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姜小伍准备奉汉献帝的命令帮三国之中解不开心结的猛将谋士解开心结,今天就先藏威震华夏的关羽吧,这是一个截然不同的版本。这一次,姜小伍,是一个真正将智慧融入历史的破局者。
---
### **樊城之上:一个粉丝的逆天改命**
姜小伍睁开眼时,发现自己正坐在一座中军大帐里,身下是冰凉的竹席。空气中弥漫着浓重的水汽和一种他只在历史书上闻到过的、名为“战争”的味道。
“抬起头来。”
一个威严如洪钟的声音响起。姜小伍缓缓抬头,看到了那张他曾在无数画像、游戏、影视剧中瞻仰过的脸——面如重枣,丹凤眼,卧蚕眉,一部美髯垂于胸前。他不是在做梦,他正跪在汉末的武圣,关羽的面前。
“君侯,”姜小伍的大脑飞速运转,结合着脑中残存的记忆碎片,他立刻明白了自己的处境——建安二十四年,关羽北伐襄樊,水淹七军,威震华夏,但胜利的顶点,也正是危机的起点。他现在的身份,是关羽军中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谋士,同样名叫姜小伍。
“君侯,于禁七军已为我所破,庞德授首,樊城已是瓮中之鳖。然末将夜观天象,又探知东吴动向,心中不安,特来进言。”姜小伍脱口而出,他必须立刻抓住关羽的注意力。
关羽抚着长髯,眼中带着一丝赞许和疑惑:“哦?你有何不安?樊城指日可下,我军士气正盛,何不安之有?”
这正是历史的第一个转折点!姜小伍心中呐喊,他知道,此刻的关羽,正处在一生最骄傲的时刻,也最听不进逆耳忠言。他不能像后世的评论者那样直说“您太傲了”,那等于自寻死路。
他顿首道:“君侯,末将非是说军情不利,而是说此战之‘势’。我军如日中天,则曹操必惊,孙权必忌。此二人,非庸主也。曹操会不惜一切代价守住樊城,因为樊城背后是许都;孙权则会像一头潜伏的饿狼,紧盯我们的背后——荆州。我们攻城越急,背后的威胁就越大!”
关羽的眉头微微皱起,显然,这番话触动了他。
姜小伍趁热打铁,抛出了他的第一个,也是最核心的谋略:“**故末将以为,樊城不可急攻,当‘围点打援’,以战养战,变攻城战为歼灭战!**”
“详述。”关羽只说了两个字,但眼神已经变得锐利。
“君侯可命一部兵力,继续围困樊城,做出志在必得的姿态,但不必强攻。同时,将主力部队埋伏于襄樊之间的要道。曹操必派徐晃等援军前来,我军则以逸待劳,将其一一击破。每灭一支援军,我军的声势便盛一分,曹操的恐惧便深一分,孙权的疑虑便重一分!”
这番话彻底说到了关羽的心坎里。围点打援,既显示了自己的耐心和谋略,又能不断斩获战功,扬名立万。这比单纯啃下樊城这块硬骨头,要风光得多。
“好!”关羽抚掌称善,“就依你之计。那东吴方面,又该如何应对?”
姜小伍知道,这才是最关键的一步。他深吸一口气,说出了那个在后世看来匪夷所思,但在当时却可能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主动示弱,联吴抗曹。**”
帐内诸将一片哗然。关羽的脸色也沉了下来:“我乃汉寿亭侯,奉大汉皇叔之命讨伐国贼,岂能与江东孙权小儿为伍?”
“君侯息怒!”姜小伍再次叩首,“此非联吴,而是‘用吴’!我们不是要与他结盟,而是要给他一个无法拒绝的‘诱饵’,让他不敢动,只能动!”
他抬起头,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君侯可立刻修书一封给孙权,言辞务必谦和。信中就说,此次北伐,是为刘备夺取汉中后,进一步威胁许都,为日后匡扶汉室大业做准备。同时,主动提出,一旦攻下樊城,便将襄阳、南郡等长江以北的数座城池‘借’给东吴,作为东吴出兵牵制曹操合肥方向的报酬。”
“什么?!”关平大惊,“将荆州的土地送给孙权?这……这岂不是资敌?”
姜小伍摇了摇头,直视关羽:“君侯,请想。孙权最想要的是什么?是荆州全境。我们若主动让出长江以北,他得到的是实利,但长江以南的核心地区仍在我们的掌控之中。他若同意,则我们北伐无后顾之忧;他若不同意,则天下人皆知,是他孙权见利忘义,不顾抗曹大义。届时,我们再传檄天下,声讨孙权,占据道义制高点!”
“更何况,”姜小伍的声音变得极具诱惑力,“我们‘借’出去的,只是曹操还没丢掉的城池。我们是用一张空头支票,来稳住孙权,换取攻下樊城的宝贵时间。这叫‘借花献佛’,‘空手套白狼’!”
关羽沉默了。他一生重义,但也非蠢人。姜小伍的计策,看似让步,实则是一箭三雕:稳住了孙权,占据了道义,还能集中精力对付曹操。这种充满纵横捭阖之术的谋略,是他以往不屑于用的,但此刻却显得如此切中要害。
“……此信,由你来写。”良久,关羽缓缓说道,“措辞,要让孙权挑不出一丝毛病。”
接下来的战局,完全按照姜小伍的剧本展开。
孙权收到关羽的信后,陷入了长久的犹豫。一方面,唾手可得的江北数郡让他心动;另一方面,关羽前所未有的谦卑态度,又让他感到困惑。最终,在鲁肃(此时鲁肃未死,姜小伍力主争取这位关键人物)的劝说下,孙权决定“观望”,只派少量兵力在边境虚张声势,并未真正背刺。
而另一边,曹操派出的援军徐晃部,果然在半路遭到了关羽主力的伏击。经过数场激战,徐晃大败,退守许都。消息传到许昌,朝野震动,曹操甚至真的动了迁都的念头。
樊城,在孤立无援和内部士子叛变(姜小伍提前策反了守将的亲信,打开了一处小门)的双重打击下,被关羽顺利攻克。
“威震华夏”不再是顶峰,而是一个全新的起点。
攻克樊城后,姜小伍立刻劝关羽:“君侯,立刻将襄阳等城移交东吴,并上表汉中王,请其亲率大军出汉中,直取长安!我们在荆州,则整备兵马,准备北上,与主力会师于中原!”
关羽虽然对交出城池有些不情愿,但姜小伍的话他已言听计从。他亲自将城池印信交给东吴使者,并修书一封给刘备,言明自己已扫清北伐障碍,请大哥尽起西川之兵,共定天下。
刘备在成都接到捷报和关羽的信,又听闻曹操震动,大喜过望。在诸葛亮和姜小伍(通过关羽的信件)的“远程”建议下,刘备留魏延守汉中,亲率张飞、赵云、马超、黄忠,大军十万,出秦川,直逼关中。
历史的车轮,在这一刻被彻底扭转。
曹操两线作战,疲于奔命。西线,刘备大军势如破竹;南线,关羽整备完毕,再次出兵,兵锋直指许昌。更致命的是,孙权在得到江北数城后,与曹魏的矛盾愈发尖锐,在姜小伍的“忽悠”下,他真的相信了“瓜分中原”的美好前景,开始猛攻合肥,牵制了曹军大量兵力。
公元221年,刘备与关羽在郑州会师。望着城下并肩而立的汉军旗帜,曹操忧愤成疾,不久后病逝于洛阳。
曹丕继位,根基不稳,难以抵挡汉军的雷霆攻势。又过了一年,洛阳被攻克,汉室在历经百年动荡后,名义上完成了统一。
庆功宴上,刘备高坐皇位,封关羽为“武安王”,总领天下兵马。而姜小伍,则被破格提拔为军师将军,封侯,成为了蜀汉政权中一颗耀眼的新星。
夜深人静,姜小伍独自站在洛阳的城楼上,望着天上的明月。他成功了,他用自己的谋略,帮助偶像打破了宿命,一统天下。
关羽不知何时走到了他的身边,递给他一壶酒。
“先生,这一壶,我敬你。”关羽的声音依旧洪亮,却多了一份温和,“没有你,就没有我关羽的今天,更没有大汉的今天。只是……我时常在想,若按我原本的路走下去,会是如何?”
姜小伍心中一凛,他知道关羽指的是什么。他沉默片刻,答道:“君侯,历史没有如果。您原来的路,虽然悲壮,但成就了您的‘义’。而现在的路,虽然圆满,却需要您放下一些‘傲’。两者并无高下之分,只是选择不同。”
关羽长叹一声,仰头饮尽杯中酒,望着远方,眼中是前所未有的平静与释然:“你说得对。义存于心,而非形于外。小伍,谢谢你,让我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天下。”
姜小伍也饮了一口酒,辛辣的液体滑入喉咙。他知道,自己不仅改变了一个人的命运,也改变了一段历史。他不再是那个在屏幕后敲击键盘的评论者,而是真正成为了历史的创造者之一。
他抬起头,看着这个被自己亲手塑造的、崭新的三国时代,心中充满了无限的感慨与豪情。这,或许才是他穿越而来,真正的意义。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