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砚“双向赋能”的战略定调,如同在迷雾中点亮了一座灯塔,为具体执行团队指明了方向,却也带来了更为艰巨的挑战。如何将宏大的理念,转化为一个既能承载文化深度、又能引爆市场热度的具体载体?这个难题,落在了刚刚经历理念碰撞、亟待找到共同语言的团队身上。
接下来的几天,“非遗纪元”的创意会议室变成了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白板上写满了潦草的构思,又不断被擦去;桌面上堆满了各种材质的样品和设计草图;空气中弥漫着咖啡因和激烈讨论混合的独特气息。
周锐领衔的商业团队,最初倾向于更具视觉冲击力、更“网红”的设计方案。“我们可以把整个杯套做成一个微缩的刺绣画框!或者用炫彩工艺突出剪纸的镂空感!”一位年轻的市场专员兴奋地提议,“一定要让人一眼就看到,有拍照分享的欲望!”
但这个提议立刻遭到了沈砚心及其带领的文化顾问团队的质疑。
“刺绣的细腻针脚和丝光质感,在杯套这种小尺寸、大批量印刷的载体上根本无法体现,强行表现只会显得廉价粗糙。”一位负责苏绣品类的顾问摇头,“剪纸的韵味在于刀味和纸感,炫彩工艺会破坏那种质朴灵动的气质。”
沈砚心补充道:“我们不能为了‘吸睛’而牺牲非遗本身的美学特质。否则,就不是赋能,而是扭曲。”
苏茜带领的设计团队则夹在中间,试图在两种诉求间寻找平衡点。她们尝试了多种组合:将苗银的繁复纹样简化、将木雕的立体感转化为平面线条……但总感觉差了点意思,要么流于俗套,要么失却灵魂。
争论和尝试持续了整整两天,进展缓慢。 frustration 开始在团队中蔓延。
第三天下午,会议陷入僵局。苏茜揉着发胀的太阳穴,无意识地摆弄着桌上一个用来做样品的普通牛皮纸杯套,目光落在旁边一份关于竹编技艺的材料上,上面有一张特写照片,是匠人手指翻飞间,篾片交织形成的优美而稳定的几何纹路。
一个念头如同电光石火般闪过她的脑海。
“等等!”苏茜猛地站起身,拿起那个朴素的牛皮纸杯套,“我们是不是想得太复杂了?为什么一定要把非遗‘画’在杯套上?”
所有人的目光瞬间集中在她身上。
“杯套本身的功能是什么?是隔热,是包裹。”苏茜语速加快,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这和某些非遗技艺的‘包裹’、‘编织’特性,在本质上是不是有共通之处?”
她拿起笔,在白板上快速画了一个简单的圆柱体:“我们能不能不从‘图案’入手,而从‘结构’和‘材质’入手?让杯套本身,就成为一种非遗技艺的现代表达?”
沈砚心眼神一亮,似乎捕捉到了什么。
苏茜继续阐述,思路如泉涌:“比如,剪纸!我们不必把复杂的剪纸图案印在杯套上。我们可以借鉴剪纸‘负形’、‘镂空’的创作思维,在杯套上进行精准的模切镂空!让光线透过这些镂空,在杯身和桌面上投下美丽的光影!这光影,就是活的剪纸!”
她在圆柱体上画了几道流畅的切割线:“纹样我们可以精心设计,比如象征吉祥的‘鱼跃龙门’流线型镂空,既现代又传统。关键在于,这不是印上去的图案,而是通过‘剪’和‘刻’的工艺思维创造出的空间艺术!”
会议室里安静下来,所有人都在消化这个全新的角度。
“还有竹编!”苏茜越说越激动,“我们不用画竹编纹样。我们可以寻找一种环保的、具有类似竹纤维质感和颜色的特种纸张,或者探索用压印工艺,在杯套表面模拟出竹编的立体经纬纹理!让消费者拿到手里,触摸到的,是那种温暖、质朴的‘编织感’!”
她拿起那个牛皮纸杯套,用力捏了捏,让它产生一些褶皱:“你们看,即使是这样普通的纸张,通过不同的折叠和包裹方式,也能产生独特的结构和肌理。如果我们把杯套当成一个‘微缩的建筑’或‘编织物’来设计呢?”
这个创意,完全跳出了传统的平面设计思维,将非遗的“技”与“艺”融入了产品的“骨”与“魂”。它不是生硬的嫁接,而是从内在逻辑上的呼应和转化。
沈砚心缓缓点头,脸上露出了几天来第一个真正舒展的笑容:“这个思路……对了。剪纸的魂在于‘以虚代实’,在于光影交错;竹编的魂在于‘经纬交织’,在于结构的力量。苏总监这个想法,抓住了根本,不是皮相的模仿,是神韵的转译。”
周锐也陷入了沉思,随即眼中精光一闪:“光影互动、触摸质感……这本身就极具社交分享属性!而且比单纯的图案印刷高级得多!我们可以主打‘喝一杯有光影的茶’、‘触摸指尖上的编织温暖’这样的概念!”
创意的大门一旦被打开,后续的细节便纷至沓来。
团队迅速确定了方向:设计两款主打杯套。
一款“光影剪纸” ,采用高白度的环保卡纸,通过精密模切,形成灵动流畅的“瑞鹤祥云”镂空纹样。
另一款“竹韵编织” ,使用带有天然肌理的特种环保纸,采用特殊的压纹工艺,呈现出精致的“八芒星”竹编纹理,触手温润。
更重要的是,林砚要求的“价值赋能”也被巧妙地融入其中。
在每一款杯套的内侧,都会用雅致的小字,简要介绍所借鉴的非遗技艺(剪纸或竹编)的核心特点和文化寓意,并附上一个专属二维码。消费者扫描二维码,可以直接跳转到“非遗纪元”线上平台的专题页面,了解更详细的技艺知识、传承人故事,并能领取一张专属的“非遗体验课程”优惠券。
“买茶饮,学非遗”的模式雏形,就此奠定。
当最终的创意方案和设计样品摆在林砚面前时,她仔细端详着那款“光影剪纸”杯套。午后阳光恰好透过窗户,照射在杯套上,在桌面上投下清晰而优雅的鹤影,随着角度的变换,光影流转,仿佛真的有鹤在翩翩起舞。
林砚的指尖轻轻拂过那细腻的镂空边缘,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神色。
“这就是我们想要的,‘双向赋能’。”她轻声说,语气中带着肯定,“让非遗以一种尊重且创新的方式,融入当代生活,同时,也为商业注入文化的温度和深度。”
“非遗杯套”的创意,如同一颗精心打磨的种子,承载着期望,被正式投入土壤。接下来,便是等待它破土而出,惊艳世人的时刻。
第218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