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集上那些无声却灼热的目光,如同无数条无形的丝线,缠绕在林砚身上,清晰地将一种沉甸甸的期待传递到她心中。李阿婆的成功案例,像一盏骤然点亮在迷雾中的灯塔,其光芒不仅照亮了李阿婆自身的航程,更让周围无数仍在黑暗中徘徊的小船,看到了靠岸的方向。
林砚知道,她不能再仅仅满足于“阿婆的蓝”这一个成功样本。星星之火已然燃起,接下来要做的,不是小心守护这一簇火苗,而是要让这火焰,引燃更多等待已久的薪柴。她的“非遗联盟”,必须从构想走向实质性的扩张。
然而,扩张不等于盲目收编。李阿婆的合作之所以顺利,源于机缘巧合下的深度了解和信任建立。面对市集上其他几十位手艺各异、性情不同的传承人,她必须有一套清晰的标准和审慎的策略。热情不能取代理性。
回到客栈,她再次打开电脑,在“非遗联盟”计划书下新建了一个文档,标题为:“传承人筛选与合作拓展方案”。
她首先列出了核心筛选标准:
1. 技艺的非遗属性与独特性: 必须是具有鲜明地方特色、文化内涵和传承历史的非遗项目或传统手工艺。技艺本身需具备一定的艺术价值或实用价值。
2. 传承人的技艺水准与稳定性: 传承人需技艺精湛,是该项手艺的真正掌握者,并能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优先考虑那些像李阿婆一样,面临传承困境却依然坚守的老手艺人。
3. 合作意愿与开放心态: 传承人需要有一定的意愿接受新的模式和改变,能够理解和认同品牌化、设计赋能的价值,愿意在保持技艺本真的前提下进行有限度的创新尝试。
4. 人品与可靠性: 诚信、负责是长期合作的基础。需要通过侧面了解和直接接触进行判断。
依据这套标准,她的目光首先投向了市集上几位给她留下较深印象的手艺人:
· 银匠杨师傅(老杨): 手艺扎实,擅长錾刻精细的民族图案,作品古朴厚重。但设计略显陈旧,销售情况一般,为人看起来爽直。
· 陶艺师周师傅(老周): 采用古法柴烧,陶器色泽温润,带有天然的“火痕”肌理,极具独特性。但产品器型传统,易碎难运输,且他本人性格似乎有些固执。
· 一位做木雕佛像的陈师傅: 雕刻技法娴熟,佛像开脸慈悲庄严。但作品题材单一,市场狭窄,且师傅寡言少语,难以沟通。
目标初步锁定,林砚开始了系统性的接触。她没有再像最初对待李阿婆那样,先从情感沟通入手,而是采取了更有效率的“案例展示+模式说明”的方式。
她选择了一个下午,市集相对清闲的时候,先来到了银匠老杨的摊位。
“杨师傅。”林砚微笑着打招呼。
老杨一见是她,立刻放下手中的工具,脸上堆满了热情甚至有些局促的笑容:“林姑娘!来来,快请坐!”他连忙用袖子擦了擦旁边唯一一张小凳子。
林砚没有坐,而是拿出手机,调出“阿婆的蓝”在线上的一些精美产品图和高分评价,递给老杨看。“杨师傅,您看,这是李阿婆现在的围巾,和我们合作后,包装、讲故事,线上销售的情况。”
老杨凑过来,眯着眼仔细看着屏幕上的图片和文字,嘴里不住地发出“啧啧”的惊叹声。“了不得,真了不得……阿婆这下可是熬出头了!”
“杨师傅,”林砚收回手机,目光诚恳地看着他,“您的手艺,我看也非常好。尤其是您錾刻的这些花纹,又细又活,是机器绝对做不出来的。我在想,如果我们合作,也许可以把您的银饰,也做一些新的设计和包装,比如打造成更符合年轻人审美的文创饰品,或者高端定制系列,让它的价值也能被更多人看到。”
老杨听得眼睛发亮,但随即又露出一丝忧虑:“林姑娘,不瞒你说,我这东西……重,材料也贵,定价高了,怕没人要啊。而且,我这老花样,年轻人能喜欢吗?”
“这正是我们需要一起解决的问题。”林砚肯定地说,“材料贵,恰恰说明价值高,关键是如何让消费者认同这个价值。花样可以微调,我们可以一起探讨,在保留您核心技艺的基础上,做一些更现代、更百搭的设计。如果您有兴趣,我们可以详细聊聊合作模式,和李阿婆那边类似,有保底,有分成,共同发展。”
老杨搓着手,脸上是明显的心动,但又带着对未知的忐忑。“我……我考虑考虑,跟我家里人也商量商量,行吗?”
“当然可以。”林砚留下自己的联系方式,“您想好了,随时找我。”
接着,她又用类似的方式接触了陶艺师老周。老周对林砚提到的“将柴烧陶器的独特肌理与现代茶器、花器结合”的想法表现出兴趣,但对他坚持的某些传统器型是否应该改变,与林砚产生了一些分歧。林砚没有强求,只是请他再斟酌,强调合作的前提是互利共赢,并尊重技艺核心。
她也尝试与那位木雕陈师傅沟通,但对方只是沉默地听着,偶尔点头或摇头,几乎不发表意见,沟通难度极大。林砚意识到,这类沟通意愿过低的传承人,可能需要更长时间的观察或更合适的契机,暂时不适合作为首批拓展的目标。
几天下来,林砚接触了五六位潜在合作者。反馈各不相同,有意向明确的,有犹豫不决的,也有直接婉拒的。这让她更深刻地认识到,非遗联盟的拓展,绝非简单的复制粘贴,每一个合作都需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的沟通和方案定制。
但收获也是显着的。银匠老杨在和家人商量后,主动联系了她,表示愿意尝试;陶艺师老周也松了口,同意先拿几件作品试试水;甚至有一位做民族刺绣的张阿姨,在观望了几天后,主动找到林砚的客栈,询问合作的可能。
林砚的笔记本上,渐渐列出了一个初步的、有待进一步评估和洽谈的“潜在合作伙伴名单”。
她知道,这将意味着巨大的工作量激增。产品设计、生产标准、质量把控、供应链管理、市场推广……每一个新加入的品类,都像一个新开辟的战场。
但看着那份不断延长的名单,林砚心中没有畏惧,只有愈发澎湃的动力。
“非遗联盟”的骨架,正在她的努力下,一点点地长出新的血肉。
从一个人,到一支队伍;从一个品牌,到一个生态。
这条路上,挑战丛生,但前景,也愈发清晰和壮阔。
---
第23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