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初至小镇
林晓拖着行李箱踏上青石板路时,鞋底与石块摩擦的声响在寂静的午后显得格外突兀。七月的阳光本该炽热,可这座藏在群山褶皱里的十字镇却始终笼着层薄薄的雾霭,连光线都变得绵软无力,落在斑驳的泥墙上,晕开一片片陈旧的黄。
她拉着行李箱的手微微发酸,箱轮碾过石板缝隙时总被卡住,发出“咔嗒咔嗒”的抗议。作为自由撰稿人,林晓对这种被时光遗忘的角落有种近乎偏执的迷恋——越是闭塞的地方,越容易滋生不为人知的故事。而十字镇的传说,在本地论坛的灵异板块里流传了整整三年。
“听说这里每到子夜,十字巷尾就会站着个穿红衣的女人。”出发前,编辑在电话里压低声音,“有人说她在找孩子,也有人说她在等负心人……”
林晓当时只当是噱头,直到真正踏入小镇。
街道两旁的房屋大多是青砖黛瓦的老建筑,墙缝里钻出的青苔在潮湿的空气里疯长。每户人家的屋檐下都悬着盏褪色的红灯笼,竹骨早已朽坏,红色的绢布蒙着层灰,风一吹就发出“哗啦哗啦”的声响,像谁在低声啜泣。
走了约莫半刻钟,前方出现岔路口。四条街道在此交汇,形成一个标准的十字,这大概就是“十字镇”名字的由来。路口中央立着座半人高的石雕,底座爬满藤蔓,雕像的面容被风雨侵蚀得模糊不清,只能看出是个垂首站立的女子,双手交叠在腹前,衣袂的纹路却异常清晰,仿佛下一秒就会随风飘动。
林晓拿出相机,镜头对准雕像时,取景框里突然闪过一道冷光。她下意识按下快门,闪光灯亮起的瞬间,她清楚地看见雕像空洞的眼眶里,似乎有两点幽绿的光在闪烁。
“咔嚓”一声,照片定格。林晓放大照片细看,只有斑驳的石面和蛛网,刚才的异象仿佛从未出现。她揉了揉眼睛,指尖触到相机冰凉的金属外壳,才惊觉手心已经沁出冷汗。
“姑娘,要住店吗?”
身后突然传来的声音让林晓猛地回头。一个穿蓝布褂子的中年女人站在不远处,皮肤是长期不见阳光的苍白色,嘴唇却红得有些诡异。她身后是家挂着“安宁旅馆”木牌的院落,木门虚掩着,门轴转动时发出刺耳的“吱呀”声。
“还有空房吗?”林晓定了定神问道。
女人点点头,引着她穿过天井。院子里种着棵老槐树,枝桠歪歪扭扭地伸向天空,投下的影子在地上晃动,像无数只扭曲的手。房间在二楼最东侧,推开门就闻到股潮湿的霉味,墙壁上糊着的报纸已经泛黄卷边,角落里结着细密的蛛网。
“窗户对着巷尾,晚上关紧些。”女人放下钥匙就要走,走到门口时又突然回头,眼神直勾勾地盯着林晓,“夜里不管听到什么动静,都别开窗,也别出去。”
林晓刚想问为什么,女人已经转身下楼,木楼梯发出沉闷的“咚咚”声,渐渐消失在走廊尽头。
她走到窗边,推开吱呀作响的木窗。窗外正是十字巷的尽头,一条狭窄的巷道蜿蜒伸向黑暗,巷口挂着盏孤零零的油灯,灯芯在风中明明灭灭,将墙壁上的人影拉得忽长忽短。
就在这时,油灯突然剧烈晃动了一下,一道黑色的影子贴着墙根闪过。林晓屏住呼吸,死死盯着巷尾,可那影子却像融化在墨色里,再也没出现过。
第二章:神秘的邻居
夜幕像块浸了水的黑布,沉沉压在小镇上空。林晓躺在床上,听着窗外的风声穿过巷道,发出呜咽般的声响。房间里的挂钟早已停摆,指针永远停在十一点十五分,寂静中,她仿佛能听到自己的心跳在空荡荡的房间里回响。
不知过了多久,“笃笃笃”的敲门声突然响起。
林晓的心猛地一跳,坐起身轻声问:“谁?”
门外没有回应,敲门声却没停,节奏缓慢而规律,像是有人用指甲轻轻刮擦门板。林晓蹑手蹑脚地走到门边,透过猫眼向外看——走廊里空无一人,只有廊灯昏黄的光晕在地面投下斑驳的光影。
她松了口气,以为是风刮动了什么东西。可刚回到床边,敲门声又响了起来,这次更急了些,“笃笃笃”的声音在寂静的夜里格外清晰。
林晓咬咬牙,猛地拉开门。走廊里依旧空荡荡的,只有对面房间的门虚掩着,透出一线微弱的烛光。她犹豫了一下,轻手轻脚地走过去,推开了那扇门。
一股浓烈的草药味扑面而来,呛得她忍不住咳嗽。房间里光线昏暗,靠墙的床上躺着个白发老人,脸色苍白得像张纸,胸口微弱地起伏着。
“你在干什么?”
冰冷的声音突然从身后传来,林晓吓得浑身一僵,转身看见个二十多岁的男人站在门口,穿着洗得发白的衬衫,眼神像淬了冰。
“我……我听到敲门声,以为有人需要帮忙。”林晓结结巴巴地解释。
男人没说话,只是冷冷地盯着她,那眼神让林晓浑身不自在。他走到床边,熟练地给老人掖好被角,动作却带着种机械的僵硬。
“他是你爷爷?”林晓忍不住问。
男人终于开口,声音低沉沙哑:“与你无关。这里不欢迎外人,回你房间去。”
林晓碰了个钉子,只能悻悻地离开。关门前,她瞥见男人正用一块沾着暗红色液体的布擦拭老人的手背,那液体在烛光下泛着诡异的光泽。
回到房间后,林晓再也睡不着了。她走到窗边,巷尾的油灯还在摇曳,灯光下,她隐约看到一个穿红衣的身影站在井边,长发垂落,一动不动地望着井口。
林晓揉了揉眼睛,再定睛细看时,那身影却消失了。她以为是眼花,正要转身,却听到一阵若有若无的歌声从巷尾传来,调子哀婉凄厉,像是女人的哭泣。
迷迷糊糊中,林晓坠入了梦境。她站在十字巷尾,那口古井就在眼前,井水漆黑如墨,映出张苍白扭曲的脸。一个穿红衣的女人从井里爬出来,湿漉漉的长发遮住脸,伸出枯瘦的手抓向她的脚踝。
“救我……我的孩子……”女人的声音从头发底下传来,黏腻而冰冷。
林晓吓得尖叫,猛地从床上弹坐起来,浑身都被冷汗浸透。窗外的歌声不知何时停了,天边已经泛起鱼肚白。
第三章:巷尾的秘密
清晨的薄雾还没散尽,林晓就背着相机走出了旅馆。她想趁着白天去十字巷尾看看,昨晚的梦境太过真实,让她心里始终沉甸甸的。
十字巷比想象中更窄,两侧的墙壁高耸,将天空挤成一条细长的线。巷子里静得可怕,只有她的脚步声在石板路上回荡,偶尔有几只黑猫从墙头窜过,绿莹莹的眼睛在暗处盯着她。
巷尾果然有口古井,井口用厚重的青石板盖着,边缘爬满青苔,上面刻着些模糊的花纹。井边立着块歪斜的木牌,上面用红漆写着“禁止靠近”,字迹早已斑驳,却透着股说不出的诡异。
林晓蹲下身,仔细观察着井沿的花纹。那些纹路扭曲缠绕,像是无数只手在挣扎,看得她头皮发麻。她伸出手想触摸,指尖刚要碰到石板,就听到身后传来脚步声。
“姑娘,这井不能碰。”
一个苍老的声音响起,林晓回头看见个白发老人拄着拐杖站在身后,正是杂货店的店主。老人穿着件深蓝色的对襟褂子,脸上布满皱纹,眼神却很清亮。
“老人家,这井有什么来历吗?”林晓站起身问道。
老人叹了口气,浑浊的眼睛望着古井:“这口井啊,是咱们镇子的祸根。几十年前,这里淹死过个女人,从那以后就不太平了。”
林晓的好奇心被勾了起来:“能跟我说说吗?我是来采风的,对这些老故事很感兴趣。”
老人犹豫了一下,领着她往杂货店走:“到店里说吧,这里不是说话的地方。”
杂货店弥漫着股陈旧的檀香,货架上摆着些针头线脑和日用品,角落里堆着几捆草药。老人给她倒了杯热水,才缓缓开口:
“那是民国时候的事了。镇上有个叫秀娘的女人,长得很漂亮,嫁给了镇上的铁匠。后来铁匠死了,有人说她克夫,到处传她坏话。更糟的是,没过多久,秀娘怀了身孕,却没嫁人。”
老人呷了口茶,声音低沉下来:“镇上的人都说她怀的是野种,把她当疯子一样骂。那年冬天特别冷,有人发现秀娘抱着刚出生的孩子,冻死在这口井边。等大家发现的时候,孩子已经没气了,秀娘也疯了,抱着孩子跳进了井里。”
林晓听得心里发紧:“那后来呢?”
“后来啊……”老人的声音有些发颤,“每年冬天最冷的时候,巷尾就会传来女人的哭声,还有婴儿的啼叫。有人说看到秀娘的鬼魂在井边徘徊,找她的孩子。”
林晓想起昨晚看到的红衣身影,忍不住打了个寒颤:“那现在还有人看到过吗?”
老人的脸色白了白:“前几年有个外地来的年轻人,不信邪,非要半夜去井边探险,结果第二天就疯疯癫癫的,嘴里一直喊着‘别找我’,没过几天就跳河死了。从那以后,镇上的人晚上都不敢靠近巷尾。”
林晓沉默了。她不是迷信的人,可小镇的气氛和老人的讲述,让她心里涌起一股莫名的寒意。
离开杂货店时,老人塞给她一个用红绳系着的桃木挂件:“戴着吧,能挡挡邪。晚上千万别再靠近巷尾,尤其是月圆的时候。”
林晓握着温热的桃木挂件,心里五味杂陈。她抬头望向巷尾的方向,阳光正好穿过云层,照在古井的石板上,却驱不散那片浓重的阴影。
第四章:被诅咒的小镇
回到旅馆时,老板娘正坐在前台算账,手指在算盘上噼啪作响。看到林晓进来,她停下手里的动作,眼神怪怪地打量着她。
“姑娘,听说你去巷尾了?”老板娘的声音有些沙哑。
林晓点点头:“是啊,想去看看那口古井。”
老板娘的脸色沉了下来:“我不是跟你说过,晚上别去巷尾吗?白天也最好别去。”
“为什么?难道真的像老人家说的,那里闹鬼?”林晓追问。
老板娘叹了口气,放下算盘:“有些事,信则有,不信则无。但这十字镇确实邪门得很,尤其是这几年,怪事越来越多。”
她压低声音,凑近林晓:“前两年,镇西头老王家的孙子,半夜说听到有人叫他,跟着声音走到巷尾,第二天就发起高烧,说胡话,请来的大夫都束手无策,最后是请了个道士来做法,才慢慢好起来。”
林晓心里一动:“那道士有没有说什么?”
“说这镇子被诅咒了。”老板娘的声音带着恐惧,“说秀娘的怨气太重,附在了井里,每年都要找个人替身才能平息。尤其是外来的陌生人,最容易被缠上。”
林晓想起那个白发老人和神秘的年轻男人,忍不住问:“对面房间住着的爷孙俩,他们是本地人吗?”
老板娘的眼神闪烁了一下:“他们啊……是镇上的老住户了。老爷子身体不好,常年卧病在床,全靠孙子照顾。”她顿了顿,又补充道,“他们脾气怪,你别招惹他们。”
林晓回到房间,越想越觉得不对劲。小镇的平静背后,似乎隐藏着一个巨大的秘密,而那口古井,就是解开秘密的钥匙。
夜里,林晓被一阵奇怪的声音吵醒。像是有人在用指甲刮擦窗户,“沙沙沙”的声音在寂静的夜里格外刺耳。她壮着胆子走到窗边,借着月光,看到窗玻璃上印着只惨白的手,五指张开,正缓缓向下滑动。
林晓吓得捂住嘴,不敢出声。那只手滑到窗沿就停住了,紧接着,一张长发遮脸的女人脸贴在了玻璃上,虽然看不清容貌,却能感觉到一双怨毒的眼睛在死死盯着她。
不知过了多久,外面的动静消失了。林晓瘫坐在地上,浑身发抖。她知道,自己已经被那个“东西”盯上了。
第二天一早,林晓就去找杂货店的老人。她把昨晚的经历告诉老人,老人听完,脸色凝重地从里屋拿出一本泛黄的日记。
“这是我年轻时在废弃祠堂里捡到的,你看看吧。”老人把日记递给她,“写日记的人,当年也和你一样,想弄清楚小镇的秘密。”
林晓翻开日记,字迹娟秀,却透着股压抑的绝望。日记里记录着一个惊人的秘密:十字镇的诅咒并非源于秀娘的怨气,而是一场被遗忘的祭祀仪式。多年前,镇上的人为了祈求风调雨顺,曾用活人献祭,而秀娘和她的孩子,就是那场祭祀的牺牲品。
日记的最后一页,画着一个奇怪的符号,旁边写着一行字:“五件神器聚,怨气自消散。月圆之夜,古井为证。”
第五章:废弃的房子
林晓拿着日记,心怦怦直跳。她终于明白,小镇的诅咒远比想象中复杂。日记里提到的五件神器,或许就是破解诅咒的关键。
根据日记的线索,第一件神器可能藏在镇东头的废弃房子里。那座房子据说曾是当年主持祭祀的巫师住过的地方,早已荒无人烟。
傍晚时分,林晓揣着桃木挂件,小心翼翼地走向废弃房子。夕阳的余晖给破旧的房屋镀上了一层诡异的金色,门窗在风中摇晃,发出“吱呀”的声响,像是在诉说着尘封的往事。
房子的大门虚掩着,林晓轻轻推开,一股浓重的霉味和尘土气息扑面而来。她打开手机手电筒,光柱在黑暗中晃动,照亮了满室的狼藉——倾倒的桌椅,散落的杂物,墙壁上布满蛛网。
房间的角落里有个破旧的书架,上面摆满了落满灰尘的书籍。林晓走上前,小心翼翼地翻看。大多是些发黄的旧书,字迹早已模糊不清。当她拿起最底层的一本厚书时,书脊突然断裂,里面掉出一个用油布包裹的东西。
林晓的心猛地一跳,蹲下身捡起油布包。打开一看,里面是个巴掌大的青铜铃铛,铃铛上刻着复杂的花纹,摇一摇,却没有任何声音。
“这就是第一件神器吗?”林晓喃喃自语,把青铜铃铛小心地放进背包。
就在这时,门外传来一阵脚步声,由远及近。林晓心里一惊,赶紧躲到书架后面。
门被推开了,走进来的是旅馆老板娘和那个年轻男人。两人手里拿着火把,脸色凝重。
“你确定她会来这里?”老板娘的声音有些沙哑。
年轻男人点点头:“那本日记是我故意放在杂货店的,她肯定会来这里找神器。”
老板娘叹了口气:“这样做真的好吗?她毕竟是无辜的。”
“为了镇上的人,只能这样了。”年轻男人的声音冰冷,“只有找到五件神器,举行仪式,才能平息秀娘的怨气。每年都要死人,这样的日子不能再继续下去了。”
躲在书架后的林晓听得心惊肉跳。原来这一切都是他们设计好的,目的是让自己寻找神器。可他们为什么不自己去找?
就在她走神的时候,手电筒的光柱扫过书架,照亮了她的衣角。
“谁在那里?”年轻男人警觉地喊道,举着火把走了过来。
林晓知道自己被发现了,赶紧转身从后门逃跑。她能听到身后传来的呼喊声和脚步声,心脏在胸腔里疯狂跳动。
她在黑暗的小巷里拼命奔跑,火把的光芒在身后追随着她。就在她快要被追上时,突然脚下一滑,摔倒在地。
年轻男人和老板娘追了上来,火把的光芒照亮了林晓惊恐的脸。
“别跑了,你跑不掉的。”年轻男人喘着气说。
林晓挣扎着想要爬起来,却被老板娘按住了肩膀。老板娘的眼神里没有了往日的冷漠,反而充满了愧疚和无奈:“姑娘,对不起,我们也是没办法。”
第六章:真相渐浮
林晓被带回了旅馆,关在自己的房间里。年轻男人守在门口,手里握着一把锋利的柴刀,眼神警惕地盯着她。
“你们到底想干什么?”林晓隔着门板喊道,“为什么要利用我?”
门外沉默了很久,年轻男人的声音才传来:“我们需要你的帮助。只有外来人的血,才能激活神器的力量。镇上的人都是当年祭祀者的后代,我们的血会被神器排斥。”
林晓的心沉了下去:“所以你们故意引我来这里,让我找神器,就是为了用我的血举行仪式?”
“是,也不是。”年轻男人的声音有些复杂,“仪式确实需要外来人的血,但不是要你的命。只要滴一滴血在神器上,就能激活它们的力量。我们也是没办法,每年都有人因为诅咒死去。
第七章:血脉的秘密
林晓靠在门板上,浑身冰凉。原来从她踏入小镇的那一刻起,就成了被选中的“祭品”。门板外传来年轻男人低低的叹息,他的声音褪去了冰冷,多了几分疲惫。
“我叫阿明,床上躺着的是我爷爷。”阿明的声音透过门板传来,带着种尘埃落定的释然,“他是镇上最后一个记得完整仪式的人,三年前突然中风,嘴里只会念叨‘血、神器、月圆’这几个词。镇上的老人都说,只有找到外来人帮忙,才能完成仪式。”
林晓攥紧了拳头:“你们就不怕我拒绝?或者……跑掉?”
“跑不掉的。”阿明的声音很轻,却带着不容置疑的笃定,“从你看到巷尾那道黑影开始,就已经被秀娘的怨气盯上了。就算离开小镇,她也会跟着你,直到把你拖回来。”
这句话像冰锥刺进林晓心里。她想起昨晚贴在窗上的惨白手掌,想起梦里从井里爬出的红衣女人,一股寒意顺着脊椎蔓延开来。
“老板娘也是帮凶?”林晓问。
“王婶是我家远房亲戚,她丈夫十年前就是被怨气缠上,掉进河里淹死的。”阿明的声音发颤,“镇上像我们这样的家庭还有很多,大家都活在恐惧里。”
林晓沉默了。她恨这种被算计的感觉,却又无法对那些无辜的受害者坐视不理。她翻开那本泛黄的日记,最后一页的符号旁边,画着五件神器的草图:青铜铃铛、玉如意、桃木剑、铜镜、八卦盘。
“第二件神器在哪里?”林晓突然开口。
门板外的阿明明显愣了一下:“你……答应帮忙了?”
“我有条件。”林晓走到门边,“找到所有神器后,必须告诉我关于祭祀和秀娘的全部真相。还有,你们要保证我的安全。”
门锁“咔哒”一声打开,阿明站在门口,眼眶泛红:“谢谢你。第二件神器藏在镇西的老槐树洞里,那棵树有上百年历史了,树干是空的。”
夕阳西下时,林晓和阿明来到镇西的老槐树下。古树的枝干扭曲如鬼爪,树洞里黑漆漆的,散发着腐木的气息。阿明递给林晓一根长竹竿:“小心点,里面可能有蛇。”
林晓用竹竿在树洞里探了探,触到个硬邦邦的东西。她小心翼翼地把东西钩出来,是个沾满泥土的木盒。打开木盒,里面铺着红色绸缎,放着一柄通体翠绿的玉如意,如意的顶端雕刻着栩栩如生的凤凰。
“这就是第二件神器。”阿明的眼睛亮了起来,“古籍上说,玉如意能净化怨气。”
就在林晓拿起玉如意的瞬间,树洞里突然传来一阵婴儿的啼哭声,凄厉得让人头皮发麻。阿明脸色骤变:“快走!是秀娘的怨气被惊动了!”
两人刚跑出没几步,身后的老槐树剧烈摇晃起来,树叶哗哗作响,像是有无数只手在枝头挥舞。林晓回头望去,隐约看到树洞里钻出一缕黑烟,在暮色中凝成个模糊的婴儿轮廓。
第八章:河底的倒影
接下来的几天,林晓和阿明分头寻找神器。根据日记线索,第三件桃木剑藏在镇北的河边。据说那里曾是秀娘洗过孩子衣物的地方,河水常年泛着诡异的青黑色。
清晨的河边弥漫着浓雾,水汽冰冷刺骨。林晓踩着湿滑的鹅卵石往前走,河水发出呜咽般的声响,像是有人在水下哭泣。阿明说桃木剑可能沉在河底,特意找来渔网和长钩。
“小心点,这河邪门得很。”阿明递给林晓一根红绳,“把这个系在手腕上,能避水祟。”
林晓蹲在河边,用长钩在水里搅动。钩子突然被什么东西缠住,她用力一拉,渔网破水而出,里面裹着团黑乎乎的东西。凑近一看,竟是件婴儿的襁褓,布料早已腐烂发黑,上面还沾着几根灰白色的头发。
林晓吓得手一抖,襁褓掉进水里,激起一圈圈涟漪。水面晃动间,她看到倒影里多出个穿红衣的女人,长发在水中飘荡,正幽幽地盯着她。
“别看!”阿明突然拽了她一把,“这是水祟在勾魂!”
林晓猛地回神,水面恢复了平静,倒影里只有她苍白的脸。阿明用长钩在刚才的位置继续打捞,钩子突然传来沉重的拖拽感。两人合力拉起渔网,一柄通体黝黑的桃木剑躺在网中,剑身上刻满了符咒,散发着淡淡的檀香。
“找到了!”阿明激动地拿起桃木剑,剑身在晨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
就在这时,河水突然翻涌起来,像是有什么东西要从河底钻出来。岸边的鹅卵石剧烈震动,浓雾中传来女人尖利的哭嚎。阿明拉着林晓就跑:“她在发怒!我们得赶紧离开!”
回到旅馆时,王婶正站在门口焦急地张望。看到他们手里的桃木剑,她松了口气:“幸好你们没事。刚才镇上的老钟叔说,看到河里冒出红光,就知道出事了。”
“秀娘为什么这么激动?”林晓不解。
王婶叹了口气:“那河边是她当年常去的地方。听说她死的前一天,还抱着孩子在河边洗衣服,说要给孩子做件新棉衣。”
林晓摩挲着桃木剑上的符咒,心里五味杂陈。这个被诅咒缠身的女人,曾经也是个期盼孩子长大的母亲。
夜里,林晓被一阵歌声惊醒。歌声从巷尾传来,比之前更加清晰,像是有人在耳边哼唱着摇篮曲。她走到窗边,看到月光下的古井旁,站着个模糊的红衣身影,正轻轻摇晃着手臂,仿佛怀里抱着个婴儿。
林晓握紧了胸前的桃木挂件,突然觉得秀娘的怨气里,除了恨,还有化不开的悲伤。
第九章:铁匠铺的余温
第四件神器是铜镜,藏在镇东的废弃铁匠铺里。据说当年秀娘的丈夫就是铁匠,他死后,铁匠铺就一直荒废着,没人敢靠近。
铁匠铺的门早已腐朽,轻轻一推就“吱呀”作响地倒在地上。铺子里弥漫着铁锈和焦炭的气味,角落里堆着废弃的铁器,墙上挂着生锈的铁砧和锤子。
“古籍上说,铜镜藏在铁匠的工具箱里。”阿明拿着火把四处照,火光映在生锈的铁器上,投下晃动的黑影。
林晓在墙角发现一个落满灰尘的木箱,锁已经锈死。阿明用斧头劈开木箱,里面装着些铁匠工具,最底层铺着块黑色的绒布,放着一面巴掌大的铜镜。镜面蒙着层灰,擦干净后,能清晰地映出人影。
“这镜子好奇怪。”林晓拿着铜镜,发现镜面边缘刻着一圈花纹,和之前找到的青铜铃铛上的花纹一模一样。
阿明凑近看了看:“古籍上说,这面铜镜能照出怨气的原形。”他突然指着镜面,“你看!”
林晓低头看向铜镜,镜中映出的不是她和阿明的身影,而是个穿红衣的女人抱着婴儿,站在铁匠铺中央,正幽幽地望着他们。女人的脸被长发遮住,只能看到苍白的下颌。
“是秀娘!”林晓吓得差点扔掉铜镜。
镜中的秀娘缓缓抬起头,长发下露出一张布满泪痕的脸,眼神里充满了悲伤和怨恨。她张开嘴,似乎在说什么,却没有声音传出。
就在这时,铁匠铺里突然刮起一阵阴风,火把的火苗剧烈摇晃,墙上的铁器“哐当哐当”地掉下来。阿明拉着林晓就往外跑:“她在警告我们!快走!”
跑出铁匠铺后,林晓回头望去,看到铺子里亮起一点微弱的红光,像是有人在里面点燃了蜡烛。她低头看向手中的铜镜,镜面已经恢复正常,映出她惊魂未定的脸。
“为什么秀娘的怨气一直跟着我们?”林晓心有余悸地问。
阿明望着铁匠铺的方向,眼神复杂:“也许……她不是在阻止我们,而是在引导我们。”他顿了顿,“我爷爷清醒的时候说过,秀娘的怨气之所以不散,是因为死得不甘。她在等一个人,帮她完成未了的心愿。”
林晓握紧了铜镜,镜面冰凉的触感让她冷静了几分。她隐隐觉得,秀娘的故事远不止老人说的那么简单。
回到旅馆后,林晓把四件神器放在桌上。青铜铃铛、玉如意、桃木剑、铜镜,在灯光下散发着古老的光泽。还差最后一件八卦盘,根据日记线索,它藏在镇南的山顶上。
“明天就是月圆之夜了。”王婶端来晚饭,脸色凝重,“必须在子时之前找到八卦盘,赶到古井边举行仪式。”
林晓看着窗外的月亮,已经圆得像个银盘。她知道,明天将是决定一切的日子。
第十章:山顶的月光
镇南的山顶很陡,山路崎岖不平,长满了荆棘。林晓和阿明天不亮就出发,带着绳索和砍刀,艰难地向上攀登。
山路两旁的树木长得异常茂密,遮天蔽日,即使是白天也显得阴森森的。林晓总觉得有双眼睛在暗处盯着他们,回头望去,却只有摇曳的树影。
“就在前面了。”阿明指着山顶的一块巨石,“古籍上说,八卦盘藏在巨石下面。”
两人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爬到巨石旁。巨石上刻着奇怪的符号,和古籍上的图案一模一样。阿明用砍刀清理掉石缝里的杂草,发现巨石边缘有个凹槽,正好能容纳一个人的手掌。
“需要用你的血。”阿明递给林晓一把小刀,“只有外来人的血才能打开机关。”
林晓犹豫了一下,划破手指,将血滴在凹槽里。鲜血渗入石缝,巨石突然发出一阵沉闷的声响,缓缓向侧面移动,露出个黑漆漆的洞口。
阿明点燃火把,照亮洞口。洞里不大,铺着干燥的稻草,中央放着个木盒。打开木盒,里面是个青铜八卦盘,边缘刻着天干地支,中间的阴阳鱼转动自如。
“找到了!五件神器齐了!”阿明激动地拿起八卦盘,眼里闪烁着希望的光芒。
就在这时,山顶突然刮起一阵狂风,乌云密布,遮住了太阳。四周的树木剧烈摇晃,发出“呜呜”的声响,像是无数冤魂在哭泣。
“不好,怨气提前爆发了!”阿明脸色骤变,“我们必须马上回巷尾,否则就来不及了!”
两人抱着神器往山下跑,狂风卷起沙石,打在脸上生疼。林晓回头望去,看到山顶的乌云中,隐约浮现出个巨大的红衣身影,长发在风中飞舞,正死死地盯着他们。
下山的路变得异常难走,原本清晰的山路突然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片茂密的荆棘林。阿明用砍刀劈开荆棘,拉着林晓艰难前行。
“她在阻止我们!”阿明喘着气说,“秀娘不想让仪式完成!”
林晓想起铜镜里秀娘悲伤的眼神,忍不住喊道:“秀娘!我们是来帮你的!不是来伤害你的!”
话音刚落,狂风突然减弱了几分,荆棘林里开出一条小路。林晓和阿明对视一眼,赶紧顺着小路往下跑。
当他们终于跑下山时,天边已经挂起了圆月。十字巷尾的方向,隐约传来女人的哭声,凄厉而绝望。
第十一章:古井边的仪式
回到十字巷尾时,王婶已经带着镇上的几个老人等在古井旁。老人们手里拿着香烛和纸钱,脸上满是紧张和期盼。阿明的爷爷被人用担架抬来,虽然依旧昏迷不醒,但手指却微微颤抖着,似乎在感应着什么。
“快,把神器摆好。”王婶递给林晓一件红色的披风,“仪式需要你穿着这个主持,这是当年秀娘最喜欢的颜色。”
林晓披上红披风,站在古井边,月光洒在她身上,红色的披风在风中飘动,竟有种诡异的美感。阿明将五件神器按照五行方位摆放:青铜铃铛在东,玉如意在南,桃木剑在西,铜镜在北,八卦盘在中央。
“按照仪式流程,需要你滴一滴血在每件神器上。”阿明递给林晓小刀,“然后念诵古籍上的咒语。”
林晓划破手指,将血滴在五件神器上。鲜血渗入神器,它们突然发出淡淡的光芒,青铜铃铛无风自动,发出清脆的响声;玉如意泛着翠绿的光晕;桃木剑的符咒亮起红光;铜镜映出皎洁的月光;八卦盘的阴阳鱼飞速转动起来。
“开始念咒语!”王婶激动地喊道。
林晓拿起古籍,按照上面的文字念诵起来。古老的咒语晦涩难懂,从她口中念出,竟带着种奇异的韵律。随着咒语的念诵,古井里冒出阵阵白雾,雾气中隐约传来婴儿的啼哭声。
突然,白雾中走出个穿红衣的女人,正是秀娘。她的长发依旧遮住脸,怀里抱着个模糊的婴儿轮廓,缓缓向林晓走来。
“别害怕,她不会伤害你的。”阿明在一旁鼓励道,“她是来完成仪式的。”
林晓握紧桃木剑,看着秀娘走到神器中央。秀娘低头看着怀里的婴儿,发出低低的啜泣声。月光下,她的身影渐渐变得透明,怀里的婴儿轮廓却越来越清晰。
“把桃木剑给她。”阿明轻声说。
林晓将桃木剑递过去,秀娘伸出苍白的手接过剑,轻轻放在婴儿身上。桃木剑的红光涌入婴儿体内,婴儿的啼哭声越来越响亮,最后化作一道白光,升入夜空。
秀娘抬起头,长发缓缓散开,露出一张清秀的脸,脸上没有了怨恨,只有释然的微笑。她对着林晓深深鞠了一躬,身影化作无数光点,融入月光中。
古井里的白雾渐渐散去,空气中的寒意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清新的草木气息。镇上的老人们欢呼起来,多年的恐惧终于烟消云散。
阿明的爷爷突然咳嗽了几声,缓缓睁开眼睛,浑浊的眼睛里恢复了清明:“结束了……终于结束了……”
第十二章:尾声
第二天清晨,林晓推开窗户,阳光洒满十字巷尾,鸟儿在枝头鸣叫,空气中弥漫着花香。她再也没有看到那道黑影,也没有听到诡异的歌声。
小镇仿佛一夜之间苏醒过来,家家户户打开门窗,孩子们在巷子里奔跑嬉戏,老人们坐在门口晒太阳,脸上露出久违的笑容。王婶在旅馆门口挂起了新的灯笼,红色的灯笼在阳光下格外鲜艳。
阿明的爷爷精神好了很多,他拉着林晓,讲述了完整的故事:当年秀娘的丈夫并非意外身亡,而是发现了镇上祭祀的秘密,被长老们灭口。秀娘为了给丈夫报仇,故意在祭祀时抱着孩子闯入,却被当作祭品推入井中。她的怨气并非针对无辜的人,而是那些当年参与祭祀的长老后代。
“这些年我们一直活在愧疚里。”老人叹了口气,“秀娘的怨气不散,也是在提醒我们不能忘记过去的罪孽。”
林晓看着桌上的五件神器,它们已经失去了光泽,变得和普通的古董没什么两样。阿明说要把它们好好珍藏起来,作为小镇的警示。
离开小镇的那天,镇上的人都来送行。王婶给林晓塞了一包亲手做的糕点,阿明送给她一本整理好的小镇历史,老人握着她的手,反复说着感谢。
林晓坐上离开的汽车,回头望去,十字镇在夕阳中渐渐远去,巷尾的古井旁,似乎还能看到一道红色的身影,在月光下微笑着挥手。
她知道,自己永远不会忘记这座小镇,不会忘记十字巷尾的凝视,那里面藏着的,不仅仅是恐惧和怨恨,还有一个女人跨越百年的悲伤与释然。汽车驶离群山,林晓打开笔记本,写下故事的第一行:“在群山深处,有一座被时光遗忘的小镇……”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