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网的需求文档和技术方案在紧锣密鼓地推进,首场线下课的筹备也进入了具体规划阶段。林砚意识到,仅靠他们三个创始人,已经无法应对即将涌来的庞杂事务。市场宣传、内容创作、用户沟通……这些需要持续投入精力和创造力的事情,必须有一个专职人员来负责。寻找公司的第一位正式员工,被提上了最紧迫的日程。
招聘信息发布在几个主流的招聘平台和本地文创类的社群中。职位是“内容运营专员”,要求有网感、熟悉新媒体、具备一定的文案和视觉表达能力,当然,最重要的是对传统文化有认同感。
简历像雪片般飞来。共享办公空间的临时打印机几乎没停过,吐出一份份承载着不同背景和期望的履历。林砚花了整整一个下午的时间,埋首其中进行初筛。
大部分简历都遵循着标准的模板,罗列着学生会经历、实习经验、掌握的软件技能。其中不乏名校毕业生和拥有大厂实习经历的佼佼者。他们条件优秀,目标明确,言谈举止间透着职业化的训练。周锐翻看这些简历时,明显更倾向于这类“即战力”:“这个不错,在xx平台实习过,做过百万播放量的短视频项目,来了就能上手。”
然而,林砚总觉得少了点什么。这些简历完美得如同工业流水线上的标准件,却很难让她感受到与“非遗”这个带着泥土气息和手温的词句之间,有什么独特的连接。她需要的是一个能理解他们正在做的事情的“怪异”与珍贵,并能用这个时代的话语体系将其讲述出来的人,而不仅仅是一个熟练的内容生产者。
就在她感到有些审美疲劳,准备从周锐推荐的几个“优等生”中安排面试时,一份风格迥异的简历吸引了她的注意。
简历的模板很简洁,甚至可以说有些朴素。姓名:赵小满。应届生,学校并非顶尖名校,专业是听起来有些缥缈的“文化资源管理”。实习经历也只有一段,是在一个本地的小型独立书店做新媒体小编。
吸引林砚的,不是这些常规信息,而是简历末尾附上的一个个人作品集链接,以及“自我评价”一栏里手绘的几个俏皮小图标和几句真诚甚至有些莽撞的话:
“擅长在故纸堆里找梗,相信古老的灵魂需要年轻的翻译官。”
“不会写假大空的公关稿,但能盯着李阿婆的手看一上午,然后写出她每一个皱纹里的故事。”
“梦想是让我的十万粉丝(虽然现在只有三百,主要是同学和亲戚)都觉得非遗酷毙了!”
林砚点开了那个作品集链接。里面不是标准的h5或者ppt,而是一个她自己搭建的、风格活泼的个人博客。里面有她为那家独立书店写的推文,文字灵动,视角独特,能将一本冷门诗集和当下的热点巧妙结合;有她拍摄的短视频,记录城市里即将消失的老手艺——吹糖人、补锅底、手工装订书籍,镜头语言虽然青涩,却充满了不加修饰的好奇与温情;甚至还有几篇她关于“国潮”现象的思考短文,虽然观点略显稚嫩,但其中透露出的对传统文化现代转化的敏锐观察,让林砚颇为惊讶。
尤其是其中一条关于“街头偶遇竹编老人”的短视频,没有煽情的背景音乐,只有镜头静静对着老人那双布满老茧、却异常灵巧的手,记录竹篾在他指尖如何从僵硬变得柔顺,最终成为一只精巧的蝈蝈笼。视频配文只有一句:“他编的不是蝈蝈笼,是快要被我们遗忘的,夏天的声音。”
这条视频的播放量并不高,但下面的几条评论却异常真诚,有人在问地址想去看看,有人在感慨手艺的神奇。
林砚反复看着这条视频和赵小满写的那些文字。在这个女孩身上,她看到了一种未经雕琢的灵气,一种发自内心的对“老东西”的好奇与热爱,以及一种试图用自己熟悉的、属于Z世代的方式去解读和传播的强烈欲望。这或许正是“非遗纪元”在内容层面最需要的那种“翻译官”。
她将赵小满的简历单独抽出来,递给旁边的周锐和沈砚心。
周锐快速扫了一眼,眉头就皱了起来:“应届生?没大数据运营经验?粉丝三百?林砚,我们需要的是能立刻产生流量的人。这个……太冒险了,完全是张白纸。”
沈砚心则拿着简历,仔细看了那份作品集,尤其是那条竹编老人的视频。他沉默了片刻,推了推眼镜,难得地没有立刻否定:“镜头感很朴素,没有过度渲染。文字……有点意思,至少不虚伪。”
林砚知道周锐的顾虑有道理,但她心中有一种强烈的直觉。“我知道她缺乏经验,”林砚看着两人,“但她有我们最需要的东西——真诚的热爱,以及用新鲜方式表达古老事物的潜力。经验可以培养,但这种敏感和灵气,是可遇不可求的。我们的第一位内容员工,我不希望只是一个执行命令的机器,我希望她是一个能和我们一起创造、一起探索的伙伴。”
她指着那条视频:“你们看,她不懂什么高深的传播理论,但她本能地抓住了最能打动人心的东西——那双手,那份专注。这比任何华丽的辞藻都更有力量。我们需要有人,能把李阿婆们身上这种沉默的力量,‘翻译’给更多人看。”
周锐看着林砚坚定的眼神,又瞥了一眼沈砚心似乎并不反对的态度,沉吟了一下。他习惯于数据驱动决策,但他也明白,在创业初期,尤其是在文化领域,有时候创始人的直觉和魄力比冰冷的数字更重要。
“好吧,”周锐妥协了,但补充道,“可以给她一个面试机会。但我们必须设置一个实战考核,比如,让她在有限时间内,为李阿婆的扎染课策划一个简单的社交媒体推广方案。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
“同意。”林砚点头,这很公平。她立刻让助理联系赵小满,安排面试。
放下电话,林砚看向窗外。暮色渐沉,城市灯火次第亮起。她不知道赵小满是否就是那个对的人,但她愿意去相信那份简历里透露出的、笨拙却真诚的热情。
寻找“1号员工”,不仅仅是填补一个职位空缺,更像是在为“非遗纪元”这颗刚刚破土的种子,寻找第一缕能与之共鸣的阳光。
第39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