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挂断后的忙音,像一根冰冷的针,刺破了林砚刚刚升起的些许希望。徐薇的要求清晰而残酷:一件作品,证明非遗技艺拥有登顶奢侈品殿堂的“灵魂”。这不仅仅是对物品的考验,更是对团队眼光、理念和整合能力的终极审判。
她立刻召集了沈砚心和周锐,转达了徐薇的“考题”。
周锐的眉头拧成了一个结:“下周三?只有不到一周的时间!还要找到一件能让她那种级别的人物都眼前一亮的‘灵魂’作品?这根本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我们现有的文创产品,无论是李阿婆的扎染围巾还是王师傅的皮影装饰画,都停留在‘特色工艺品’的层面,离‘奢侈品灵魂’差着十万八千里。”
他的焦虑是务实派的直接反应。时间紧迫,标准模糊且极高,成功的概率渺茫。
沈砚心则陷入了长久的沉默。她比任何人都清楚这道题的难度。徐薇要的不是技法的堆砌,不是元素的拼贴,而是要看到非遗技艺与当代审美、乃至哲学思考碰撞后,产生的那个独一无二的、无法替代的“核”。那是一种超越了“物”的“精神性”的体现。
“我们仓库里,有没有压箱底的,或者传承人私下创作的,特别的作品?”林砚问道,声音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急切。
沈砚心缓缓摇头,语气沉重:“没有。传承人们大多恪守古法,创作偏向传统纹样和实用器型。即使有创新,也罕有能达到徐薇所要求的那种……那种足以撼动国际审美体系的‘高度’和‘纯粹度’。”
会议室的气氛再次跌入冰点。好不容易找到的理想掌舵人,却连见面的机会都如此渺茫。
“所以,我们只能现做。”林砚深吸一口气,做出了决定。她的目光投向沈砚心,带着全然的信任和孤注一掷的决绝,“砚心,这件事,只有你能做到。你需要选择一种最能代表我们底蕴的技艺,找到最合适的传承人,在有限的时间里,共同创造出一件‘答案’。”
沈砚心感到肩头一沉。这不是简单的任务分配,而是将“天工集”项目的生死,压在了她的审美和执行力上。她闭上眼,脑中飞快地闪过一种种非遗技艺:景德镇的瓷器?过于厚重,时间不够。福建的大漆?周期太长。北京的景泰蓝?色彩或许过于喧嚣……
最终,一个技艺的名字定格在她的脑海——苏绣。尤其是双面异色绣乃至更高难度的双面三异绣(异色、异形、异针法)。这种技艺能在同一块底料上,绣出正反两面图案、色彩、针法完全不同的画面,其构思之巧、技艺之精,堪称鬼斧神工,最能体现极致的“手工稀缺性”与东方美学的“辩证哲学”。
“苏绣。双面异色绣。”沈砚心睁开眼,语气变得异常坚定,“我需要张清远师傅,他是苏绣世家传人,尤其擅长此道。但我们需要一个足够有分量、又能激发他创作欲望的主题。”
“主题……”林砚沉吟片刻,目光扫过会议室墙上挂着的一幅复刻的宋代山水画,那画中气象万千,意境高远,“宋画。宋代美学,被誉为东方审美的巅峰,其简约、含蓄、内敛的韵味,与现代奢侈品追求的‘低调的奢华’有异曲同工之妙。我们就以一幅宋画为蓝本,进行再创作。”
“宋画……”沈砚心眼睛一亮,“可行!但绣品载体不能是传统的挂轴,那会显得陈旧。我们需要一个更现代、更贴近奢侈品属性的载体……”
“丝巾。”周锐突然开口,他虽然对艺术不精通,但对奢侈品配饰市场极其敏锐,“顶级丝巾是奢侈品入门必备,也是展现品牌美学和工艺的最佳媒介之一。就用一方真丝方巾为载体,将双面异色的宋画意境绣于其上。”
思路瞬间清晰!以宋代山水画的意境为魂,以苏绣双面异色绣的绝技为骨,以顶级真丝方巾为形!这个组合,兼具了文化深度、技艺高度和时尚感。
“我立刻联系张师傅!”沈砚心立刻起身,脸上闪烁着一种近乎使命感的辉光,“我会带着构思飞往苏州,和他一起闭关。在林总你去见徐薇之前,我一定把‘答案’带到你面前!”
没有时间寒暄,没有时间犹豫。沈砚心几乎是跑着离开了会议室,立刻开始打电话协调行程和资源。
周锐看着沈砚心离开的背影,又看了看脸上带着决然表情的林砚,最终叹了口气,但眼神中多了几分之前没有的认真:“需要我协调什么资源?交通?最好的真丝面料供应商?我来搞定。”
这一刻,内部的分歧暂时被共同的目标所取代。为了通过这场“不可能”的考验,整个“非遗纪元”最核心的力量,开始为了一个渺茫但璀璨的希望,高速运转起来。
林砚站在窗前,看着楼下沈砚心匆匆坐上赶往机场的车,内心充满了复杂的情绪。有压力,有期待,更有一种背水一战的豪情。徐薇要看的“灵魂”,她们正在用自己的信念和技艺,一针一线地,将它从虚无中创造出来。
第105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