散发着柔和的光芒。
男子似乎察觉到林小雨的存在,缓缓转过身。他的面容清癯,眼神中带着化不开的哀伤。
\"你能看见我?\"男子惊讶地问。
林小雨点点头,心脏狂跳:\"您是...陈怀民馆长?\"
男子,或者说陈怀民的灵魂,露出一丝苦笑:\"没想到这么多年过去,还有人记得我。\"
\"这幅画...您一直在画它?\"
\"八十四年了,\"陈怀民轻抚画布,动作温柔得像在抚摸女儿的头发,\"我一直无法完成它。每次尝试,都会想起婉清...\"
通过交谈,林小雨了解到这幅画背后的故事。1937年春,陈怀民为即将高中毕业的女儿绘制肖像,准备在她生日那天作为礼物。然而在画作完成前,陈婉清因参加抗日游行被流弹击中,不幸身亡。
\"那天下着大雨,她浑身湿透地跑回家,说要去参加游行。\"陈怀民的声音颤抖,\"我阻止她,我们大吵一架。她说我不懂年轻人的热血,不懂这个国家的危难...那是我们最后一次对话。\"
陈婉清出门后,再也没有回来。等陈怀民找到她时,她已经躺在医院的停尸间,胸前绽放着血色的花朵。
\"我本可以拦住她的,\"陈怀民眼中泛起泪光,\"如果我态度强硬一些,如果我把她锁在房间里...\"
林小雨心中酸楚。原来这位父亲的灵魂因愧疚而滞留人间,八十四年来不断尝试完成女儿的肖像,却每次都因悲伤而无法继续。
\"陈馆长,\"她轻声说,\"婉清小姐如果泉下有知,一定不希望您这样折磨自己。\"
陈怀民摇摇头:\"你不明白。这幅画不完成,婉清就无法安息。她的部分灵魂依附在这幅画上,等待着...\"
就在这时,画中陈婉清的眼睛突然转动,看向了林小雨。她的嘴唇微动,发出几乎听不见的声音:
\"帮帮他...\"
林小雨震惊得后退一步。画中人的确在说话!
从那天起,林小雨每晚都会去当代艺术展厅陪伴陈怀民。她带来美术馆的档案资料,帮助陈怀民回忆女儿的细节;她查阅民国时期的学生装束,确保画作的准确性;她甚至找到了陈婉清当年的日记,了解她的性格和喜好。
\"婉清喜欢淡紫色,\"林小雨读着日记中的一段,\"她说那是朝霞的颜色,象征着希望。\"
陈怀民点点头,在调色板上调配出温柔的淡紫,轻轻点在画中女儿的衣领上。
随着画作逐渐完善,林小雨发现了另一个秘密——陈婉清的部分灵魂确实依附在画作上,而且随着肖像的完成度提高,她的意识也越来越清晰。
\"爸爸...\"一天晚上,画中传来清晰的声音。
陈怀民的画笔掉在地上,他颤抖着走近画布:\"婉清?我的女儿?\"
\"爸爸,我不怪你。\"画中陈婉清的眼睛流淌出晶莹的泪水,\"那是我自己的选择。我为自己的信仰而死,无怨无悔。\"
父女俩隔着生死的界限,进行了八十四年来的第一次对话。陈怀民老泪纵横,终于释怀了心中的愧疚。
然而,就在画作即将完成时,问题出现了——陈怀民无法画出女儿的双手。
\"她的手...我记不清了。\"陈怀民痛苦地说,\"那天她出门时,手是什么样的?是握着拳,还是摊开着?我完全想不起来了。\"
没有手的肖像是不完整的。而如果没有这幅完整的肖像,陈婉清的灵魂就无法获得自由。
林小雨决定帮助这对父女。她翻遍了美术馆的所有档案,终于在尘封的地下室找到了陈婉清的遗物箱。里面有几本日记、一些旧照片,还有她遇难时穿的衣服。
在箱子的最底层,林小雨发现了一张折叠的纸条。展开后,她震惊地发现这是一封未寄出的信:
\"亲爱的爸爸:
如果您看到这封信,说明我已经为理想献出了生命。请不要悲伤,我走的道路是我自己选择的。我记得您正在为我画肖像,真希望能看到完成的作品。那天出门时,我双手合十,默默祈祷您能理解我的选择。无论您是否完成那幅画,我都永远爱您。
您不孝的女儿
婉清
1937.5.4\"
林小雨急忙带着这封信回到展厅。陈怀民读着女儿八十四年前的遗书,泣不成声。
\"双手合十...\"他喃喃道,\"她在为我祈祷...\"
陈怀民重新拿起画笔,在画布上细细描绘女儿合十的双手。每一笔都饱含着爱与思念,每一划都是对往事的告别。
当最后一笔完成时,整幅画突然发出耀眼的光芒。画中的陈婉清活了,她从画布中走出,拥抱住年迈的父亲。
\"爸爸,谢谢您。\"陈婉清微笑着说,\"现在我们可以一起走了。\"
陈怀民紧紧抱着女儿,八十四年来第一次露出真心的笑容。父女俩的身影在光芒中逐渐变淡,最终化作点点星光,消散在空气中。
画架上,《陈婉清肖像》已经完成。画中的少女双手合十,眼神清澈坚定,嘴角带着释然的微笑。
第二天,林小雨将这幅完成的肖像画报告给了美术馆馆长。经过专家鉴定,这幅\"自动完成\"的画作被认定为艺术奇迹,在艺术界引起了轰动。
《陈婉清肖像》被永久陈列在美术馆的显眼位置,旁边附有陈怀民和陈婉清的故事。参观者无不为这段跨越生死的父女情深感动。
林小雨依然在美术馆值夜班,但再也没有遇到超自然的现象。有时在深夜巡逻时,她会在《陈婉清肖像》前驻足,仿佛能听到父女俩感激的低语。
一个月后,她在员工更衣室发现了一个陈旧的信封,里面是陈怀民留下的一封信和一把钥匙:
\"致善良的守护者:
感谢你帮助我和婉清获得解脱。这把钥匙能打开我旧办公室的暗格,里面是我毕生的艺术收藏,现在全部赠予你。愿你的善心得到回报。
陈怀民
1937-2021\"
林小雨按照信中的指示,果然在馆长办公室的暗格里找到了陈怀民的私人收藏——包括他生前的素描本、艺术笔记,以及几幅从未面世的画作。
她将这些珍贵的艺术遗产捐赠给了美术馆,成立了\"陈怀民艺术基金\",用于资助年轻的艺术家。
在基金成立仪式上,林小雨看着墙上那幅完整的《陈婉清肖像》,轻声说:\"你们终于可以安息了。\"
画中的陈婉清似乎对她眨了眨眼,嘴角的笑意更深了。
夜深了,美术馆再次恢复宁静。林小雨走在熟悉的走廊上,手电光扫过两侧的艺术品。她知道,在这个充满创意与美感的空间里,还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等待着被倾听,被理解。
而她,将继续守护这些故事,就像守护那些在黑暗中依然闪烁的艺术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