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三年,春。
华帝姜小伍在处理完一批关于“格物院”新式农具的奏折后,忽然放下了手中的朱笔,对身旁的内侍总管说道:“传朕旨意,朕要在上巳节,于玄武湖畔,举办一场‘天下第一食神大会’。”
旨意一出,朝野上下,又是一片哗然。
这位皇帝的行事风格,总是那么出人意料。别人当皇帝,要么忙着开疆拓土,要么忙着祭祀封禅。他倒好,先是搞了个“才艺大会”选妃,现在又要搞个“美食大会”,难道他忘了,自己是一个帝国的统治者吗?
然而,当旨意的详细内容公布后,整个天下,都为之疯狂了。
旨意规定:
一、江东所有成名厨子,皆可报名参加,作为“守擂方”,占据玄武湖畔的十大食台。
二、天下所有州郡,无论南北,无论出身,凡有自信者,皆可作为“攻擂方”,前来挑战。
三、比赛不限菜式,不限食材,由裁判现场品评,胜者守擂,败者离场。
四、最终守擂成功,或攻擂连胜最多的前三名,将分别获得“金、银、铜”三尊特制的“传国厨具”,并被册封为“御厨”,入宫为皇帝烹调美食。
“传国厨具”!
这三套厨具,是姜小伍亲自设计的,由“格物院”最顶尖的工匠,用天外陨铁,辅以秘法,锻造而成。金厨具,刀身锋利无比,可吹毛断发;银厨具,锅具导热奇快,能瞬间锁住食材的鲜美;铜厨具,蒸笼聚气凝香,能让食物的滋味,提升一个层次。
这不仅是荣誉,更是每一个厨子梦寐以求的神器!
而更让人津津乐道的,是此次大会的裁判阵容。
姜小伍没有让那些王公大臣来担任,而是邀请了三位在“吃”这件事上,最有发言权的人。
第一位,是前朝吴帝孙策的遗孀,大乔。她出身名门,一生尝遍江南最精致的珍馐,对“雅”与“美”的追求,达到了极致。
第二位,是华帝的义姐,甄夫人。她历经坎坷,尝遍人间冷暖,她能从一道菜里,吃出制作者的心境与情感。
第三位,则是一个谁也想不到的人——来自北地幽州的“饕餮客”,洪七。此人是个独臂的游侠,一生别无所好,唯爱吃。他走遍大江南北,据说能用舌头,分辨出百米之外的食材种类,甚至能尝出一条鱼,是来自河的上游还是下游。
一位追求“意境”,一位品味“情感”,一位鉴定“本味”。
这三位裁判的组合,让这场美食大会,从一场简单的厨艺比拼,上升到了哲学与艺术的层面。
### **第四十章:南北交锋,食台争锋**
上巳节,玄武湖畔。
十里长堤,人山人海。十大食台,一字排开,每一座食台前,都围满了伸长了脖子的食客。
守擂的,是江东最顶尖的十位名厨。他们有的擅长河鲜,有的精通禽肉,有的做的一手好点心,个个都是江东餐饮界的泰山北斗。
攻擂的,则来自五湖四海。有来自巴蜀,带着一箱子辣椒的火爆厨子;有来自关中,擅长面食的豪迈大汉;有来自岭南,会用各种奇异水果入菜的奇人;甚至还有来自西域,高鼻深目,擅长烤肉的胡人。
比赛一开始,火药味就十足。
“江东厨子,就会做些甜腻腻的小玩意儿!看我北地的‘冰火两重天’!”一个关中大汉,端着一盆一半是滚烫红油,一半是冰镇凉面的菜肴,挑战江东的“蟹粉狮子头”。
大乔尝了一口,微微蹙眉:“过于霸道,失了食材的本真。”
甄姬则点了点头:“能感受到制作者内心的豪迈,但情感表达,过于直接。”
洪七则吃得满头大汗,大吼一声:“过瘾!够味!这面,有麦子的魂!”
最终,洪七的一句“有魂”,让关中大汉险胜。
“哼,蛮夷之技,也敢班门弄斧!”一位江东名厨,不甘示弱,端上了一道“松鼠鳜鱼”,鱼肉炸得外酥里嫩,浇上糖醋汁,形如松鼠,栩栩如生。
“形似,神不似。”洪七尝了一口,摇了摇头,“鱼,不鲜了。离水超过一个时辰。”
一句话,判了这道名菜的死刑。
江东的厨子们,一个个败下阵来。他们引以为傲的精致、细腻,在洪七那追求“本味”的舌头面前,显得不堪一击。
江东的百姓,脸上都挂不住了。难道,我们江东的美食,就这么不堪吗?
就在这时,一个身影,走上了最后空着的那座食台。
他看起来,已经年过半百,穿着一身朴素的布衣,手里提着一个普通的食盒。他不是什么名厨,只是建业城外,一家小饭馆的老板,姓王。
“老朽,也想来试试。”
所有人都对他投去同情的目光。在这么多高手面前,一个无名小卒,不是来自取其辱吗?
### **第四十一章:一道佛跳墙,一颗匠人心**
王师傅没有理会周围的目光,他只是默默地打开食盒,从里面,拿出了一个个密封的瓦罐。
他要做一道,最耗时,也最见功力的菜——佛跳墙。
这道菜,用料极多,山珍海味,数十种食材,需要分别处理,再用文火,慢炖两天两夜,才能让所有的味道,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当王师傅揭开瓦罐盖子的那一刻,一股浓郁到极致的香气,瞬间弥漫了整个玄武湖。
那香气,复杂而又和谐。有鲍鱼的鲜,有海参的润,有花菇的醇,有骨汤的浓……无数种味道,交织在一起,却又互不冲突,形成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让人灵魂都为之震颤的香味。
所有人都停止了喧哗,痴痴地看着那瓦罐。
王师傅盛了一碗,恭敬地递给了三位裁判。
大乔先尝。她只尝了一小口,整个人就愣住了。她那双总是带着一丝哀愁的眼睛里,第一次,露出了震惊和陶醉的神色。“这……这不是菜,这是一首诗。一首关于时间、关于等待、关于融合的诗。”
甄姬接着尝。她闭上眼睛,细细品味,许久,才缓缓睁开。“我尝到了。我尝到了选材时的用心,尝到了处理食材时的耐心,尝到了慢炖时的恒心。这道菜里,有制作者一生的故事。”
最后,是洪七。
这个吃遍天下,从未夸过人的饕餮客,在尝了一口之后,整个人都僵住了。他那条独臂,开始微微颤抖。
“好……好……好……”他连说了三个好字,眼眶,竟然红了。
“我走南闯北四十年,吃过无数珍馐,但从未吃过这样的菜。”他看着王师傅,声音嘶哑,“这道菜里,每一种食材,都保留了自己最本真的味道,但它们又融合成了一个全新的、更伟大的味道。这……这已经不是厨艺了,这是‘道’!是厨之大道!”
“老先生,您赢了。”洪七站起身,对着王师傅,深深地鞠了一躬。
全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声。
江东的百姓,激动得热泪盈眶。他们赢了!不是赢在技巧,不是赢在食材,而是赢在了江东厨子,那颗追求极致、甘于寂寞的匠人之心!
### **第四十二章:御膳房的未来**
最终,王师傅毫无悬念地夺得了第一名,获得了那尊金光闪闪的“传国金厨具”。
第二名,是那个来自关中的大汉,他获得了银厨具。
第三名,则是一位来自巴蜀的女子,她用一道“麻婆豆腐”,征服了甄姬,获得了铜厨具。
三人,都被册封为御厨,即将入宫。
在庆功宴上,姜小伍亲自为三人赐酒。
他走到王师傅面前,举杯说道:“王师傅,朕谢谢你。你不仅为江东赢得了荣誉,更让朕明白了一个道理。”
“什么道理?”王师傅受宠若惊。
“无论是治国,还是做菜,道理都是相通的。”姜小伍看着台下百官,朗声说道,“江东的精致,北方的豪迈,巴蜀的热烈,岭南的清新……它们就像这道佛跳墙里的各种食材,各有其美。朕要做的,不是让它们变成同一种味道,而是为它们创造一个最好的‘瓦罐’,让它们既能保持自己的本味,又能相互融合,共同成就一锅,前无古人的‘天下第一羹’!”
“这,就是朕的‘大同’之道!”
众人听罢,恍然大悟,纷纷拜服。
一场美食大会,不仅选拔出了人才,更让姜小伍将自己的治国理念,用一种最通俗易懂的方式,传递给了天下人。
当晚,姜小伍在御书房,召见了甄姬。
“陛下,您真的只是为了推广‘大同之道?”甄姬笑着问。
姜小伍笑了笑,从抽屉里,拿出了一张图纸。
“当然不全是。”他将图纸展开,“这是‘格物院’新设计的‘密封式军粮罐’。朕是想通过这次大会,找到能将食物长期保存,而又不失美味的最佳方法。王师傅的佛跳墙,给了朕很大的启发。”
甄姬看着图纸,眼中露出了钦佩的光芒。
她知道,这位皇帝的每一个举动,背后,都有着深远的考量。他既能享受风花雪月,也能心系江山社稷。
这样的君主,或许,真的能开创一个,前所未有的盛世。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