酝酿了数周,经历了理念碰撞与创意打磨的“非遗杯套”联名活动,终于在一个周五的零点,如同被投入静湖的巨石,在全国范围内同步上线。
没有预兆,却又仿佛无处不在。
零点刚过,“茶言观色”官方账号同步更新了所有主流社交平台。一组精心制作的预告海报率先引爆——画面中央,并非产品本身,而是那款“光影剪纸”杯套在暗室中投射出的、灵动变幻的盘长纹光影,配文简洁而有力:“光与影的非遗诗。” 另一张则是“竹韵编织”杯套的特写,焦点落在纸张细腻的经纬压纹上,光线勾勒出温润的质感,文案是:“触摸,指尖上的千年编织。”
悬念感被拉满。评论区瞬间涌入无数猜测与期待。
清晨,当第一批早起的上班族和学生党走进“茶言观色”门店时,立刻被焕然一新的视觉体系所吸引。门店橱窗、点单屏、员工围裙上,都巧妙融入了那两款杯套的设计元素。而最引人注目的,是收银台旁立着的精致展架,上面不仅陈列着两款实物杯套,还配有简短的文字,介绍其灵感来源的剪纸与竹编技艺,以及那句核心引导:“扫描杯套内侧二维码,开启你的非遗第一课。”
购买任意一款联名限定茶饮,即可随机获得一款特别设计的“非遗杯套”。
起初,是视觉的吸引。
“哇!这个杯子套好漂亮!”一个女孩拿到那款“光影剪纸”,对着店内的灯光转动,看着桌面流转的光影,忍不住发出低呼,立刻拿出手机拍照。
“这个手感……好奇特。”另一个男生摩挲着“竹韵编织”杯套上凹凸的纹理,感受着那种不同于光滑塑料的质朴触感。
紧接着,是社交媒体的病毒式传播。
上午十点不到,#茶言观色非遗杯套#、#喝一杯有光影的茶#、#触摸千年编织#等词条,如同雨后春笋般冲上各大平台热搜榜。无数用户晒出了自己拿到的杯套——放在车窗前与阳光嬉戏的光影,映在办公桌上成为独特的装饰,与奶茶一起构成精致的摆拍……那极具辨识度的设计和高级的质感,让它迅速成为新一代的“社交货币”。
更有很多用户,注意到了杯套内侧的文字和二维码,好奇地扫描,跳转到了“非遗纪元”精心制作的h5页面。页面里,不仅有对剪纸、竹编技艺的生动介绍,还有简短的非遗传承人采访视频,以及那张无法忽视的、“非遗纪元”深度体验课程的优惠券。
“买茶饮,还能学非遗?这操作有点意思!”
“一直对非遗感兴趣,但不知道从哪里入手,这个券正好!”
“页面做得好美,感觉非遗一下子离我们好近!”
流量,开始如滚雪球般累积。
“非遗纪元”总部,数据监控中心。赵小满和她的团队紧盯着屏幕上疯狂跳动的数字,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林总!周总!沈总监!”一名数据分析员的声音带着激动地颤抖,“‘茶言观色’活动上线一小时,我们官方平台的独立访客数(UV)环比增长百分之八百!通过杯套二维码进入的流量占比超过百分之七十!h5页面的平均停留时长达到惊人的四分钟!课程优惠券的领取数量……已经突破十万张!而且还在快速增长!”
周锐看着实时数据大盘,脸上是压抑不住的兴奋,他用力拍了拍身边沈砚心的肩膀:“老沈!看到了吗?这就是流量的力量!高级的、有文化的流量!”
沈砚心没有躲开,他的目光也紧紧盯着屏幕,看着那些代表着“文化内容浏览时长”、“传承人视频播放完成率”的曲线同样在高位运行。他轻轻吐出一口气,一直紧绷的嘴角,终于露出了一丝难以察觉的、释然的笑意。他担心的“文化被消费”的场景并未出现,相反,他看到的是文化以一种被尊重、被好奇、被深入探索的方式,涌入了寻常百姓家。
林砚站在他们身后,双手抱臂,目光沉静。她看着屏幕上不断攀升的数据,看着社交媒体上那些真诚的赞美和好奇的询问,心中悬着的那块石头,终于稳稳落地。这次合作,不仅带来了巨大的流量,更重要的是,它以一种前所未有的规模和效率,精准地传递了“非遗纪元”经过淬炼后的新价值主张——非遗,可以很美,很有深度,并且,可以与当代生活如此水乳交融。
“通知所有线下校区,”林砚开口,声音平稳却带着力量,“做好准备,迎接可能到来的咨询和报名洪峰。我们的‘非遗本源’新课程,是时候接受市场和用户的检验了。”
她的预感很快成为现实。
从中午开始,“非遗纪元”全国各线下体验店的咨询电话就开始响个不停,官方客服平台的接待量瞬间达到峰值。咨询的问题,不再是简单的“多少钱”、“什么时候开课”,而是聚焦于:
“你们新修订的苏绣深度课程,和这个杯套上提到的剪纸有关系吗?”
“我想了解一下竹编课程,能做出杯套上这种质感的东西吗?”
“传承人真的会亲自督导吗?”
流量,带着明确的文化兴趣和深度体验需求,汹涌而来。
“非遗杯套”联名活动,不仅是一次现象级的营销事件,更如同一次精准的文化播种。它将“非遗”的种子,借助“茶言观色”这艘巨大的流量航母,撒向了更广阔的人群。而这些种子,正在好奇与欣赏的浇灌下,悄然发芽。
一场关于非遗的破圈之旅,以超出所有人预料的速度和效果,轰然开启。
第220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