巷子里的阳光似乎都汇聚在了林砚身上,将她那份关键承诺淬炼得愈发耀眼。李阿婆眼中坚冰般的疑虑已然松动,但要将这份初步的信任转化为牢不可破的合作纽带,需要更具体、更实在的东西。林砚深知,空口无凭,尤其在涉及最根本的生计问题上,必须将那份商业模式1.0中的核心,掰开了,揉碎了,用最朴素直白的方式,清晰地呈现在阿婆面前。
她没有给阿婆太多沉浸在震撼中的时间,趁热打铁,从随身的帆布包里拿出了一份更为简明的、用大字号打印的合作意向说明,以及——一个计算器。
“阿婆,”林砚的声音恢复了平和的语调,但依旧带着不容置疑的认真,“光说不行,我们得把刚才说的,关于钱怎么分,落到实实在在的数字上。您听着,看我算得对不对,有没有道理。”
她拉着阿婆在摊位旁两个小马扎上坐下,将意向书铺在膝盖上,计算器放在中间,像一个耐心的老师,开始讲解一道关乎未来的算术题。
“第一笔,是保底收入。” 林砚指着意向书上用粗体标出的那个数字,“这个数,是我根据您这边大概的产能,还有保证您能过得比较舒坦的生活水准,初步估摸的。您看,这个数,比您现在……风吹日晒一个月,平均下来挣的,是不是要多一些?而且,关键是固定的。下雨天,您出不了摊,有它;旅游淡季,没人来,也有它。这笔钱,每个月一号,我准时想办法给您,现金或者打到您银行卡里,都行。这是咱们合作的基石,让您心里先踏实下来。”
李阿婆的目光紧紧盯着那个数字,手指无意识地蜷缩了一下。那确实是一个让她心动的、能带来安全感的数字。她不必再为明天的米油钱、为偶尔生病抓药的钱而彻夜难愁。仅仅是这一条,就已经具备了难以抗拒的吸引力。
“第二笔,是销售分成。” 林砚继续,她在计算器上按出“200”这个数字(这是她和苏茜初步预估的、能够体现产品价值且市场可能接受的一个尝试性定价),“阿婆,我们不再按五十、八十那种委屈的价钱卖了。我们定的基础价,往这个数上靠。比如,一条您亲手染的、独一无二的围巾,我们卖这个价。”
李阿婆倒吸了一口凉气,眼睛瞪大了。两百?她简直不敢想象。在她认知里,这几乎是天方夜谭。
“您别觉得不可能,”林砚理解她的震惊,“您想,我们用了更好的包装,讲了更打动人心的故事,找到了更识货的客人,还可能开发了新的、更时尚的款式。这些,都是附加值。然后,每卖出一条,刨去材料、包装、运营这些成本,赚到的利润,我们按这个比例分。”她在意向书上指出一个百分比,“您看,假如一条围巾卖出去,我们能赚一百块,您就能直接分走这个数。”她在计算器上按出分成后的金额。
那数字跳出来,再次让阿婆的心猛地一跳。卖一条,就能分到以前卖好几条才能挣到的钱?她感觉自己的呼吸都有些急促了。
“而且,这还不是一锤子买卖。”林砚强调,“只要我们品牌做得好,认可的人多,卖的就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快。您想想,要是一个月能卖出去三十条、五十条,甚至一百条呢?您单单这一块的分成,会是多少?”她手指飞快地在计算器上连按,一个个不断增大的数字显示出来,像是一幅越来越广阔的图景,在李阿婆面前缓缓展开。
阿婆看着那些跳跃的数字,感觉喉咙有些发干。她从没敢这样算过账,这已经完全超出了她过去几十年在小巷里形成的价值认知体系。
“第三笔,是品牌分红。” 林砚的声音将阿婆从对销售分成的震惊中拉回,“这一笔,可能暂时看不见,但它最重要,也最长远。”她的神情变得格外郑重。
“阿婆,我们做的,不是一个倒买倒卖的生意。我们是在一起,养一个叫‘薪传’的孩子,一个品牌。‘阿婆的蓝’就是这个孩子身上最亮眼的一个标签。”她试图用最形象的比喻来解释,“现在,这孩子刚出生,还不值钱。但如果我们一起努力,把它养大,让它变得有名气,让所有人都知道它好,那么,这个品牌本身就值大钱了。”
她看着阿婆似懂非懂的眼神,继续耐心解释:“比如,以后可能有更多人想投资我们,或者我们开了很多家店,赚了非常多的钱。到那时候,除了您该拿的保底和分成,年底,我们还会从赚的总利润里,再拿出一部分,作为‘红利’,按照您对品牌的贡献,分给您。这笔钱,可能比您一年的保底加上分成还要多!这意味着,您不只是个做手艺的,您是我们这个事业的老板之一,品牌的成长,有您一份!”
“老板……之一?”李阿婆喃喃重复,这个词对她来说太过陌生,却又带着一种奇异的魔力。她一辈子都是个小摊贩,听命于市场,看顾客脸色,从未想过自己能成为“老板”。
“对!”林砚肯定地点头,“所以,保底是让您安心,分成是让您和品牌一起努力多赚钱,而分红,是让您分享品牌做大了之后的所有荣耀和收益!这三笔钱,一层比一层高,一层比一层意义大。”
为了让阿婆更直观地理解未来的可能性,林砚索性根据初步估算,在计算器上为她模拟了一个“未来一年的可能收入构成”——稳定的保底 + 基于不同销售预期的分成 + 远期可能的分红预期。最终汇总的那个数字,赫然出现在计算器屏幕上。
李阿婆看着那个数字,瞳孔猛地收缩,整个人都僵住了。那个数字,是她过去辛劳一年也未必能企及的收入,而在这份计划里,却似乎变得触手可及。这不是画饼,这是基于一套清晰逻辑推演出来的、可以期待的未来。
她抬起头,看着林砚年轻而充满智慧的脸庞,看着那份写得清清楚楚的意向书,再回想之前那些合作者空泛的许诺和压榨的手段,心中的天平发生了决定性的倾斜。
这份“保底+分成+分红”的模式,像一套组合拳,彻底击碎了她最后的犹豫。它兼顾了生存的保障、当下的激励和长远的共享,考虑之周全,诚意之深厚,是她生平仅见。
她不再怀疑林砚的用心。这份诚意,已经实实在在地,化为了她能够看懂、能够计算的数字,沉甸甸地,落在了她的心坎上。
阳光温暖,巷风吹拂。李阿婆伸出那双布满蓝靛的手,没有去拿意向书,而是轻轻地,带着一丝颤抖,覆在了那个显示着惊人数字的计算器上。
仿佛,想要抓住那屏幕里映射出的,一个截然不同的、充满希望的未来。
---
第16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