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湖苑”样板间开放日的成功,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颗深水炸弹,其引发的涟漪远超一次营销事件本身。财经版块报道了这次跨界合作对“龙湖苑”项目价值的显着提升;设计杂志用大篇幅解读了样板间里的空间美学与非遗技艺的融合逻辑;而更广阔的大众舆论场,则围绕着“非遗原来可以这样美”、“这才叫新中式”等话题展开了自发的讨论。
喧嚣与赞誉背后,“非遗纪元”的会议室里,气氛却格外沉静。开放日结束后的第二天,林砚召集了全体核心成员,召开了一场至关重要的战略复盘会。
阳光透过巨大的落地窗,在长长的会议桌上投下明亮的光斑。周锐率先发言,他面前的平板电脑上显示着密密麻麻的数据。
“开放日三天,龙湖苑项目大定金额突破预期目标的百分之三百,直接指名因‘非遗样板间’而下定的客户占比高达百分之三十五。这个转化率,在地产行业是现象级的。”周锐的声音带着一丝疲惫,但更多的是亢奋,“更重要的是,截至目前,我们已经接到了来自全国七家一线房企的合作咨询,其中三家已经表达了明确的合作意向,希望我们为他们旗下的高端项目打造类似的‘非遗Ip植入’方案。”
他环视一圈,语气斩钉截铁:“我认为,这证明我们找到了一条极具潜力的变现路径。‘非遗+地产’,完全可以成为继大众课堂、文创产品之后,我们的第三大增长曲线。我们应该立刻成立专项小组,快速复制这套模式,抢占市场。”
典型的周锐式风格,敏锐、高效,追求规模的极致扩张。
他的话音刚落,沈砚心便微微蹙起了眉头。他没有看数据,目光沉静地落在桌面的木纹上,仿佛在审视某种内在的逻辑。
“快速复制?”沈砚心缓缓开口,声音不高,却让会议室安静下来,“周总看到的或许是数据和模式,但我看到的,是开放日那天,那位老师傅摩挲着榫卯装置时眼里的光,是那个小女孩触摸乌铜走银镇纸时的好奇。这套模式的精髓,不在于‘复制’,而在于‘定制’,在于对每一项技艺、每一处空间的深度理解与创造性转化。”
他抬起头,看向周锐,也看向林砚:“如果我们仅仅是将冰裂纹瓷片、苏绣靠垫当成标准化的建材,在不同的楼盘里机械地复制粘贴,那和之前我们反思的‘课程同质化’有什么本质区别?不过是从‘快消品课堂’变成了‘快消品装修’罢了。这绝非长久之计。”
赵小满适时地补充了她的观察:“沈老师说得有道理。我从舆情和用户反馈中也注意到,这次成功的关键词是‘独特’、‘高级感’、‘沉浸式’。用户买单的,正是这种无法被简单复制的、深度定制的文化体验。如果盲目快速复制,很可能迅速消耗掉这种独特性,导致品牌贬值。”
会议室里出现了短暂的沉默。周锐与沈砚心的观点,再次代表了公司发展道路上永恒的两个面向:效率与深度,规模与独特。
所有人的目光,最终都投向了始终沉默聆听的林砚。
林砚的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她的面前没有平板,只有一页简单的笔记。她似乎早已预料到这场争论。
“周锐看到了市场的广阔,砚心守护着文化的本真,小满洞察了用户的心理。你们说的,都对。”林砚的声音平和,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定力,“但我们需要跳出现象,去看本质。”
她站起身,走到白板前,拿起笔,画了一个简单的同心圆。
“这次与‘龙湖苑’的合作,以及之前与‘茶言观色’的联名,表面上看是两次成功的跨界营销,但它们的底层逻辑,是一致的。”她在圆心写下“非遗核心Ip”几个字。
“之前,我们更多是将非遗通过课程和产品,直接传递给c端用户。这是一种单向的输出。”林砚在圆圈外画了一条箭头指向远方的“c”。“而现在,我们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她在圆圈周围画了几个更小的圆圈,分别标注“茶饮”、“地产”、“未来可能更多”。
“我们不再仅仅是内容的提供者,我们正在成为一个‘文化赋能平台’。”林砚的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个人,“我们用非遗这个核心Ip,去赋能各个行业的领先品牌,帮助他们提升品牌的文化内涵、产品的独特价值、以及用户体验的深度。”
她顿了顿,强调道:“而关键在于,这必须是一次‘双向赋能’的深度共创,而不是简单的LoGo授权或元素堆砌。”
“与‘茶言观色’,我们不是卖给他们一个图案,而是共同创造了‘杯套’这个媒介,将茶饮的流量与非遗的体验链接起来。”林砚在代表“茶饮”的小圆和核心圆之间画了双向箭头。
“与‘龙湖苑’,我们更不是提供一套装修方案,而是将非遗技艺作为空间的精神内核,与他们的建筑理念、目标用户的生活方式进行深度融合,共同打造了一个具有标杆意义的‘文化住居’样本。”她在“地产”圆和核心圆之间也画上双向箭头。
“我们输出的是文化解决方案,而对方反馈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合作费用,更是破圈的流量、高端品牌的背书、以及进入全新供应链的机会。这就是‘双向赋能’。”林砚放下笔,眼神明亮,“这才是‘非遗+’模式的精髓所在。”
周锐若有所悟,之前的急切稍稍平复。沈砚心微微颔首,紧绷的神色缓和了许多。
“所以,对于未来可能的合作,”林砚回到座位,语气沉稳而清晰,“我们不做简单的模式复制。我们要建立一套严格的‘非遗+’合作筛选与共创标准。”
“第一,合作品牌必须与我们的调性相符,是各自领域的佼佼者,拥有共同的品质追求。”
“第二,合作必须基于深度的‘共创’,而非简单的采购。我们需要提前介入,理解对方的品牌基因与用户需求,量身定制融合方案。”
“第三,必须保证技艺的本真性与传承人的尊严,任何合作都不能以牺牲工艺标准和文化内涵为代价。”
“第四,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每一次合作,都必须探索非遗融入当代生活的一种新的可能性,为我们的‘非遗生态’增加新的维度,而不是重复过去。”
林砚的这番话,如同为未来的航向校准了罗盘。它不是否定周锐看到的商业机会,而是为这机会的兑现,框定了更持久、更健康的路径。它也不是否定沈砚心的文化坚守,而是为这份坚守,找到了在更广阔领域发挥价值的现实出口。
“我同意。”周锐率先表态,他的商业头脑迅速理解了这种“质重于量”的精品合作模式,从长远看,带来的品牌溢价和利润空间可能更大。
沈砚心也缓缓点头:“如果能够坚持这样的标准,我愿意带领团队,参与后续的评估与共创过程。”
一场可能发生的路线分歧,在林砚对“模式心法”的深刻洞察下,消弭于无形。团队的目光再次聚焦于同一个方向——不是盲目地追逐风口,而是稳健地搭建一个以非遗为核心的文化赋能平台,让东方美学的种子,在更多元的土壤里,生根发芽。
第227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