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东站,人流如织。周锐背着双肩电脑包,一身利落的商务休闲装,大步流星地走出闸机,身后跟着两位提前从本地招聘的运营专员。他深吸了一口江南湿润的空气,空气中似乎都飘散着龙井的清香与机遇的味道。
没有片刻停留,他抬手看了眼腕表:“小王,去预定的酒店放行李,同时确认一下下午两点与西湖区文化创意园负责人的会面是否准时。小李,你直接去我们圈定的三个备选场地,实地拍照,确认周边交通和硬件细节,晚上我要看到对比报告。”
“是,周总!”两个年轻人精神抖擞地应道,迅速融入人群,执行指令。
周锐满意地点点头。他喜欢这种效率,喜欢将计划一步步变为现实的过程。林砚在后方运筹帷幄,沈砚心负责攻克文化壁垒,而他,就是开疆拓土的先锋,负责为大军扫清一切障碍,铺平道路。
坐在赶往酒店的网约车上,他已经在快速翻阅手机里关于杭州本地政策、商业地产租金和潜在竞争对手的资料。他的大脑像一台高速处理器,过滤信息,评估风险,寻找切入点。
下午的会面在一个充满设计感的文创园会议室进行。对方负责人是一位精干的中年女性,对“非遗纪元”这个新兴品牌略有耳闻,但态度谨慎。
“周总,我们园区确实欢迎有文化调性的项目,”她斟酌着用词,“但坦白说,类似的工作室、体验馆我们也引进过,生命周期都不太长。不知道贵司有什么独特的优势,能保证长期稳定的运营?”
周锐早有准备。他没有急于展示ppt,而是微笑着将手机推到对方面前,屏幕上正自动播放着赵小满团队制作的,关于云南首站成功的那条爆款短视频——李阿婆专注的神情、斑斓的扎染、学员们惊喜的笑脸,以及评论区热烈的讨论。
“张经理,我们卖的不仅仅是课程,是一种情绪价值,一种文化认同。”周锐的声音充满自信,“您看这些用户反馈,他们不是因为便宜才来,是因为渴望接触真正的、有温度的传统技艺。我们的优势在于,拥有一个成熟的、经过市场验证的,能将‘非遗’转化为‘爆款体验’的运营体系。”
他随后言简意赅地介绍了“非遗联盟”的模式、与传承人的合作机制,以及线上线下联动的打法。他没有空谈文化情怀,而是用数据、案例和清晰的商业模式说话。
对方的眼神从审视逐渐变为感兴趣。“听起来确实比之前的项目更系统。不过,园区最好的几个位置,竞争也很激烈……”
“我们可以接受更高的租金,”周锐果断地说,“但我们需要园区在后续的宣传推广上给予倾斜,并且,我希望获得一个为期三个月的短期灵活租约,作为我们彼此信心的试金石。”他抛出了一个对方难以拒绝的条件——高租金加低风险。
果然,对方沉吟片刻,露出了笑容:“周总果然是做大事的人。细节我们可以再谈。”
首战告捷,周锐却没有丝毫放松。接下来的几天,他马不停蹄。白天,他密集拜访了本地几个重要的文化协会、旅游局相关部门,递上精心准备的项目计划书,阐述“非遗纪元”对激活本地文化资源的积极作用,争取政策层面的了解与支持。
晚上,他则化身严苛的考官,面试本地招聘的销售和运营岗位候选人。他需要的是既有执行力,又能理解公司文化内核的“地面部队”。每一个问题都直指核心:你对非遗怎么看?如果面对一个完全不了解的客户,你如何在三分钟内引起他的兴趣?
当他最终筛选出五名初步合格的成员,组建起杭州临时团队时,立即召开了第一次线下会议。没有寒暄,直接进入正题。
“我们的目标是,在两周内,完成杭州市场的初步预热,锁定首批潜在合作传承人线索,并确定最终场地。”周锐在白板上写下三个核心目标,“所有人,明确你们的任务和时间节点。”
他分配任务条理清晰,责任到人,同时给予了基本的方法论指导。会议结束时,新团队成员眼中既有压力,也有被信任和清晰指引带来的干劲。
深夜,周锐独自一人坐在酒店的房间里,笔记本电脑屏幕还亮着,上面是团队成员刚发来的每日汇报。他揉了揉眉心,连续高强度的工作让他感到疲惫,但精神却异常亢奋。
他走到窗边,俯瞰着杭州的夜景。霓虹闪烁,车流如织,这座古老而现代的城市安静地躺在夜色中。他知道,在这片繁华之下,隐藏着无数像张清远师傅那样身怀绝技的匠人,也潜藏着无数渴望接触传统文化的都市灵魂。
他的任务,就是在这两者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为林砚的战略,为沈砚心的技艺,为赵小满的内容,铺好通往这片新市场的每一块基石。
他拿出手机,在核心团队群里发了简短的一条信息:“杭州,地面已初步清理,可开始空中打击。”后面附上了一个定位。
他知道,林砚和沈砚心收到后,就会明白——先锋的任务已完成,接下来,是该“灵魂”出场的时候了。
第52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