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后,研讨室里的气氛明显不同于上次。虽然紧张感依然存在,但那种剑拔弩张的对抗性淡去了不少,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专注于解决问题的凝重。
周锐面前摆放的不再是那份厚厚的标准化草案,而是一份更为精炼的《“手作单元”模式试点实施方案》。沈砚心虽然依旧眉头微蹙,但眼神里少了几分抵触,多了几分审慎的考量。徐薇则安静地坐在一旁,面前摊开着笔记本,上面是这几天与几位传承人初步沟通的记录要点。
“基于上次讨论,以及我们分别与清远师傅、铁山师傅的初步沟通,”周锐开口,语气比之前沉稳了许多,“我们重新梳理了思路。不再提‘标准化’,我们称之为 ‘手作单元’模式。”
他在白板上画出一个新的结构图,看起来像一个由核心向外辐射的细胞。
“核心,我们称之为 ‘灵魂单元’ 。”周锐在中心画了一个圈,“这是传承人绝对主导的领域。对于缂丝,张清远师傅明确表示,画面的‘气韵’,尤其是人物神态、山水意境的精妙过渡部分,必须由他亲手完成,这是缂丝的‘眼睛’。对于乌铜走银,王铁山师傅强调,‘走银’时银丝与乌铜融合的那一瞬间,火候的把握、手感的轻重,决定了作品的‘神’,这一步,无人可以替代。”
他顿了顿,确认沈砚心没有异议,才继续往下说。
“围绕‘灵魂单元’的,是 ‘协同单元’ 。”他在核心圈外画了几个相连的小圈,“这些部分,传承人愿意在严格指导和监督下,交由经过其认可的助手参与。比如,缂丝中大面积单色或简单重复纹样的编织,乌铜走银中非核心纹饰的基础錾刻。但参与方式不是独立完成,而是在传承人确定的框架内进行,并且传承人保留随时检查、修正乃至否决的权力。”
“最外围,是 ‘支持单元’ 。”他在最外面画了一个更大的圈,“这部分,我们可以进行优化和辅助。比如,徐薇提出的改进绷架、优化工具、利用投影辅助定位等。目标不是干预创作,而是减少传承人和协同工匠在非创造性劳动上的精力消耗,降低因疲劳或外界干扰导致的失误率。”
这个“手作单元”模型,清晰地划分了权限和责任,既保证了核心技艺的纯粹性,又为提升效率开辟了空间。它更像是一个围绕传承人构建的、带有梯队的“工作室”模式,而非冰冷的流水线。
沈砚心缓缓开口:“清远师傅和铁山师傅对这个思路,初步表示了……可以尝试。”他选择着措辞,“但他们强调了几个底线:第一,协同工匠必须由他们亲自挑选和长期培训,宁缺毋滥;第二,他们有权根据作品要求和自身状态,动态调整协同单元的范围,并非固定不变;第三,品质的最终裁决权,永远在他们手中。”
“可以接受。”周锐这次没有犹豫,“我们需要的是建立一个可运作的体系框架,具体如何执行,必须尊重传承人的专业判断。但相应的,我们也需要传承人给出相对明确的、关于协同单元工匠的选拔标准和培训大纲,以及大致的产能提升预期。否则,我们无法进行资源投入和客户沟通。”
这时,徐薇接过了话头:“我和清远师傅深入聊过。他提到,现在最大的困扰不仅是时间,还有精力。比如绷架的角度、光线的强弱,都会影响他长时间工作的状态和判断。如果我们能为他定制一个符合人体工学、可调节的LEd光源绷架,让他不必再为这些细节分心,他愿意将更多基础编织工作交给可信的助手,从而专注于最耗心神的‘画龙点睛’部分。”
她又看向周锐:“王铁山师傅则提到,錾刻前的纹样转印非常耗时,且容易有偏差。如果我们能提供高精度的投影定位设备,确保助手錾刻的基底完全符合他的设计,他愿意指导徒弟完成更多基础錾刻工作,自己则集中精力于最核心的‘走银’。”
这些具体的需求,让“支持单元”的构想变得血肉丰满。它不再是空泛的概念,而是真正能解决传承人痛点、提升整体协作效率的实在举措。
林砚听着团队的讨论,心中渐渐明朗。“手作单元”模式,像是一份各方都能初步接受的“停战协议”。它承认了商业扩张的必要性,也扞卫了文化传承的独特性,更试图通过技术和管理创新,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动态的、富有弹性的平衡点。
“那么,接下来的方向就明确了。”林砚总结道,“首先,在苏州缂丝和昆明乌铜走银两地,分别建立第一个‘手作单元’试点工坊。周锐,你负责工坊的硬件建设、人员招募的行政支持,以及成本核算。砚心,你负责与清远师傅、铁山师傅一起,制定详细的工匠选拔标准、培训计划,并主导初期的品控体系搭建。徐薇,你负责‘支持单元’所需的技术和工具调研、采购或定制。”
她目光扫过三人:“这是一个试验。成功,我们将拥有可复制的模式;失败,我们也能积累宝贵的经验。但无论如何,我们必须开始行动。拉法耶那边,我会亲自去沟通,争取一个缓冲期。”
会议结束,每个人都带着明确的任务离开。林砚知道,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真正的挑战在于将这份纸面上的“手作单元”模式,在充满不确定性的现实土壤中培育成活。一场关乎技艺灵魂与商业效率的微妙平衡术,正式进入实践阶段。
第154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