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封来自巴黎的请柬,像一块被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在“非遗纪元”内部激荡起层层叠叠的涟漪。兴奋、自豪、紧张、压力……种种情绪在公司内部交织、蔓延。但在这股汹涌的暗流中心,林砚却异乎寻常地平静。
她没有立刻召开全员大会宣布这一“喜讯”,也没有急于投入到具体的参展筹备中。她让周锐和沈砚心按照既定规划,继续推进大众业务的优化和跨界合作的筛选,只单独留下了徐薇,就cId&Am的详细参展要求和往届资料进行初步研读。
直到下班后,喧嚣散尽,林砚才独自一人回到办公室。她没有开灯,任由窗外都市的霓虹将模糊的光影投洒进来,在光洁的地板上切割出明暗交织的图案。她走到落地窗前,俯瞰着脚下这座庞大而充满活力的城市。
那封乳白色的请柬,此刻就安静地躺在她的办公桌上,在昏暗中散发着一种近乎圣洁的微光。
她的指尖似乎还残留着触摸那精致纸张时的独特质感。脑海中,不受控制地闪过一幕幕画面:
云南市集,李阿婆那双因长年浸染而布满蓝靛色印记、却依然灵巧的手,以及她看向那些无人问津的扎染布匹时,眼中混合着落寞与执拗的光。
客栈里,她彻夜未眠,在笔记本电脑上敲下“非遗帝国”计划书时,那份混杂着理想主义与不确定性的、滚烫的决心。
第一次成功举办线下体验课,看到学员们亲手完成一件粗糙却充满喜悦的作品时,那份发自内心的成就感。
舆论风暴中,那篇权威媒体的批评文章像刀子一样扎来,团队内部的分歧与自我怀疑,以及最终做出“主动降速”决定时的那份沉重。
“龙湖苑”样板间里,那位父亲牵着女儿的手,触摸乌铜走银镇纸时,那句“它们好像本来就该是这样”的感叹……
一路走来,坎坷与荣耀并存。他们从一个微小的念头,一步步成长为国内非遗领域无法忽视的力量。他们证明了非遗可以商业化,可以融入现代生活,可以赢得市场的尊重。
但这,就够了吗?
林砚在心中叩问自己。
一直以来,他们的参照系是国内的市场,是用户的反馈,是商业的数据。他们努力在传统与现代、文化与商业之间寻找着那个微妙的平衡点。他们成功地让非遗“活”在了当下,让更多人看见了它的价值。
然而,这封来自巴黎的请柬,像一道强光,骤然照亮了一条她潜意识中一直存在,却未曾如此清晰审视过的路径。
那是一条通向更广阔舞台,也通向更深层价值实现的路径。
他们的“非遗纪元”,难道最终的目标,只是成为一个成功的、本土的文化商业品牌吗?他们让李阿婆的扎染、张师傅的苏绣、陈师傅的缂丝被更多国人看见、使用,难道就是这场文化传承使命的终点吗?
不。
一个清晰而强烈的声音,从她心底最深处迸发出来。
那些技艺,那些蕴含在每一道纹样、每一次运针、每一梭往复中的智慧与美学,是跨越了漫长时空长河,凝聚了无数代人心血与灵光的文明结晶。它们不应该,也绝不仅仅止步于此。
巴黎国际当代设计与手工艺展(cId&Am)——那是全球设计思潮碰撞的前沿,是定义“美”与“价值”的顶级殿堂之一。那里汇聚了来自全世界最挑剔的目光,最前沿的观念,最严苛的标准。
被邀请,是一种认可,但更是一种拷问。
他们,准备好了吗?准备好将东方的技艺与美学,置于那样一个强手如林、标准各异的全球化语境下,去接受审视、去参与对话、甚至……去重新定义吗?
一种前所未有的野望,如同沉睡的火山,在她胸中轰然苏醒,喷发出灼热的岩浆。
她想要的,不再仅仅是让非遗“活下去”,而是要让它们站在世界之巅,焕发出理应属于它们的、璀璨夺目的光芒!她想要让那些深藏在古老技艺中的东方哲学、审美密码、造物观念,成为全球设计语境中一个无法忽视的、强有力的声音!
她要让世界看到,奢侈,并非只有西方的皮革、珠宝与高定;还有一种奢侈,源于一寸一寸的手工雕琢,源于与自然的对话,源于时间的沉淀与文化的厚度。这种奢侈,叫做“天工”。
“天工集”……这个名字此刻在她心中拥有了全新的重量。它不再仅仅是一个高端产品线的名称,它将成为一面旗帜,一个宣言,一次向着世界最高审美舞台发起的、充满自信与力量的冲锋。
窗外的城市依旧车水马龙,霓虹闪烁。但林砚的目光,仿佛已经穿透了这钢筋水泥的森林,越过重洋,落在了那个九月的巴黎,落在了那个即将汇聚全球目光的展台上。
她的心跳平稳而有力,之前所有的犹豫、权衡、谨慎,在这一刻都被一种更为纯粹、更为炽热的情感所取代——那是一种文化使命驱动下的、近乎本能的征服欲。
她转过身,走回办公桌,再次拿起那封请柬,指尖用力,几乎要嵌进那优质的纸张里。
她意识到,这不是终点,甚至不是一个简单的里程碑。
这是一个全新的起点。
属于“非遗纪元”,属于“天工集”,更属于那些即将惊艳世界的、沉默千年的东方手工艺的——一个伟大时代的起点。
野望,如新星,在心底粲然升起,照亮了前路,也点燃了灵魂。
第233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