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暴的余波尚未完全平息,但空气已然不同。曾经弥漫在“非遗纪元”总部的那种焦灼与自我怀疑,被一种更为厚重、更为专注的氛围所取代。如同被暴雨彻底洗涤过的山林,虽然偶有断枝残叶,但泥土的芬芳和草木奋力生长的气息却愈发清晰。
最先感受到变化的,是直面用户的一线。
沪市最大的那家“非遗纪元”体验店里,店长看着电脑屏幕上不断跳出的新预约通知,揉了揉眼睛,几乎以为自己看错了数据。公开信发布后的第七天,预约咨询量不仅恢复到了危机前的水平,甚至超出了百分之三十。更让他惊讶的是咨询内容的变化。
“请问你们新修订的苏绣深度课程,具体会增加哪些关于针法和纹样寓意的内容?”
“我想了解一下‘非遗本源’计划下,陶瓷课程对泥料认识和手感训练的具体安排。”
“传承人督导委员会真的能保证教学质量吗?张清远师傅会亲自参与课程审核吗?”
不再是“有没有优惠”、“什么时候开课”这类简单问题,取而代之的是对课程深度、文化内涵和教学质量的具体探询。咨询者的语气中,带着一种审慎的期待,仿佛在挑选一件值得投入时间与心力的珍品,而非一次浅尝辄止的娱乐消费。
店长将这些反馈整理成报告,层层上传,最终摆在了林砚的案头。报告末尾,他用加粗的字体写道:“客群结构正在发生微妙变化,高净值、高学历、对传统文化有深度认同感的用户咨询比例显着上升。”
周锐拿着最新的市场数据分析报告走进林砚办公室时,脸上的表情是复杂的,混杂着如释重负和难以置信。
“林总,数据出来了。”他将报告递给林砚,“过去一周,虽然总体流量因为暂停了部分市场投放而略有下降,但有效咨询转化率提升了近一倍。而且,新预约用户中,愿意选择价格更高、时长更长的‘深度体验课程’的比例,从原来的百分之十五,飙升到了百分之四十。”
他指着其中一组数据,语气带着一丝自嘲:“看来,我们之前用尽营销手段想要吸引的那批‘优质用户’,反而因为这次危机和我们‘自曝其短’的整改态度,主动找上门来了。”
这印证了林砚最初的判断。当品牌展现出足够的文化自信和内在定力时,它自然能筛选并吸引那些真正认同其价值的同类。
沈砚心那边的反馈则更为直接和温暖。他带来了几位核心传承人近期的感受。
李阿婆在电话里乐呵呵地对沈砚心说:“小沈啊,这两天来的娃娃不一样喽!不光是来拍照的,会安安静静地听我讲古,会问我这蓝色为啥有深有浅,问我板蓝根咋种……这心里头,舒坦!”
张清远师傅虽然依旧言简意赅,但也通过助手传达了一句:“课程修订初稿已阅,方向是对的。”
甚至连之前一些对合作持观望态ting的、更为资深或偏居一隅的传承人,也主动通过各种渠道联系过来,表示看到了“非遗纪元”的诚意和决心,愿意探讨合作的可能。仿佛那场风暴,不仅没有摧垮这座桥梁,反而以其强大的破坏力,检验并证明了桥梁的坚固程度,吸引了更多原本在岸上观望的人。
更让团队感到意外之喜的,是来自资本层面的微妙信号。
之前因为舆论危机而暂时冷却的几家投资机构,重新派出了分析师进行接触。他们的关注点,不再仅仅局限于用户增长和市场规模,而是更多地聚焦于“非遗本源”计划的具体细节、“传承人督导委员会”的运作机制、以及品牌在危机中展现出的强大韧性和价值重塑能力。
一位资深分析师在非正式交流中对周锐坦言:“周总,不瞒你说,之前我们看重的是你们的增速。但现在,我们更看重你们的‘定力’和‘深度’。一个能在如此巨大的舆论压力下果断‘降速提质’、敢于自我革命的团队,一个能将危机转化为品牌升级契机的模式,其长期价值和抗风险能力,反而更让我们感兴趣。”
“因祸得福”。
这四个字,开始悄然出现在团队内部的沟通中,带着一种劫后余生的庆幸和更加清醒的认知。
当然,所有人都明白,这“福”并非凭空而来。它根植于那份敢于“刮骨疗毒”的勇气,源于那封坦诚到近乎笨拙的公开信,依托于“非遗本源”计划实实在在的推进。是彻底的自我批判和坚定的改正行动,赢得了市场的重新评估和用户的深度信任。
林砚站在办公室的窗前,看着楼下园区里步履匆匆的员工们,他们的脸上不再是前些日的惶惑,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沉静下的干劲。她知道,最危险的时刻已经过去,但更大的责任也随之而来。公众和用户给了他们一次“改过”的机会,他们必须用加倍的努力和实实在在的成果来回报这份信任。
“非遗纪元”的品牌形象,在这场淬炼中,悄然完成了一次蜕变。从之前那个“快速扩张的文化商业新贵”,开始向“认真做文化、有担当、有深度的品牌”演进。
“认真做文化”,这五个字,成了贴在“非遗纪元”身上新的、更为坚实的标签。这标签,比任何营销口号都更具分量,也更能穿越时间的周期。
危机如同砺石,磨去了浮躁的边角,让内在的璞玉,显露出更为温润而坚韧的光泽。
第214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