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关于姜小伍在三国后期穿越时空,用谋略帮助马谡守住街亭,并因此被举荐给诸葛亮的故事。
---
### 街亭的“神算”
公元228年,蜀汉北伐的战火正炽。诸葛亮挥师北进,连战连捷,关中震动。然而,就在这胜利的曙光即将照亮长安城头之时,一个决定整个战局走向的关键点——街亭,却落到了一个充满争议的人手中:参军马谡。
与此同时,在另一个时空,历史爱好者姜小伍正对着电脑屏幕上的《三国演义》地图扼腕叹息。“马谡啊马谡,你怎么就这么傻?山上没水,张合是傻子吗?围你几天你就完了!要是我在场……”
话音未落,他眼前猛地一黑,仿佛被卷入了一个巨大的漩涡。天旋地转间,耳边传来了金戈铁马的轰鸣和士卒的呐喊。
“参军,此地高峻,可屯兵也!”
一个清亮而自信的声音响起。姜小伍挣扎着睁开眼,发现自己正身处一座小山之上,周围是身着汉军服饰的士兵。不远处,一个儒将打扮的青年正指着山顶,意气风发。那面容,那神态,不正是纸上谈兵的马谡吗?
姜小伍的心瞬间沉到了谷底。他低头看了看自己身上的粗布军衣,腰间挂着一柄陌生的长剑,俨然一个蜀汉小兵的模样。他竟然真的来到了街亭,来到了这个悲剧发生的前夜。
“不可!”几乎是本能反应,姜小伍冲口而出。
所有人的目光瞬间聚焦在他这个无名小卒身上。马谡眉头一皱,面露不悦:“你是何人?敢乱我军心!”
“末将……末将姜小伍,只是觉得屯兵山上,乃取死之道!”姜小伍急中生智,单膝跪地,声音因紧张而有些颤抖,但眼神却异常坚定。
马谡冷笑一声:“《孙子兵法》云:‘居高临下,势如破竹。’我据守山头,正可俯瞰魏军,以逸待劳。你一介小兵,懂什么兵法?”
“参军!”姜小伍抬起头,直视着马谡的眼睛,“兵法有云,‘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此山看似险要,实则绝地!其一,山上无水源,一旦被围,不战自乱;其二,此地草木稀疏,魏军若用火攻,我军将无处可逃;其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张合乃曹魏名将,用兵稳健,他绝不会轻易攻山,只会断我水源,围而不攻,届时我军军心大乱,不战自败!”
姜小伍的一番话如同一盆冷水,浇在了马谡火热的心头。他虽然自负,却也不是蠢人。这些致命的弱点,他并非完全没有想过,只是被“居高临下”的巨大优势冲昏了头脑。
周围裨将们也议论纷纷,觉得姜小伍说得有理。
马谡的脸色青一阵白一阵,他既恼怒这个无名小卒的“冒犯”,又不得不承认对方说中了自己的心病。他沉吟片刻,傲气上涌:“依你之见,该当如何?”
姜小伍心中一喜,知道自己的话起作用了。他站起身,走到地图前,捡起一根树枝:“参军,街亭之要,不在山,而在道。我们不应把所有兵力都押在山上,而应‘倚山傍水,虚实结合’!”
他一边说,一边在地上画着:“请参军分兵三路。第一路,主力依旧驻扎南山,但只扎营寨,广立旌旗,让张合以为我军主力在此,这是‘虚’。第二路,派精兵五千,连夜沿山麓西侧的河谷秘密前进,占据下游的水源之地,深沟高垒,这是‘实’。如此,我军饮水无忧,且能与山上形成掎角之势。第三路,再派一支轻骑,埋伏于东侧的密林之中。张合若见我军主力在山,必先派兵断水,届时我伏兵杀出,山上主力再顺势冲下,张合必败!”
这个计策,结合了后世的“阵地战”与“伏击战”思想,既利用了山势,又规避了其致命弱点,环环相扣,滴水不漏。
马谡听得目瞪口呆,他自幼熟读兵书,却从未想过如此灵活的战法。眼前的姜小伍,衣衫褴褛,其言却如珠玑,仿佛洞悉了张合的一举一动。他心中的傲慢渐渐被一种敬畏所取代。
“你……你叫姜小伍?”马谡的声音里带着一丝颤抖。
“是,参军。”
“好!就依你之计!”马谡当机立断,眼中重又燃起光芒,但这次不再是盲目的自信,而是对胜利的渴望。“姜小伍,你随我身边,听候调遣!”
当夜,蜀军依计而行。南山之上,灯火通明,旌旗招展,仿佛千军万马。而河谷之中,五千精兵在姜小伍的亲自指点下,悄无声息地构筑了坚固的营寨,牢牢控制了水源。
次日,张合果然率大军赶到。他抬头望见南山上的蜀军营寨,不由得冷笑:“马谡竖子,果然纸上谈兵,竟敢屯兵绝地!”他立刻分兵,命部将率军前往河谷,断绝蜀军水源。
然而,当魏军行至河谷时,迎接他们的不是惊慌失措的蜀军,而是严阵以待的坚固营寨和漫天箭雨。魏军数次冲锋,皆被击退,死伤惨重。
张合闻报,大惊失色,这才意识到自己小看了马谡。他正欲亲自率大军强攻,忽闻东山杀声震天,一支蜀军从密林中杀出,直扑他的中军大营!
与此同时,南山上的马谡见状,也挥动令旗,蜀军主力如猛虎下山,呐喊着冲了下来。
魏军三面受敌,阵脚大乱。张合左支右绌,最终不得不下令撤退。街亭,安然无恙。
战斗结束后,马谡站在山巅,望着狼狈远去的魏军,心有余悸。他转身,对着身后一直沉默不语的姜小伍,深深一揖。
“先生大才,谡不及也!”马谡的声音充满了真诚的感激与敬佩,“若非先生一言点醒,谡已成街亭之罪人,蜀汉大军亦将万劫不复。先生于我,有救命之恩;于蜀汉,有定国之功!”
姜小伍连忙扶起他:“参军言重了,此乃全军将士之功。”
马谡却摇了摇头,眼神无比坚定:“不,此战全赖先生神算。谡即刻修书一封,将先生举荐于丞相。先生之才,当为丞相臂膀,岂能埋没于行伍之间?”
数日后,诸葛亮的中军大帐。
丞相诸葛亮看着马谡的奏报,起初的欣慰与赞许,渐渐变成了震惊与疑惑。他了解马谡,骄傲、才高,却从不轻易服人。信中,马谡将一个名叫“姜小伍”的无名小卒描绘得神乎其神,言辞间满是感激与推崇,甚至称其为“吾之救命恩人,蜀汉之幸”。
“马谡言过其实了?”诸葛亮抚着长须,心中暗忖。但街亭大胜,击败张合,这是不争的事实。他决定亲自见见这个让马谡心服口服的年轻人。
当姜小伍走进大帐,面对着这位传说中“多智而近妖”的蜀汉丞相时,心中不免紧张。但他知道,自己的命运,乃至这个时代的走向,或许都将从这次会面开始。
诸葛亮目光如炬,审视着眼前这个年轻人。他衣着普通,神情却镇定自若,眼神中透着一种与年龄不符的深邃。
“姜小伍?”诸葛亮缓缓开口,“马参军说,街亭之计,皆出你手?”
姜小伍不卑不亢地躬身道:“不敢。末将只是略献愚见,全凭参军决断,将士用命。”
“哦?那你说说,为何张合会中你‘倚山傍水,虚实结合’之计?”
姜小伍深吸一口气,将后世的一些军事思想,用这个时代的语言娓娓道来:“兵者,诡道也。张合用兵求稳,最忌风险。我军主力在山,符合‘居高临下’的常理,他必信以为真。而断其水源,又是围山之常规战法。我等正是利用他的‘稳’,设下‘奇兵’。他以为的‘常理’,正是我等为他准备的陷阱。所谓兵法,就是要知己知彼,用敌人最相信的方式,打败他。”
一番话,说得是云淡风轻,却直指兵法核心。诸葛亮的眼中,闪过一丝难以掩饰的惊喜。他发现,这个年轻人的思维,跳出了现有兵书的框架,有一种直指本质的通透。
“好一个‘用敌人最相信的方式,打败他’!”诸葛亮抚掌大笑,“你之才,不在马参军之下。马谡能举荐你,亦算知人。从今日起,你便留在我身边,任参军之职,随我参赞军务吧。”
姜小伍心中巨震,他知道,自己终于站到了这位历史巨人的身边。他躬身领命,抬起头时,正好对上诸葛亮那双仿佛能看穿未来的眼睛。
街亭的悲剧被改写,马谡免于一死,并从这次失败边缘的胜利中学会了谦逊与敬畏。而姜小伍,这个来自未来的“神算”,也凭借自己的智慧,在波澜壮阔的三国舞台上,真正开始了他的传奇。北伐的道路,因他的出现,或许将走向一个全新的,无人能够预料的结局。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