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中平定,汉室声威大震。长安城内,汉献帝刘协临朝听政,百官云集,一派中兴气象。然而,在议政殿的密室里,气氛却依旧凝重。
姜小伍指着巨大的地图,上面代表曹操、孙权和刘表的势力范围依旧庞大如巨兽。
“陛下,关中已定,兵精粮足,此为‘地利’。然‘天时’与‘人和’尚未全备。”姜小伍沉声道,“曹操挟持中原,名为汉相,实则国贼,此为天下大义之所在,我等占‘天时’。但‘人和’之上,我们尚缺一环。”
汉献帝问道:“先生所指何事?朕已有关、张、马、庞等猛将,又有贾文和先生运筹帷幄,何愁大事不成?”
“陛下,猛将可拓土,谋臣可安邦。但能定鼎天下,为万世开太平者,非‘王佐之才’不可为。”姜小伍的目光转向了南方,“如今,有一位奇人,隐居在南阳卧龙岗,此人若能出山,则汉室大业可成。”
“卧龙岗?”汉献帝皱眉,“莫非是水镜先生司马徽所言的‘卧龙’?”
“正是,诸葛亮,孔明先生。”姜小伍肯定地回答,“此人有经天纬地之才,若得他辅佐,何愁曹操不破,孙权不平?”
一旁的关羽抚着长髯,面露不忿:“区区一村夫,何须陛下亲顾?若云长前去,他若不肯,便将他绑来便是!”
“二将军不可!”姜小伍急忙摆手,“孔明先生乃当世大贤,非威逼所能屈。欲请其出山,必示以诚意。而且,此事……臣有一计,或可一石二鸟。”
他顿了顿,说出了一个更大胆的计划:“我们不仅要请诸葛亮出山,还要借此机会,解决刘皇叔的问题。”
“解决皇叔?”汉献帝一惊,“皇叔乃朕的叔父,是汉室宗亲,何谈‘解决’?”
“陛下,刘皇叔忠心可嘉,但他如今依附刘表,寄人篱下,自身难保。更重要的是,他‘皇叔’的身份,在法理上对陛下的皇权构成了一种潜在的‘竞争’。天下忠义之士,不知该忠于谁,人心便会分裂。”姜小伍的话虽然尖锐,却直指核心。
“那依先生之见,该如何是好?”
“臣请陛下,以天子之尊,亲赴卧龙岗,拜诸葛亮为‘帝师’、‘汉室丞相’。同时,命关将军与马超将军陪同,带上厚礼,昭告天下:朕此行,是为求贤,亦是为见皇叔。”
姜小伍的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届时,陛下可对刘皇叔晓以大义。言明汉室不可一日无君,亦不可有二主。请皇叔放弃自己的旗号,正式归顺朝廷。陛下可封他为‘一字并肩王’,位在百官之上,享万户之食邑,让他成为汉室宗亲的表率,而非另一个政治中心。如此,则汉室人心归一,再无内耗!”
这个计划,既请出了诸葛亮,又收服了刘备,彻底统一了汉室内部的政治力量。汉献帝听得心潮澎湃,当即拍板:“好!就依先生之计!朕要亲自去请这位卧龙先生!”
### **第十六章:双龙护驾,三顾茅庐**
消息传出,天下震动。
汉献帝刘协,在“武圣”关羽和“锦马超”两位当世顶级猛将的护卫下,率领一支精锐部队,浩浩荡荡地从长安出发,前往南阳。这趟行程,与其说是微服私访,不如说是一场盛大的“皇权巡游”。
沿途百姓纷纷跪拜,高呼“万岁”,汉室天子的威严,第一次真正地展现在天下人面前。
一行人抵达南阳卧龙岗。只见山清水秀,竹林幽深,果然是隐士高人居住之地。
汉献帝换上龙袍,关羽和马超则身着便服,但那股渊渟岳峙的气势,依旧令人不敢直视。
第一次前往,诸葛亮出游未归。
第二次前往,又逢大雪,诸葛亮在草堂高卧。
关羽的耐心已经快要耗尽,他对马超抱怨道:“此村夫如此傲慢,若非有陛下在此,我一把火烧了他的草庐!”
马超虽也心高气傲,但对汉献帝却极为恭敬,劝道:“关将军息怒,此乃陛下之意,我等静候便是。”
第三次,汉献帝依旧恭恭敬敬地前往。这一次,书童告知,先生正在堂上睡午觉。
汉献帝不让惊扰,竟与关羽、马超在台阶下静候。关羽站立如松,马超则有些不耐,但看到汉献帝平静的神色和关羽沉稳的姿态,也只能强压下性子。
一个时辰后,诸葛亮终于醒来,吟诗而出:“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
他见到门外三人,先是一愣,随即看到汉献帝虽着便服,但那身天家气度无可掩饰,尤其是身旁的关羽和马超,他虽未见过,但那份威势,绝非寻常武将。
“草民诸葛孔明,不知圣驾降临,有失远迎,罪该万死。”诸葛亮躬身下拜。
汉献帝亲手扶起,诚恳地说道:“先生大才,朕仰慕已久。今日特来,是请先生出山,辅佐朕重振汉室,解救万民!”
### **第十七章:隆中对决,君臣初定**
进入草堂,分宾主落座。汉献帝屏退左右,只留关羽、马超和姜小伍。
汉献帝先将汉室如今的困境和盘托出,然后恳切地问道:“先生可有良策,教朕?”
诸葛亮羽扇轻摇,侃侃而谈。他从天下大势分析起,提出了着名的“隆中对”:北让曹操占天时,东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先取荆州为家,后取西川建立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
汉献帝听后,却微微摇头:“先生之策,虽是妙计,却非朕之本意。”
诸葛亮一怔:“不知陛下有何高见?”
“朕,不欲与贼臣‘鼎足’。”汉献帝的声音不大,却充满了不容置疑的威严,“朕乃大汉天子,天下皆是朕的疆土。与贼鼎足,便是承认贼的合法性。朕要的,是光复旧物,一统天下!”
这番话,让诸葛亮大为震撼。他辅佐刘备,打的也是“兴复汉室”的旗号,但那更多是一个政治口号。而眼前这位年轻的天子,却将“光复”视为理所当然的“本分”,其格局与气魄,远非刘备可比。
姜小伍适时补充道:“孔明先生,如今我等已有关中为根基,兵精粮足,关将军、马将军皆是万人敌。陛下请先生出山,不是让先生去草创基业,而是让先生来执掌这复兴的江山,做这汉室的萧何、张良!”
这番话,更是说到了诸葛亮的心坎里。他渴望的,不正是施展自己经天纬地之才,去治理一个庞大的国家吗?
诸葛亮站起身,对着汉献帝深深一拜:“陛下雄心,亮,不及也。亮愿为陛下效犬马之劳,万死不辞!”
汉献帝大喜,当即拜诸葛亮为“帝师”、“丞相”,总揽军政大权。
### **第十八章:舌战刘玄德,皇权归一计**
请出诸葛亮后,汉献帝一行人来到了新野,面见刘备。
刘备听闻天子驾到,慌忙率众出迎,跪拜于地。叔侄二人相见,皆是感慨万千。
在宴席上,汉献帝屏退众人,只留关羽、诸葛亮和刘备。
“皇叔,”汉献帝开门见山,“朕今日前来,有两件事。其一,是为朕请来了这位当世奇才,诸葛孔明先生。”
刘备闻言大喜,连忙向诸葛亮道贺。
“其二,”汉献帝话锋一转,神情变得严肃,“朕是想与皇叔商议汉室的未来。”
他将自己与姜小伍商议的计划和盘托出,请刘备放弃自己的旗号,归顺朝廷,并许以“一字并肩王”的尊位。
刘备听完,脸色煞白,沉默不语。他半生漂泊,好不容易才有了自己的班底和“仁义”的名声,要他放弃这一切,谈何容易?
就在此时,诸葛亮开口了。他没有直接劝说,而是问道:“皇叔,您起兵的初衷是什么?”
刘备答道:“上为国家,下安黎民,匡扶汉室。”
“然也。”诸葛亮点头,“如今,天子就在眼前,汉室正统就在长安。皇叔是继续做那飘摇的旗帜,让天下忠义之士在您与陛下之间摇摆不定,还是归顺朝廷,成为汉室宗亲的领袖,与陛下君臣同心,共讨国贼?”
他接着说:“陛下封您为‘并肩王’,位在百官之上,这是何等的荣耀!您不再是孤军奋战,而是整个汉室的支柱。您的仁义,将不再是您一人的仁义,而是整个朝廷的仁义。如此,难道不比您寄人篱下,前途未卜要好得多吗?”
诸葛亮的话,字字句句都敲在刘备的心上。他一生以“仁义”为标榜,诸葛亮的话,恰恰是从“仁义”的最高层面,为他指明了方向。
刘备看着眼前这位年轻而坚定的天子,看着身旁眼神期盼的关羽,他终于明白了。自己的“小义”,在汉室的“大义”面前,终究是渺小的。
他缓缓站起,再次跪倒在地,声泪俱下:“臣刘备,愚钝!险些因一己之私,误了国家大计!臣愿归顺陛下,为陛下效死!”
至此,汉室最大的内部隐患,以最和平、最完美的方式解决了。
刘备的归顺,带来了他麾下的文臣武将,如赵云、陈到等,进一步壮大了汉室的力量。而诸葛亮则正式接管了政务,开始以其惊人的才干,治理这片日益广阔的疆土。
在返回长安的路上,汉献帝看着车外欢呼的百姓,心中豪情万丈。他有了稳固的根据地,有了无敌的猛将,更有了经天纬地的丞相。
他不再是那个被困在许都的少年天子,而是一位真正手握乾坤、即将君临天下的帝王。而这一切的起点,正是那场前往卧龙岗的,意义非凡的“三顾茅庐”。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