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集”项目组的第一次正式产品会议,在林砚公司最大的那间会议室举行。空气中还残留着新团队成立的兴奋感,但当议题深入到具体产品的起点时,那股潜藏的理念差异,便迅速浮出水面,碰撞出激烈的火花。
徐薇站在巨大的白板前,身姿挺拔,眼神锐利。她已经换上了一套更具设计感的深蓝色西装,整个人散发着不容置疑的专业气场。白板上,她已经用马克笔勾勒出几个清晰的产品矩阵草图。
“诸位,‘天工集’的首秀,必须一鸣惊人,一击即中。”她的声音清晰而富有穿透力,“基于我们‘时间与永恒’的主题,我认为,应该以高级成衣作为核心切入点。”
她用笔重点圈出了白板上一个穿着飘逸长裙的模特草图。
“理由有三。”徐薇条分缕析,语速不快,却自带一种说服力,“第一,冲击力。服装是离人体最近的艺术,是时尚最直接的语言。一件融合了非遗技艺的、极具视觉震撼力的礼服或长裙,在t台上能够最快速、最直观地建立品牌的美学标识和视觉记忆点。它能讲故事,能营造氛围,能瞬间抓住全球媒体和买手的眼球。”
“第二,叙事性。成衣可以承载更完整、更宏大的文化叙事。我们可以将苏绣的细腻、缂丝的华美、甚至是苗银的铿锵,通过巧妙的剪裁和设计,讲述一个关于东方美学在现代语境下重生的完整故事。这比单一的配饰更具深度和感染力。”
“第三,行业地位。在奢侈品金字塔中,高级成衣始终占据着皇冠上的明珠位置。一个品牌如果不能在成衣领域站稳脚跟,就很难被真正视为顶级的时装屋。我们要确立‘天工集’的高度,必须从一开始就挑战这个最具分量的领域。”
她的论述逻辑严密,充满了对国际时尚规则的深刻理解。周锐在一旁微微点头,从市场传播和品牌建立的角度看,徐薇的策略无疑是高效且野心勃勃的。
然而,一直沉默聆听的沈砚心,眉头却越皱越紧。当徐薇的话音落下,她立刻开口,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沉静力量:
“我反对。”
会议室的目光瞬间集中到她身上。
“徐总的分析很有道理,但忽略了一个最核心的问题——技艺的本真性与现代服装体系的适配度。”沈砚心的目光扫过白板上的成衣草图,最终落在徐薇脸上,“高级成衣追求的是廓形、是流动感、是穿着舒适度。而很多顶尖的非遗技艺,其载体和表现形式是相对固定的,甚至是‘硬质’的。”
她站起身,走到白板前,在徐薇的草图旁,用另一支颜色的笔画了一个简单的手袋轮廓和一个腕表的圆形。
“比如缂丝,它的美在于其‘雕琢镂刻’的肌理和图案的完整性。如果强行将它大面积运用于需要频繁弯折、贴合身体曲线的服装上,不仅会破坏其图案的完整性和美感,更可能在工艺上遇到无法克服的难题——缂丝本身缺乏弹性,过度弯折可能导致丝线断裂,这在奢侈品领域是致命的缺陷。”
“再比如乌铜走银,它是金属工艺,其重量、硬度,如何与柔软的面料和谐共处?如何保证在穿着过程中不磨损皮肤、不破坏服装的悬垂感?”沈砚心的语气带着对材料物性的深刻理解,“我们不能为了追求视觉冲击,而让技艺去强行适应一个可能并不适合它的载体,这本身就是对技艺的一种伤害和不尊重。”
她看向徐薇,眼神坦诚而坚定:“我认为,‘天工集’的首秀,应该从配饰切入。手袋、腕表、丝巾。这些品类,恰恰是展现极致手工技艺的最佳舞台。”
“为什么?”徐薇没有立刻反驳,而是冷静地追问。
“第一,配饰是技艺的‘画布’。”沈砚心解释道,“它们通常拥有相对固定、独立的展示面。一方丝巾,一个手袋的正面,一枚腕表的表盘……这些平面或微弧面的空间,最能完整、纯粹地展现缂丝、苏绣、乌铜走银等技艺的精髓,不受人体动态和服装结构的干扰。”
“第二,配饰是奢侈品消费的‘入门基石’。”她看了一眼周锐,周锐立刻领会,接口道:“没错,从市场角度,价格相对较低、使用场景更广泛的配饰,更容易被初始客户接受,能够更快地建立销售基础和品牌认知度。用配饰打开市场,再用成衣奠定高度,是一个更稳健、也更符合商业逻辑的路径。”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沈砚心最后强调,目光扫过林砚,“配饰更能体现我们想要表达的‘手工稀缺性’和‘可传承的价值’。一个精心制作的缂丝手袋,一枚融合了古老金属工艺的腕表,它们本身就像一件可佩戴的艺术品,其价值不会因潮流变迁而消逝,反而会随着时间沉淀。这更贴近我们想要打造的、具有永恒感的品牌内核。”
两种观点,泾渭分明。一方着眼于品牌高度的快速建立和视觉霸权,另一方着眼于技艺的纯粹表达和商业的稳健渗透。会议室里陷入了短暂的僵持,空气仿佛凝固了。徐薇抱着手臂,指尖轻轻敲击着手肘,显然在快速权衡。沈砚心则毫不退让地站着,守护着她认为不可逾越的文化与技艺底线。
周锐看向林砚,此刻,所有的压力都汇聚到了她的身上。
林砚的手指无意识地在桌面上画着圈,她的目光在白板上两种不同的产品路径间来回移动。徐薇的野心让她心跳加速,沈砚心的坚守让她心生敬意。这不仅仅是产品选择的问题,更是“天工集”未来走向的一次根本性定义。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终于,她抬起头,目光清澈而坚定,已经有了决断。
“徐薇的视野,决定了‘天工集’能飞多高。砚心的坚守,确保了‘天工集’能走多远。”林砚的声音平稳地响起,打破了沉默,“两者并非不可调和。”
她站起身,走到白板前,拿起笔,在“高级成衣”和“配饰”之间,画了一个双向的箭头。
“我们的首秀,必须兼具高度与根基。所以,我决定——”她的目光扫过三人,“首秀系列,以顶级配饰为核心主打,同时,包含一到两件极具代表性的、作为品牌精神象征的高级成衣作品。”
她详细阐述道:“我们将缂丝手袋、乌铜走银腕表、以及张师傅那方双面绣丝巾,作为我们系列的‘基石产品’。它们将承担起建立市场认知、展现工艺深度、产生初步销售回报的重任。”
然后,她看向徐薇:“同时,徐薇,我给你最大的空间,去打造一到两件‘概念性’的高级成衣。它们可以不完全追求实穿性,但要极致展现非遗技艺与当代设计结合的最大可能性,是我们在t台上扔下的‘震撼弹’,是用来奠定品牌艺术地位的宣言。但在工艺实现上,必须充分尊重砚心的意见,确保技艺的完整性和作品的最终完成度。”
这个方案,既采纳了徐薇冲击顶端的战略,又遵循了沈砚心稳健起步、尊重技艺的原则。它不是一个折中,而是一个更具智慧和阶段性的战略布局。
徐薇沉吟片刻,眼中的锐气未减,反而因为有了清晰的边界而更加凝聚。“可以。用配饰站稳脚跟,用成衣惊艳眼球。我接受这个方案。”
沈砚心也缓缓坐下,紧绷的肩膀松弛下来。“只要确保成衣作品不损害技艺本体,我愿意全力配合徐总,探索技艺在服装上应用的更多可能性。”
周锐更是松了口气:“这样最好,既有爆点,又有实绩,市场和资本都更容易理解和支持。”
首款产品的争执,在林砚富有智慧的决策下,终于尘埃落定。它不仅确定了“天工集”首秀的产品矩阵,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它确立了这个小团队在激烈碰撞中寻求共识、在差异中融合互补的工作模式。
“天工集”的创作之路,就在这样充满张性与智慧的碰撞中,正式启程。
第110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