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殿堂”的狙击,如同精心策划的多米诺骨牌,第一块倒下的便是舆论。就在“东方秘境”系列全球发布的同一时间,一场针对“天工集”的舆论风暴在互联网上骤然掀起,其规模与精准度,远超之前纽约开业前的小打小闹。
这一次,攻击的矛头更加尖锐,直指“天工集”安身立命的根本——文化真实性与商业道德的边界。
周锐坐在总部新落成的数据监控中心内,巨大的曲面屏幕上,无数数据流如同暗潮般涌动。舆情监测系统的警报级别已经从黄色提升至刺眼的红色。屏幕上快速滚动着来自全球各大社交平台、论坛、新闻评论区的高频关键词:
“#celestialcraftcopycat”(天工集抄袭)
“#mercializingtradition”(商业化的传统)
“#heritageForSale”(待价而沽的遗产)
“#whoownsculture”(谁拥有文化?)
几条传播最广、杀伤力最强的指控被系统自动抓取、放大显示:
一条由某个伪装成“东方文化研究爱好者”发布的长文,详尽地对比了“天工集”某款缂丝作品与故宫博物院藏某件清代缂丝珍品的纹样细节,言之凿凿地指出“天工集”是在“窃取和简化老祖宗的智慧,贴上现代设计的标签进行天价售卖”,并质疑其是否获得了相关文化机构的授权。
另一条颇具煽动性的短视频,则剪辑了“天工集”商业化运作的各个环节——繁忙的工坊、高端店铺、令人咋舌的价签——配以悲怆的音乐和画外音:“当千年传承的非遗技艺,沦为资本逐利的工具,当匠人的双手被KpI绑架,我们失去的,究竟是文化的复兴,还是最后的净土?”
更有甚者,翻出了早年某位已故老匠人反对技艺商业化的只言片语,断章取义,用以抨击“天工集”的模式是对传承人意愿的“背叛”。
“水军规模是之前的十倍以上,而且话术更专业,伪装性更强。”技术负责人声音干涩地汇报,“他们巧妙地利用了部分民众对传统文化商业化天然的警惕心理,以及东西方信息不对称造成的误解。”
压力如同实质般笼罩在监控中心。一些不明真相的网友开始跟风指责,甚至有人发起了小规模的“抵制”活动。虽然核心顾客群体依然稳固,但潜在顾客的观望情绪明显增加,刚刚因为《华尔街日报》报道而提升的品牌声誉,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林总,我们需要立刻发布严正声明,逐条驳斥这些谣言!”公关总监急切地建议,额角渗出汗珠。
“声明是必要的,但远远不够。”林砚的声音通过扬声器传来,她正在赶往总部的车上,声音却异常冷静,“在这种预设的舆论场里,单纯的辩解会陷入‘自证陷阱’,永远被动。对方的目的就是要把水搅浑,消耗我们的精力。”
这时,一直沉默地盯着屏幕的沈砚心突然开口,他的脸色因愤怒而显得有些苍白,但眼神却如同淬火的寒铁:“他们不是在讨论,他们是在亵渎。”他指着那条关于“窃取老祖宗智慧”的指控,“缂丝技艺本身就在不断演变发展,历代匠人都是在传承中创新。我们的纹样,既有古意,更有符合当代审美的再创造!这是活着的技艺,不是博物馆里不能动的标本!”
他深吸一口气,看向周锐和林砚(通过视频):“他们想谈文化?好,那我就跟他们好好谈谈,什么才是真正的文化传承!不是抱残守缺,而是生生不息的活化!”
徐薇也加入了连线,她的声音带着熬夜后的沙哑,却充满力量:“既然他们攻击我们的‘真实性’,那我们就将‘真实’做到极致。我建议,立刻启动我们筹备中的‘技艺溯源’深度纪录项目,不是作为营销素材,而是作为公开的、透明的学术资料。邀请真正的学者、评论家,来我们的工坊,看我们如何从一根丝线、一块乌铜开始,如何与传承人共同创作。把后台,彻底变成前台。”
周锐快速消化着团队的意见,大脑飞速运转:“声明要发,态度要强硬,明确追究法律责任。但同时,沈老师的专业权威和徐薇的‘极致透明’策略是关键。我们不仅要防守,更要反击,用无可辩驳的事实和深度,重新夺回话语权。我建议,立刻准备一场由沈老师主讲的线上公开对谈,主题就叫……‘何为非遗的活态传承’。”
林砚在车内看着屏幕上团队成员们虽然疲惫却斗志昂扬的脸,心中那份因巨头狙击而产生的些微阴霾彻底消散。她清晰地下达指令:
“同意。周锐,你统筹全局,声明和法律手段同步推进。砚心,准备公开对谈,你需要一个平台,向世界阐述我们的文化立场。徐薇,‘技艺溯源’项目提前启动,最高规格制作,第一期就聚焦缂丝和乌铜走银。我们要让这场舆论战,变成一场全民级的非遗知识普及,让‘天工集’成为这场讨论的定义者,而非被审视者。”
她的目光扫过每一个人,语气斩钉截铁:“记住,他们攻击我们,恰恰说明了我们的模式打到了他们的痛处。这一仗,我们不仅要赢,还要赢得漂亮,赢得让所有人都看清楚,谁在真正地守护文化,谁又在消费文化。”
命令下达,庞大的机器再次高效运转起来。一场没有硝烟,却关乎品牌生死、价值认知的舆论反击战,正式打响。
第165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