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龙湖苑的合作意向一经确定,沈砚心便如同被注入了新的灵魂,往日里那份沉静的学者气质中,迸发出一种近乎狂热的创作激情。他没有片刻耽搁,立即从“非遗本源”计划中抽调了最得力的几位研究员和设计师,联合苏茜的设计团队,组建了“龙湖苑非遗样板间”专项小组。他自己则亲自挂帅,担任项目的总策划与美学总监。
项目启动会,没有选择在现代化的会议室,而是设在了公司那间存放着各类非遗材料与器物样本的陈列室里。空气中漂浮着木材、大漆、丝线与旧纸张混合的独特气息,仿佛能让人更快地沉浸到创作的语境中。
沈砚心站在一块巨大的白板前,上面已经贴满了龙湖苑那个顶级户型的结构图和各空间照片。他的眼神锐利而专注,手中拿着不同颜色的马克笔。
“诸位,我们这次要做的,不是软装陈列,不是元素堆砌。”沈砚心的声音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笃定,“我们要做的,是让非遗从器物,变为场景;从技艺,变为生活;从美学,变为呼吸。我们要让走进这个空间的人,不是来‘看’非遗的,而是来‘过’一种浸润着非遗智慧的生活的。”
他手中的笔点在玄关的图纸上。
“这里,是家的序章。我们不用冰冷的石材或金属端景。我们用一件大型榫卯结构的玄关柜。”他在图纸上勾勒出简洁而富有结构感的线条,“不用一颗钉子,完全依靠榫卯的咬合力量,展现木材的生命力与东方结构的智慧。柜体表面采用传统大漆工艺,色泽温润深邃,触手生温。上面可以放置一个宋代影青釉的瓷盘,用于收纳钥匙等小物,功能与审美一体。”
笔尖移动到客厅。
“客厅的核心,是交流与休憩。沙发我们定制,骨架采用改良的明式家具榫卯,坐垫和靠背则用最顶级的苏绣面料包裹,图案可以是极简化的云纹或水纹,在光线下泛着细腻的丝光。”他看向苏茜,“苏总监,面料的选择和图案设计,需要与空间的整体色调和光影效果精密计算。”
“背景墙,可以是一幅巨幅的缂丝作品,但不是传统的花鸟人物,而是抽象化的山水意象,利用缂丝‘通经断纬’带来的色彩渐变和肌理感,营造出一种朦胧深远的空间意境。旁边搭配一柄由乌铜走银工艺制作的落地灯,灯光透过精心雕刻的银纹,在墙面和缂丝上投下斑驳陆离的光影,夜晚时分,便是家中的一轮明月。”
他语速加快,思路如泉涌,走向书房。
“书房,是静心之所。书案,必须是一整块老木打造,边缘保留自然的弧度,只做细致的打磨和烫蜡处理,保留木材的呼吸感。文房四宝,不再是摆设:一方歙砚,一块微墨,几只狼毫,还有手工竹编的笔筒和纸镇。书架上,除了书籍,可以错落放置一些素雅的青瓷茶器、一件小型的木雕佛像。这里的关键,是‘使用’的痕迹,是让人感受到主人在这里磨墨、习字、静读的生活状态。”
餐厅、茶室、卧室……沈砚心逐一剖析,将不同的非遗技艺与对应空间的功能、氛围、以及潜在居住者的心理需求完美结合。
在餐厅,他提议用带有天然矿物结晶的柴烧陶器作为餐具,每一件都独一无二,承载着火与土的艺术。
在茶室,他设计了一个由整块原石略微打磨而成的茶台,搭配一套龙泉青瓷的茶具,强调“道法自然”的禅意。
在卧室,他选择了柔软细腻的莨绸作为床品面料,其天然的薯莨染色和过泥工艺带来的微凉触感,能带来极佳的睡眠体验。
每一个提议,都不是孤立的物品摆放,而是考虑了空间流线、光影互动、材质对比、以及使用场景的系统性设计。他甚至在考虑,如何在厨房嵌入手工锻造的铁锅,在浴室摆放天然香樟木雕刻的储物盒……
“我们要做的,”沈砚心最终总结道,额角因为兴奋和专注而渗出细密的汗珠,“是构建一个完整的、自洽的非遗生活美学系统。让居住者在这个空间里,眼之所见,手之所触,心之所感,都能与千年的东方智慧对话。这不仅仅是一个样板间,这应该是一件巨大的、可以居住的‘非遗作品’。”
会议室里鸦雀无声,所有人都被沈砚心所描绘的这幅宏大而细腻的蓝图所震撼。这远超乎他们最初对“合作”的想象。
苏茜深吸一口气,眼中充满了挑战的火焰:“沈总监,我明白了。这不是设计一个房子,这是在构建一个文化的场域。我们会全力以赴,将您这个构想,一丝不苟地转化为现实。”
专项小组的成员们也纷纷点头,脸上洋溢着与沈砚心类似的、创造者的兴奋。
林砚在会议后期悄然到来,站在门口听完了沈砚心的阐述。她没有打扰,只是静静地看着那个仿佛在发光的身影,看着白板上那些密密麻麻的、连接着传统与现代的构思。
她知道,沈砚心找到了真正能让他灵魂燃烧的舞台。这次与龙湖苑的合作,或许将成为“非遗纪元”从“传播者”向“生活方式定义者”跃迁的关键一步。
非遗的力量,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深度和系统性,悄然渗透进当代生活的核心场景。
第224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