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明十年,秋。
华明帝姜明的统治,已经进入了第十个年头。帝国在他的治理下,国泰民安,四海升平,科技与文明的发展,更是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这一日,姜明在批阅一份关于“皇家学院”新设“历史系”的奏章时,一个名字,忽然跃入了他的脑海。
刘协。
汉献帝刘协。
这个在史书中,被描述为一生颠沛流离、名为皇帝、实为傀儡的悲剧人物。在父亲姜小伍的时代,汉室已经式微,刘协被软禁在许都,虽无实权,却也衣食无忧,得以善终。
姜明合上奏章,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他从小听着父亲的故事长大,深知权力的沉重。他敬佩父亲的开创,也同情那些被时代洪流裹挟的故人。
“一个皇帝,究竟是什么?”他喃喃自语。
是像父亲那样,开疆拓土,缔造盛世?还是像刘协那样,在夹缝中求生,保留一丝汉室的尊严?
他想见见这位末代皇帝。不是以胜利者的姿态,而是以一个后辈的身份,去聆听一段,被尘封的历史。
他立刻下了一道密旨,命人前往许都,以“华明帝”的名义,恭请山阳公刘协及其夫人伏寿,前来建业一叙。
旨意写得极为谦恭,言辞间,充满了对这位“前辈”的敬意。
当密使带着这道旨意,出现在刘协那简陋的府邸时,这位已经白发苍苍的老人,愣了半晌。
他一生,见过无数道圣旨。有让他禅让的,有让他迁都的,有让他册封权臣的。但像这样,一位当朝天子,以晚辈自居,请他去“聊聊天”的,还是第一次。
“陛下……这是何意?”刘协的妻子伏寿,担忧地问道。
刘协看着那道措辞恳切的旨意,浑浊的眼中,闪过一丝波澜。他沉默了许久,缓缓说道:“或许是时候了。去看看,那个取代了我们大汉的天下,究竟是什么样子。也去看看,那位传奇帝王的儿子,究竟是怎样一个人。”
### **第六十一章:故都与新都,傀儡与帝王**
半月后,刘协与伏寿,抵达了建业。
当他们走出驿站的那一刻,彻底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
宽阔的街道,干净得没有一丝尘土。高大的楼房,鳞次栉比,直插云霄。街上车水马龙,行人衣着光鲜,脸上洋溢着自信和满足。空气中,弥漫着食物的香气和各种新奇的气味。
这里,没有他们记忆中,那种末世的萧条和压抑。这里,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这……就是建业?”伏寿喃喃道。
“是啊,”刘协眼中,充满了感慨,“这比当年的洛阳和长安,还要繁华百倍。”
他们被直接接入了皇宫。在偏殿,他们见到了华明帝姜明。
姜明没有穿龙袍,而是一身简单的常服,亲自走下御座,对着刘协,行了一个晚辈对长辈的大礼。
“山阳公,一路辛苦了。”
刘协连忙侧身避开,不敢受礼:“陛下万万不可!老臣……何德何能!”
“在朕面前,您是前辈。”姜明扶着他,请他上座,“朕今日请公前来,不为国事,只为请教。”
接下来的几天,姜明没有让刘协参加任何朝会,而是像对待一位尊贵的客人一样,带着他和伏寿,游览皇宫。
他带他们去看“格物院”的展览,那些会自动走动的木偶(机器人)、能将人的声音传到千里外的“传声筒”(电话)、以及能将夜晚照得如同白昼的“人造太阳”(电灯),让刘协和伏寿看得目瞪口呆,仿佛置身于神话之中。
他带他们去参观“皇家学院”,看着那些来自平民家庭的孩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学习着算学、物理、化学,刘协的眼中,流露出深深的羡慕。
“若我大汉,也有这样的学院……”他轻声感叹。
一天晚上,姜明在御花园,设下家宴,为刘协和伏寿接风。没有繁文缛节,只有几样精致的小菜,和一壶温热的黄酒。
酒过三巡,姜明终于问出了那个,在他心中盘旋已久的问题。
“公……可否与朕,说说您当年当皇帝的心得?”
这个问题,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刘协尘封已久的记忆。
他沉默了许久,端起酒杯,一饮而尽。
“心得?”他自嘲地笑了笑,“老臣这一生,当的是‘傀儡皇帝’,何来的心得。若非要说,那便是……‘忍’。”
“忍董卓的跋扈,忍李傕郭汜的贪婪,忍曹操的专权。在别人让你说话的时候,你不能说;在别人不让你说话的时候,你更要说。说的每一句话,都要思虑再三,因为那可能不是你的意思,却是你的罪证。”
“当皇帝,对我来说,不是荣耀,而是一场无尽的修行。修的是一颗,如何在刀尖上跳舞,却还能保持自己不疯魔的心。”
伏寿在一旁,早已泪流满面。她握住丈夫的手,眼中满是心疼。
姜明静静地听着,没有打断。他能感受到,这位老人话语中,那份深入骨髓的悲哀和无奈。
“那……您觉得,什么是真正的‘皇帝’?”姜明又问。
刘协抬起头,看着眼前这位年轻的帝王,眼中闪过一丝光亮。
“老臣不知道。”他摇了摇头,“但老臣觉得,能让百姓,像这建业城里的百姓一样,安居乐业,脸上带笑,而不用像老臣一样,一生都在‘忍’……那,或许就是真正的皇帝吧。”
### **第六十二章:历史的回响,最后的归宿**
那晚之后,姜明对刘协和伏寿的态度,变得更加尊敬。
他下了一道,让所有人都感到意外的旨意。
“朕,恭请山阳公与夫人,常住宫中。朕欲在‘皇家学院’历史系,为山阳公设一‘客卿教授’之位,请公,将您亲身经历的那段历史,亲口讲述给后世的学子们。让他们知道,权力为何物,民生为何物,一个王朝的兴衰,又为何物。”
这个旨意,震惊了朝野。
让一个亡国之君,在帝国的最高学府里,当教授?这简直是闻所未闻!
但姜明,却力排众议。
“历史,不是胜利者书写的文字,而是亲历者口中的回响。”他对大臣们说,“我们不能忘记过去,无论是辉煌的,还是屈辱的。刘协先生,不是我们的敌人,他是我们历史的一部分,是活着的史书。尊重他,就是尊重我们自己的历史。”
刘协和伏寿,在听到这个旨意时,都愣住了。
他们想过,自己可能会被软禁,可能会被监视,甚至可能会被赐死。但他们从未想过,会得到如此尊重,如此一个……有尊严的归宿。
刘协接受了“客卿教授”的职位。
他的第一堂课,是在“皇家学院”最大的阶梯教室里。台下坐满了,来自帝国各地的、最优秀的学生。
他没有讲什么大道理,只是平静地,讲述着自己的童年,讲述着董卓的火,洛阳的灰,讲述着长安城的饥荒,和迁都路上的白骨。
他的声音很平淡,却带着一种,穿透时空的力量。
台下的学生们,听得鸦雀无声。许多人,都流下了眼泪。他们第一次如此真切地,感受到了那段遥远的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一生的血泪。
从那以后,刘协成了“皇家学院”最受欢迎的教授。他不仅讲历史,也讲书法,讲经学。他将自己一生的所学,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这些年轻人。
而伏寿,则在宫中,教宫女们读书识字,刺绣女红。她那原本充满忧愁的脸上,也渐渐有了笑容。
他们,在这个取代了自己王朝的帝国里,找到了最后的平静与价值。
姜明时常会去听刘协的课,或者,在闲暇的午后,与他对弈一局。
棋盘上,黑白交错,一如历史的兴衰。
“陛下,老臣这一辈子,就像这颗被围困的黑子,无路可走。”刘协落下一子,轻声说道。
姜明微笑着,在另一处,轻轻落下一子,瞬间盘活了整个棋局。
“公,时代不同了。”姜明说道,“在朕的棋盘上,没有废子。每一颗棋子,都有它自己的位置和光芒。”
刘协看着棋盘,看着眼前这位年轻的帝王,浑浊的眼中,第一次,露出了释然的,真正的笑容。
他知道,大汉,是真的结束了。
但一个更好的时代,才刚刚开始。而他,有幸,成为了这个新时代的,一位见证者,和讲述者。
--------------------------------另一个东吴故事也结束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