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鸣般的掌声,并未因追光灯下那几位静默工作的传承人而停歇,反而因其沉静如山、专注于自身世界的姿态,更添了几分由衷的敬意与震撼。这掌声,是献给那双染尽风霜的手,献给那稳定如磐石的錾刻,献给那穿花引蝶的神奇针法,更是献给这背后所代表的、一种近乎固执的坚守。
在后台,林砚紧握的手微微松开,掌心已是一片汗湿,但眼眸中的光芒却比顶灯更亮。她透过幕布的缝隙,看到台下那些原本或许带着挑剔、猎奇目光的观众,此刻脸上写满了动容与惊叹,她知道,“破茧”的第一步,已经扎实地踩在了世界舞台的中心。
徐薇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从那份共情的激动中抽离出来,迅速进入下一个环节的指挥状态。她对着微型耳麦,以极低却清晰的声音发出指令:“A组模特,准备。灯光组,三十秒后切换主秀场灯光。音乐起。”
沈砚心静静地站在林砚身侧,目光始终没有离开台上的几位老师傅。看到李阿婆那腼腆却自豪的笑容,看到王铁山师傅虽未抬头,但微微挺直了些的脊梁,看到张清远师傅飞针走线间那份愈发从容的气度,她心中那块最重的石头,似乎稍稍落下了一些。她不仅仅是在看一场秀,更是在守护一份跨越重洋、终于得以被世界看见的尊严。
追光灯缓缓熄灭,环形屏幕再次亮起,但不再是手部特写,而是流动的、充满现代感的光影线条,与刚才质朴厚重的画面形成鲜明对比。空灵的音乐被更具节奏感、带着东方韵律又不失国际化的电子音效所取代。
舞台灯光再次大亮,聚焦于t台起点。
第一位模特踏着精准的台步,走了出来。
她身着利落的黑色西装套装,剪裁极致现代,但所有人的目光,瞬间都被她臂弯间那只手袋所吸引。那是“天工集”的首款产品——缂丝手袋。包身是简洁的几何造型,采用了顶级的黑色小牛皮,质感非凡。但真正夺人心魄的,是包盖上方,那块可拆卸的缂丝画片。
画片上,是张清远师傅以“通经断纬”的古老技艺,织就的一幅微缩的《千里江山图》局部。青绿山水,层峦叠嶂,在秀场强烈的灯光下,丝线本身的光泽使得画面呈现出一种奇妙的立体感与流动感,仿佛将一小片浓缩的、生机勃勃的宋人山水,随身携带。古典的磅礴与时尚的利落,在此刻达成了完美的共生。
台下响起一阵低低的惊呼和窃窃私语。有买手迅速在平板电脑上记录着,有媒体记者调整焦距,疯狂按动快门。
第二位模特紧随其后。她身穿一袭月白色的真丝长裙,风格简约飘逸。而手腕上那枚“乌铜走银腕表”,则成为了点睛之笔。微缩的表盘上,王铁山师傅以改良的掐丝工艺,勾勒出精致的缠枝莲纹,银色的线条在乌黑的铜胎上蜿蜒游走,神秘而高贵。表壳边缘镶嵌的细小钻石,并非为了炫目,而是为了衬托那手工雕琢的、独一无二的金属肌理。它不仅仅是计时工具,更是一件腕间的微缩艺术品。
“令人惊叹的工艺……”前排一位头发花白的欧洲收藏家低声对同伴感叹,“这种手工打造的独特质感,是任何机器压模都无法复制的。”
模特们鱼贯而出,形成一个极具视觉冲击力的方阵。
一件件融合了非遗技艺与现代设计的作品,在t台上流动、绽放。
有将苗族银饰锻造中的镂空工艺,解构重组成未来感十足的项链与耳坠,在灯光下闪烁着冷冽而神秘的光芒。
有运用了传统扎染工艺,但染出的是充满现代抽象意趣的图案,制成的飘逸衬衫与阔腿裤,行走间仿佛带着云南的风与云。
有将木版年画的线条与色彩,以提花工艺织入羊绒围巾,温暖厚重中透着东方的诙谐与生机。
……
每一位模特都仿佛是一个移动的文化载体,她们不仅展示着服装与配饰,更是在展示一种全新的、自信的东方美学语言。这种语言,根植于古老的技艺,却说着当代的国际时尚话语。
徐薇的设计理念在此刻得到了完美的呈现——她并非简单地将传统元素堆砌,而是进行了深度的解构、转译与再创造。她保留了技艺的灵魂,却赋予了其符合当代审美的形态。
林砚看着眼前这一切,心中百感交集。从云南市集的灵光一现,到李阿婆的首次签约,到团队的组建与争吵,再到巴黎之行受到的冲击,以及“天工集”项目立项以来的所有艰难险阻……无数画面在她脑海中飞速闪过。此刻,所有的汗水、泪水、争执与不眠之夜,似乎都找到了最终的意义。
她看到,那些曾被尘封、被忽视的技艺,正在这全球瞩目的舞台上,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灼灼的生命力。
模特方阵在t台尽头定格,形成一个强大的、无声的阵列。
掌声再次如同潮水般涌起,比之前更加热烈,更加持久。
这掌声,是献给设计的巧思,是献给模特的演绎,更是献给支撑起这一切的、那双屏幕内外、古老而灵巧的——
手。
第127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