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项小组的第一次工作会议,在一种微妙而紧张的氛围中开始。会议地点选在了一间更小的研讨室,环形布局本是为了促进沟通,此刻却仿佛放大了观点之间的鸿沟。
周锐率先将一份厚厚的草案推到桌子中央。“这是基于林总‘同心圆’理论,我团队连夜赶制的《缂丝与乌铜走银工艺标准化分解及工坊建设草案V1.0》。”他的语气带着一丝不容置疑的笃定,“我们必须快刀斩乱麻。核心思路是:将缂丝工艺分解为经线准备、底料编织、基础纹样填充、精妙过渡色处理、后期修整五个大环节,共计二十七个标准动作。乌铜走银分解为胎体制作、纹样设计转印、基础錾刻、核心走银、后期打磨抛光五个大环节,十九个标准动作。”
他翻开草案,里面是密密麻麻的流程图、动作分解示意图,甚至还有初步设定的工时定额和合格率标准。“根据分解,我们可以明确:核心圆,也就是‘精妙过渡色处理’和‘核心走银’,由传承人负责。中间层的‘基础纹样填充’和‘基础錾刻’,可以通过培训高级工匠完成。外层全部标准化。这样,我们就能建立一条‘半自动化’的流水线,传承人作为关键节点嵌入,效率预计能提升300%到500%。”
这份草案体现了他一贯的雷厉风行和效率至上。然而,他的话刚落音,沈砚心的脸色已经沉得能滴出水来。
“二十七个标准动作?十九个标准动作?”沈砚心拿起草案,手指因为用力而微微发白,他的声音不高,却像冰凌相撞,带着刺骨的寒意,“周总,你把缂丝和乌铜走银当成了什么?工厂里组装玩具的说明书吗?”
他“啪”地一声将草案合上,推到一边,目光锐利地看向周锐,也扫过在场的每一个人:“缂丝的魅力在于‘通经断纬’的自由创作,在于织手根据丝线本身的色泽、韧性,在经纬交错间进行的微妙调整和即兴发挥!你把它拆解成二十七个僵硬的‘标准动作’,那织出来的还是缂丝吗?那是在经纬线上填颜色的机器!”
他深吸一口气,努力平复翻涌的情绪,但话语依旧犀利:“还有乌铜走银!‘走银’的关键在于‘意’与‘火’的共鸣。银丝在高温下熔融流动,注入乌铜錾刻的缝隙,那一瞬间的火候、力度、心境,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所以每一件乌铜走银都是独一无二的,带着王师傅当时当刻的‘气’。你告诉我,这‘核心走银’怎么标准化?怎么设定工时?难道用温度计和秒表来卡吗?那出来的东西,只能是冰冷的工业品,没有灵魂!”
周锐眉头紧锁,强压着反驳的冲动:“沈老师,我理解您的艺术追求。但我们是在做企业,不是在搞纯艺术!没有量化,就没有管理;没有标准,就无法保证基本品质和交付时间!您说的‘微妙调整’、‘即兴发挥’,如果失控,就是次品,就是废料!我们现在承担不起这样的风险!”
“风险?”沈砚心几乎要冷笑出来,“最大的风险就是为了规避所谓的商业风险,把我们最核心、最宝贵的文化价值给阉割掉!‘天工集’如果变成了一家能稳定产出‘合格工业品’的公司,那它离死也就不远了!人们追捧我们,正是因为那份不可复制的‘人魂’和‘天趣’!”
“但客户不会为永远无法交付的‘天趣’买单!”周锐的声音也提高了,“拉法耶的律师函是假的吗?市场的耐心是无限的吗?沈老师,请您面对现实!”
“现实就是不能饮鸩止渴!”
会议再次陷入了僵局。一个追求的是规模、效率、可控的商业现实;一个扞卫的是独特、灵韵、不可复制的文化内核。两人的观点如同两条平行线,似乎永远无法交汇。
徐薇一直安静地听着,手指在平板电脑上快速滑动,上面是她根据林砚的“同心圆”理论和双方争论焦点,勾勒出的一些草图和一些关键词。她注意到,周锐的方案过于刚性和机械,试图将充满弹性的艺术创作完全框死;而沈砚心的坚持则过于理想化,完全排斥任何形式的流程和辅助。
她轻轻敲了敲桌面,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力。“周总的方案,提供了可执行的框架,但缺少了弹性。沈老师的坚持,守住了底线,但缺乏落地的路径。”她将平板电脑屏幕转向大家,上面是一个修改后的模型图。
“或许,我们不应该叫‘标准化’,而是叫‘关键节点控制与辅助流程优化’。”徐薇的声音清晰而冷静,“我们不去定义传承人‘应该怎么织每一针’或者‘应该怎么看火候’,那是他们的创作自由,是独特性所在。但我们是否可以定义出一些‘不可为’的边界,以及可以优化的‘辅助环境’?”
她指着图表解释:“比如,在缂丝的‘基础纹样填充’环节,我们不去规定工匠的具体手法,但我们可以通过研发更好的绷架、更科学的采光、更易分辨的色线排序工具,来降低他们的操作难度,提高基础部分的效率和一致性。在乌铜走银的‘基础錾刻’环节,我们可以用高精度扫描和投影技术,将设计稿直接投射在胎体上,辅助工匠精准定位,避免低级错误。”
“而对于核心圆,”她看向沈砚心和周锐,“我们不做任何分解,但需要传承人明确给出他们认可的、完成一件作品所必须的、由他们亲自完成的‘关键节点’是什么。同时,建立一套围绕这些关键节点的‘品控对话机制’,比如,张师傅需要定期检查高级工匠编织的基底,确认是否符合他后续创作的要求;王师傅需要在徒弟完成基础錾刻后,确认纹路深度和流畅度是否达到他‘走银’的标准。”
徐薇的提议,像一道微光,穿透了僵持的迷雾。她没有试图否定任何一方,而是试图搭建一座桥梁——用“辅助”代替“指令”,用“边界”代替“流程”,用“对话”代替“标准”。
周锐陷入沉思,似乎在评估这种“软性管理”的可行性。沈砚心紧绷的下颌线条也稍微柔和了一些,至少,这个方向没有试图去“规定”创作本身。
林砚看着这一幕,知道距离真正的解决方案又近了一步。但她明白,这依然是在理论层面。真正的考验,在于如何让张清远、王铁山这些脾性各异、视技艺如生命的老师傅们,接受并参与到这场前所未有的“供应链进化”之中。那将是另一场更加艰难、需要更多耐心和智慧的战役。
“基于徐薇的思路,草案需要重做。”林砚最终拍板,“周锐,你负责牵头,将重点从‘动作标准化’转向‘流程优化与关键节点控制’。砚心,你需要和清远师傅、铁山师傅深入沟通,了解他们真正的痛点和对‘辅助’的需求底线。三天后,我要看到一份能让传承人看到尊重、也能让商业看到效率的新方案。”
第153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