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永宁城,金黄的银杏叶铺满了青石板街道。
楚骁站在实学讲堂的窗前,望着院内专注学习的学子们,心中既感欣慰又觉责任重大。
教育改革的初步成功,让这座边陲小城焕发出前所未有的 intellectual火力。
“楚先生,新一批的算术教材已经抄写完毕。”讲堂的助教捧着厚厚一叠手抄本,脸上却带着愁容,“但是纸张和笔墨费用超出了预算,而且抄写速度太慢,很多学子还在等待课本。”
楚骁接过那些用工整小楷抄写的教材,心中一动。
在这个知识被少数人垄断的时代,书籍的稀缺与昂贵是教育普及的最大障碍。
他回忆起前世那些改变世界的伟大发明——印刷术,正是打破知识垄断的关键。
“如果我们有一种方法,能快速复制书籍,成本只有手抄的十分之一...”楚骁喃喃自语,眼中闪过兴奋的光芒。
助教疑惑地问:“楚先生说的是雕版印刷吗?但那成本也很高,而且费时费力...”
“不,不是雕版。”楚骁微笑道,“是一种更先进的技术——活字印刷。”
当晚,楚骁彻夜未眠,在灯下绘制活字印刷的技术图纸。
他设计了一套简易的泥活字制作工艺和排版印刷方法,适合当下条件实施。
第二天,楚骁召集实学讲堂的工匠学员,开始秘密研制活字印刷技术。
“我们要用黏土制作一个个单独的字模,烧制成型后,可以随意组合排版。”楚骁向工匠们解释原理,“排版完成后涂墨印刷,印完拆版,字模可重复使用。”
工匠们听得目瞪口呆:
“这...这可能吗?”
“每个字都能单独移动?太神奇了!”
“若是成功,一本书的成本将大大降低!”
试验过程并不顺利。第一批泥活字烧制时大量开裂;油墨调配不当,印刷模糊;排版工具体验不佳...但楚骁和工匠们坚持不懈,一次次改进工艺。
一个月后,第一本活字印刷的《算术入门》终于问世。
虽然质量远不如后世印刷品,但字迹清晰可辨,最重要的是成本仅为手抄本的十分之一。
楚骁决定在实学讲堂内小范围试用活字印刷教材,同时继续改进技术。
他没有立即公开这项发明,深知这将会引起更大的风波。
......
然而,秘密很快被泄露。
一个工匠学员在酒醉时向书商亲戚透露了活字印刷的秘密,消息迅速传开。
最先感到威胁的是永宁城的抄书匠和书商们。
“什么?一本书只要十分之一的成本?”
“这还让我们怎么活?”
“必须阻止这个楚骁!”
很快,几十名抄书匠和书商聚集在知府衙门前请愿,要求禁止活字印刷技术。
“大人!楚骁这是要断我们的生路啊!”
“千百年来,书籍都是手抄传承,这是祖宗之法!”
“那些机械印出来的书没有灵魂,是对圣贤的亵渎!”
赵知府面对请愿,十分为难。
一方面理解抄书匠的担忧,另一方面又见识过楚骁诸多发明的益处。
楚骁被传唤到衙门时,看到了群情激愤的场面。
他平静地对众人说:“诸位,活字印刷不是为了取代手抄,而是为了让更多书籍得以传播,让更多贫寒学子读得起书。”
一个老抄书匠激动地说:“说得轻巧!书价大跌,我们这些靠抄书为生的人吃什么?”
楚骁早有准备:“新技术会创造新机会。
活字印刷需要排版工、印刷工、装订工,更需要内容创作者。
诸位精通文字,正可转型做校对、编辑等工作,收入未必减少。”
部分抄书匠开始动摇,但仍有不少人坚持反对。
就在这时,实学讲堂的学子们闻讯赶来声援楚骁:
“楚先生是为我们贫寒学子着想!”
“书价昂贵,我们根本买不起多少书!”
“知识不应该被垄断!”
两派在衙门前激烈争论,赵知府不得不宣布休庭再议。
......
当晚,楚骁在实学讲堂召开紧急会议。李
大夫、几位开明士绅和工匠学员齐聚一堂。
“活字印刷的消息已经传开,我们必须做好准备。”楚骁神色凝重,“这不仅是一场技术之争,更是知识传播权之争。”
李大夫捻须沉思:“楚公子所言极是。知识垄断千年,如今终于有了打破的可能,这必将触动许多人的利益。”
一个工匠学员担忧地问:“楚先生,我们还要继续吗?那些人看起来很愤怒...”
楚骁坚定地说:“必须继续!但不是硬碰硬。我有个计划...”
第二天,楚骁主动拜访了抄书匠行会的会长,一位七十高龄的老先生。
“周老先生,晚辈今日特来请教。”楚骁态度谦恭。
周老先生冷着脸:“若是来说那活字印刷之事,就请回吧。”
楚骁不慌不忙地取出一本精美的手抄本:“这是晚辈特意请人抄写的《诗经》,用的是最好的纸墨。无论活字印刷如何发展,手抄艺术的价值永远不会被取代。”
周老先生面色稍缓。
楚骁继续说:“活字印刷针对的是普及读物,而珍贵典籍、书法作品仍然需要大师手抄。更何况,活字印刷的推广会让更多人识字读书,对手抄精品的需求反而可能增加。”
接着,楚骁提出了一个合作方案:由实学讲堂培训抄书匠转型做排版、校对工作,并聘请最好的抄书匠为特聘讲师,传授书法艺术。
周老先生沉思良久,终于点头:“楚先生确实是为大局着想。老朽可以支持,但行会内反对声浪仍大...”
楚骁深知,要真正获得支持,必须让更多人看到活字印刷的好处。他决定举办一场公开演示会。
......
三日后,在知府衙门的监督下,活字印刷公开演示会在实学讲堂举行。
楚骁当场演示了从制字、排版到印刷的全过程,并展示了成品书籍。
最令人震撼的是价格对比:一本手抄《千字文》需200文钱,而活字印刷的只需20文钱。
许多贫寒学子和家长看到这个价格,激动不已:
“天啊!这么便宜!”
“我家孩子终于能买得起书了!”
“楚先生真是功德无量!”
就连一些士绅也开始动摇:“若真如此,寒门子弟读书机会将大增,于国于民都是好事啊。”
演示会后,舆论开始转向。
赵知府见状,顺势宣布:允许活字印刷技术在官府监督下有限使用,主要用于普及读物印刷,珍贵典籍仍以手抄为主。
这一折中方案暂时平息了争议。
楚骁立即着手建立第一家活字印刷工坊,并优先招聘抄书匠子弟做排版工。
......
然而,反对势力并未就此罢休。
以贾贵为首的既得利益集团,暗中策划着更阴险的破坏行动。
“活字印刷若是推广,知识传播加速,我们的地位将受威胁。”一个保守士绅忧心忡忡。
贾贵冷笑:“放心,我已经找到了对付他的方法。”
几天后,市面上突然出现大量粗制滥造的“活字印刷本”,字迹模糊,错漏百出。同时有谣言说这些劣质书都出自楚骁的工坊。
更阴险的是,有人偷偷在实学讲堂的印刷品中加入“违禁内容”,然后向官府举报。
一时间,楚骁再次陷入危机。
工坊被查封,刚刚起步的活字印刷事业面临夭折。
关键时刻,楚骁没有慌乱。
他首先公开澄清劣质书并非自家工坊产品,并邀请专家鉴定;其次彻查内部,找出被安插的奸细;最后主动邀请官府监督整个印刷过程。
真相大白后,公众对活字印刷的信心反而更加坚定。赵知府也看到了这项技术的潜力,决定由官府直接投资扩大工坊规模。
......
转年春天,活字印刷的威力开始显现。
书价大幅下降,许多贫寒学子终于买得起书;知识传播速度加快,实学讲堂的教材得以迅速推广;甚至开始有民间小报出现,信息流通前所未有地活跃。
最让楚骁欣慰的是,一些偏远乡村的私塾先生来信说,因为书价下降,他们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读物,教学质量显着提高。
巡抚大人视察永宁时,特意参观了印刷工坊。
看着一排排整齐的字模和快速印刷的机器,他感叹道:“楚推广使又创奇迹!此技术若推广全国,教化大兴指日可待!”
楚骁谦逊回应:“大人过誉了。活字印刷只是工具,真正的价值在于它能传播的知识。”
在巡抚的支持下,活字印刷技术开始向全省推广。
楚骁特意编写了《印刷术教程》,无私公开所有技术细节,让各地都能自行建立印刷工坊。
......
秋高气爽的日子里,楚骁站在扩大后的印刷工坊前,看着一车车书籍运往各地,心中充满感慨。
知识传播的速度和范围都大大提升,教育改革有了更强有力的支撑。
但他知道,这只是开始。
活字印刷的普及将会带来更深远的社会变革——信息流通加速,民智开启,传统权力结构受到挑战...前路必将更加艰难。
“少爷,如今各地都来学习印刷技术,您可是开创了一个新时代啊!”忠伯兴奋地说。
楚骁却神色平静:“忠伯,技术只是手段,真正的变革在于人的思想。我们的路还很长。”
他心中清楚,随着知识传播的加速,将会面临更多的意识形态冲突和权力挑战。
旧有的知识垄断和思想控制不会轻易放弃阵地,思想的解放必将伴随着激烈的斗争。
但看着满载书籍的车辆驶向远方,想象着无数人因此能够读到以前不敢想象的书籍,楚骁心中充满坚定。
无论前路如何艰难,他都将沿着这条知识传播之路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因为这就是他穿越到这个时代的使命,也是他存在的意义。
夕阳西下,楚骁的目光越过永宁城,望向更远的远方。
在他的心中,一个更加宏大的知识传播蓝图正在缓缓展开,将给这个世界带来更深远的变革。
初冬的永宁城,寒风开始呼啸。
楚骁站在印刷工坊外,看着满载书籍的车辆驶向远方,心中充满欣慰。
活字印刷的推广,让知识的传播速度大大加快,实学教育的理念也随之扩散到更远的地方。
“少爷,布庄的账本送来了。”忠伯捧着几本账簿,脸上却带着愁容,“这个月又亏损了,布料价格被新开的几家布庄压得太低。”
楚骁接过账簿,心中一动。楚家布庄是父母留下的产业,虽然规模不大,但一直是主要经济来源。
如今在竞争中日渐衰落,确实需要变革。
他回忆起前世见过的纺织技术革命——飞梭、珍妮纺纱机、水力纺纱机...这些发明曾经改变了整个世界。
在这个手工业时代,纺织技术的革新必将带来巨大影响。
“忠伯,如果我们有一种方法,能让织布效率提高数倍,成本大幅降低...”楚骁眼中闪着兴奋的光芒。
忠伯疑惑地问:“少爷说的是更好的织机吗?但织造手艺世代相传,哪是那么容易改进的?”
“不只是改进,是革新。”楚骁微笑道,“一种全新的纺织技术。”
当晚,楚骁彻夜未眠,在灯下绘制新型纺织机械的图纸。
他设计了一套简易的飞梭织布机和多锭纺纱机,适合当下条件制作和使用。
第二天,楚骁召集实学讲堂的工匠学员,开始秘密研制新式纺织机械。
“我们要改进织布机的梭子,让它能够快速来回穿梭。”楚骁向工匠们解释原理,“还要改进纺纱机,让一个人能同时操作多个纱锭。”
工匠们听得目瞪口呆:
“这...这可能吗?”
“梭子自己穿梭?太神奇了!”
“若是成功,织布效率将大大提高!”
试验过程困难重重。
飞梭的轨道设计不合理,经常卡住;多锭纺纱机的传动系统故障频发;工人们不适应新操作方式...但楚骁和工匠们坚持不懈,一次次改进设计。
一个月后,第一台飞梭织布机和多锭纺纱机终于试制成功。
虽然远不如后世机械精密,但效率确实比传统工具提高了三倍有余。
楚骁决定先在楚家布庄小范围试用新机械,同时继续改进技术。
他没有立即公开这项发明,深知这将会引起更大的风波。
......
然而,秘密很快被泄露。一个工匠学员在酒醉时向织工亲戚透露了新式纺织机械的秘密,消息迅速传开。
最先感到威胁的是永宁城的织工和布商们。
“什么?效率提高三倍?”
“这还让我们怎么活?”
“必须阻止这个楚骁!”
很快,几十名织工和布商聚集在知府衙门前请愿,要求禁止新式纺织机械。
“大人!楚骁这是要断我们的生路啊!”
“千百年来,织造都是手工操作,这是祖宗之法!”
“那些机械织出来的布没有灵魂,是对手艺的亵渎!”
赵知府面对请愿,十分为难。
一方面理解织工们的担忧,另一方面又见识过楚骁诸多发明的益处。
楚骁被传唤到衙门时,看到了群情激愤的场面。
他平静地对众人说:“诸位,新式纺织机械不是为了取代手工,而是为了提高效率,让更多人穿得起实惠的布料。”
一个老织工激动地说:“说得轻巧!效率提高,布价下跌,我们这些靠织布为生的人吃什么?”
楚骁早有准备:“新技术会创造新机会。
纺织效率提高后,需要更多原料供应、布料染色、成衣制作等配套产业。
诸位精通纺织,正可转型做技术指导、质量检验等工作,收入未必减少。”
部分职工开始动摇,但仍有不少人坚持反对。
就在这时,实学讲堂的学子们和普通百姓闻讯赶来声援楚骁:“楚先生是为我们百姓着想!”
“布价昂贵,我们根本穿不起新衣!”
“技术进步不应该被阻挡!”
两派在衙门前激烈争论,赵知府不得不宣布休庭再议。
......
当晚,楚骁在实学讲堂召开紧急会议。
李大夫、几位开明士绅和工匠学员齐聚一堂。
“纺织机械的消息已经传开,我们必须做好准备。”楚骁神色凝重,“这不仅是一场技术之争,更是产业发展方向之争。”
李大夫捻须沉思:“楚公子所言极是。手工纺织千年,如今终于有了革新可能,这必将触动许多人的利益。”
一个工匠学员担忧地问:“楚先生,我们还要继续吗?那些人看起来很愤怒...”
楚骁坚定地说:“必须继续!但不是硬碰硬。我有个计划...”
第二天,楚骁主动拜访了织工行会的会长,一位织造技艺精湛的老匠人。
“郑老先生,晚辈今日特来请教。”楚骁态度谦恭。
郑老先生冷着脸:“若是来说那纺织机械之事,就请回吧。”
楚骁不慌不忙地取出一匹精美的手工织锦:“这是晚辈特意请人织造的锦缎,用的是最好的丝线。无论机械纺织如何发展,手工艺术的价值永远不会被取代。”
郑老先生面色稍缓。
楚骁继续说:“机械纺织针对的是普通布料,而高级绸缎、精美刺绣仍然需要大师手工制作。更何况,机械纺织的推广会让布料价格下降,对高级手工制品的需求反而可能增加。”
接着,楚骁提出了一个合作方案:由实学讲堂培训织工转型做机械操作、技术指导工作,并聘请最好的织工为特聘讲师,传授织造艺术。
郑老先生沉思良久,终于点头:“楚先生确实是为大局着想。老朽可以支持,但行会内反对声浪仍大...”
楚骁深知,要真正获得支持,必须让更多人看到新式纺织机械的好处。
他决定举办一场公开演示会。
......
三日后,在知府衙门的监督下,新式纺织机械公开演示会在楚家布庄举行。
楚骁当场演示了飞梭织布机和多锭纺纱机的操作,并展示了成品布料。
最令人震撼的是效率对比:传统织机一天织布一丈,飞梭织机可织三丈;传统纺车一人操作一锭,多锭纺纱机一人可操作八锭。
许多普通百姓看到这个效率,激动不已:“天啊!这么快!”
“布价肯定会下降!”
“我们终于能穿得起新衣服了!”
就连一些布商也开始动摇:“若真如此,布料成本大降,销量增加,利润未必减少。”
演示会后,舆论开始转向。赵知府见状,顺势宣布:允许新式纺织机械在官府监督下有限使用,主要用于普通布料生产,高级绸缎仍以手工织造为主。
这一折中方案暂时平息了争议。
楚骁立即着手改进机械设计,并优先招聘织工子弟做机械操作工。
......
然而,反对势力并未就此罢休。
以贾贵为首的既得利益集团,暗中策划着更阴险的破坏行动。
“纺织机械若是推广,布料价格下跌,我们的利润将受威胁。”一个保守布商忧心忡忡。
贾贵冷笑:“放心,我已经找到了对付他的方法。”
几天后,市面上突然出现大量粗制滥造的“机械织布”,质地粗糙,容易破损。
同时有谣言说这些劣质布都出自楚骁的工坊。
更阴险的是,有人偷偷在楚家布庄的机械上做手脚,导致生产出大量次品,然后向官府举报。
一时间,楚骁再次陷入危机。
工坊被查封,刚刚起步的纺织革新面临夭折。
关键时刻,楚骁没有慌乱。
他首先公开澄清劣质布并非自家工坊产品,并邀请专家鉴定;其次彻查内部,找出被安插的奸细;最后主动邀请官府监督整个生产过程。
真相大白后,公众对新式纺织机械的信心反而更加坚定。
赵知府也看到了这项技术的潜力,决定由官府直接投资扩大生产规模。
......
转年春天,新式纺织机械的威力开始显现。
布价大幅下降,许多贫寒百姓终于穿得起新衣;纺织效率提高,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甚至开始有布料出口,永宁纺织名声远扬。
最让楚骁欣慰的是,一些偏远地区的百姓来信说,因为布价下降,他们能够为家人添置新衣,生活品质显着提高。
巡抚大人视察永宁时,特意参观了纺织工坊。
看着快速运转的机械和高效的生产流程,他感叹道:“楚推广使又创奇迹!此技术若推广全国,百姓穿衣问题可解矣!”
楚骁谦逊回应:“大人过誉了。纺织机械只是工具,真正的价值在于它能改善百姓生活。”
在巡抚的支持下,新式纺织机械开始向全省推广。
楚骁特意编写了《纺织机械教程》,无私公开所有技术细节,让各地都能自行建立纺织工坊。
......
冬日暖阳下,楚骁站在扩大后的纺织工坊前,看着一车车布料运往各地,心中充满感慨。
纺织技术的革新让百姓生活有了实实在在的改善,产业发展也有了新方向。
但他知道,这只是开始。纺织机械的普及将会带来更深远的社会变革——生产效率提高,劳动力转移,产业格局变化...前路必将更加艰难。
“少爷,如今各地都来学习纺织技术,您可是开创了产业新天地啊!”忠伯兴奋地说。
楚骁却神色平静:“忠伯,技术只是手段,真正的变革在于民生的改善。
我们的路还很长。”
他心中清楚,随着产业变革的深入,将会面临更多的经济结构调整和社会转型挑战。
旧有的生产方式和利益格局不会轻易改变,产业革新必将伴随着激烈的斗争。
但看着满载布料的车辆驶向远方,想象着无数人因此能够穿得暖穿得好,楚骁心中充满坚定。
无论前路如何艰难,他都将沿着这条产业革新之路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因为这就是他穿越到这个时代的使命,也是他存在的意义。
夕阳西下,楚骁的目光越过永宁城,望向更远的远方。
在他的心中,一个更加宏大的产业革新蓝图正在缓缓展开,将给这个世界带来更深远的变革。
寒冬渐深,永宁城的街道上积雪未化。
楚骁站在纺织工坊外,看着满载布料的车辆在泥泞的道路上艰难前行,车轮时常陷入积雪和泥坑中,需要多人推拉才能继续前进。
“这样低效的运输,严重限制了产业的发展。”楚骁喃喃自语,眼中闪烁着思索的光芒。
回到实学讲堂,楚骁召集工匠学员们开会:“我们的纺织工坊产量提高了,但运输效率低下,产品难以快速运往各地。大家有什么想法?”
一个年轻工匠犹豫地说:“楚先生,道路状况如此,除非像京城那样修建石板路,但那成本太高了...”
楚骁摇头:“石板路成本确实高昂。但我有一种新的材料,成本只有石板的十分之一,却更加平整耐用——水泥。”
学员们面面相觑:“水泥?那是什么?”
楚骁微笑着开始讲解水泥的制作原理和用途。
他回忆起前世的水泥混凝土技术,虽然这个时代条件有限,但制作简易水泥还是可行的。
“我们需要石灰石、黏土和石膏,经过煅烧研磨,就能制成水泥。”楚骁在黑板上画出工艺流程,“水泥加水搅拌后能硬化成石状,可以用来修路、建房、造桥...”
工匠学员们听得入神,但也有人怀疑:“楚先生,这听起来太神奇了,真能实现吗?”
楚骁坚定地说:“不试试怎么知道?让我们从一个小型试验开始。”
......
试验过程充满挑战。
第一次煅烧温度不够,出来的不是水泥而是生石灰;第二次配料比例错误,产物毫无强度;第三次研磨不够细致,水泥质量低劣...
但楚骁和工匠们没有放弃。
经过数十次试验调整,第一批合格的水终于试制成功。
“成功了!真的成功了!”当第一块水泥试块达到预期强度时,工匠们欢呼雀跃。
楚骁决定先在实学讲堂院内铺设一条水泥小路作为示范。
消息传出,引来许多人围观。
“这就是楚先生说的神奇材料?”
“看起来和泥巴差不多,真能变硬?”
“不会是又一种奇技淫巧吧?”
三天后,水泥小路完全硬化,平整如石板,却比石板更加连续无缝。
人们走在上面,惊叹不已:
“真的变硬了!”
“好平整啊!比石板路还好走!”
“这材料太神奇了!”
楚骁趁机向知府赵德芳展示水泥路的优势。
赵知府亲眼看到后大为震撼,立即批准在城西修建第一条水泥示范路。
然而,这一决定遭到了石板匠和传统筑路工人的强烈反对。
“大人!这是断我们的生路啊!”
“千百年来都是用石板铺路,这是祖宗之法!”
“那种泥巴变的东西,怎么可能比石板耐用?”
楚骁早有准备:“水泥筑路不是要取代所有石板路,而是提供一种更经济的选择。
诸位匠人可以学习新技术,转型做水泥施工,需求只会增加不会减少。”
经过激烈争论和多方协调,最终达成妥协:主要干道仍用石板,次要道路可用水泥。
楚骁还承诺培训传统匠人掌握水泥技术。
......
水泥路的修建进展顺利,但楚骁的思考已经飞得更远。
“路修好了,但运输还是靠人力和畜力,效率太低。”一天,楚骁望着道路上艰难前行的货车,对身旁的李大夫说。
李大夫叹道:“运输自古如此,除非有传说中的木牛流马。”
楚骁眼中闪过光芒:“木牛流马没有,但我有更好的想法——轨道运输。”
他回忆起前世的铁路运输原理,虽然这个时代不可能造出蒸汽机车,但简易的轨道马车系统还是可行的。
“我们可以在主要运输线上铺设木轨,让货车在轨道上行驶,阻力大大减小,一匹马能拉三倍的货物。”楚骁向工匠们解释构想。
工匠学员们再次被这个大胆的想法震惊:
“轨道?货车在轨道上走?”
“这可能吗?”
“若是成功,运输效率将大大提高!”
试验同样困难重重。木轨强度不够,容易损坏;车轮与轨道不匹配,经常脱轨;转向系统设计不合理...但楚骁团队坚持不懈,一次次改进。
一个月后,第一条实验性轨道在纺织工坊和仓库之间建成。
当装载三倍货物的马车在轨道上轻松前行时,围观的人们发出了惊叹。
“奇迹!真是奇迹!”
“一匹马拉了以前三倍的货!”
“这样运输成本将大大降低!”
楚骁没有立即推广轨道运输,而是继续改进设计,同时着手解决另一个关键问题——车辆本身。
“现有的货车太笨重,效率低下。”楚骁研究着各种货车设计,“我们需要一种更轻便、更高效的车辙。”
他设计了一种新型货车:更轻的车身、更合理的重心分布、更好的轴承系统...甚至开始构思一种全新的动力系统——虽然蒸汽机暂时无法实现,但他想到了利用水力和风力。
......
然而,这些革新再次触动了既得利益集团。
马车行、石板匠、甚至客栈老板(因为运输效率提高后,沿途住宿需求可能减少)联合起来反对。
“楚骁这是要断所有人的生路!”
“不能再让他为所欲为了!”
“必须彻底阻止这个祸害!”
一天深夜,一伙暴徒袭击了轨道试验场,破坏了一段木轨。
幸亏守卫及时发现,未造成更大损失。
更阴险的是,有人散布谣言说水泥含有毒物质,会危害健康;轨道会破坏地气,带来灾祸...
面对这些阻力,楚骁没有硬碰硬。
他采取了一种更聪明的策略——让利益说话。
他首先邀请各行各业代表参观水泥路和轨道运输的实际效果,用数据展示效率提升和成本降低的好处。
接着,他组织研讨会,讨论产业升级带来的新机会:水泥生产需要工人,轨道建设需要劳工,运输效率提高后商品流通加速,商业机会反而增加...
最重要的是,他让已经受益的群体发声。
布商讲述运输成本降低如何让利润增加;农民讲述水泥路如何让农产品更快运往市场;普通百姓讲述如何买得起更多商品...
渐渐地,反对声开始减弱,支持声越来越强。
赵知府看到这种情况,终于下定决心支持交通革新。
他宣布:成立永宁交通革新局,由楚骁负责,全面推进道路和运输改良。
......
转年春天,交通革新的效果开始显现。
水泥路四通八达,雨天不再泥泞;轨道运输网络初步形成,物流成本大幅下降;甚至开始有周边州县前来学习取经。
最让楚骁欣慰的是,一些偏远地区的特产能够快速运往城市,农民收入增加;城市商品也能便捷运往乡村,百姓生活改善。
巡抚大人视察永宁时,特意乘坐了轨道马车。
感受着平稳高效的运输,他感叹道:“楚推广使又创奇迹!此技术若推广全国,物资流通将大大改善!”
楚骁谦逊回应:“大人过誉了。交通革新只是手段,真正的价值在于它能促进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
在巡抚的支持下,水泥和轨道技术开始向全省推广。
楚骁特意编写了《交通革新教程》,无私公开所有技术细节。
......
然而,楚骁的思考已经飞向更远的未来。
一天,他站在新建的了望塔上,俯瞰永宁城的交通网络,对身旁的李大夫说:“这些还只是开始。真正的交通革命需要更强的动力——不是人力畜力,而是机械力。”
李大夫疑惑地问:“机械力?就像水车那样?”
楚骁目光深远:“比水车更强大的动力。一种能够驱动车辆自动前行的力量...”
他心中想着蒸汽机、内燃机、电动机...虽然这个时代无法实现,但他相信,只要播下科学的种子,总有一天会发芽生长。
“我们需要更基础的研究。”楚骁下定决心,“实学讲堂应该设立机械研究科,专门研究动力和机械。”
说干就干。楚骁立即着手组建研究团队,开始基础机械原理的研究和教学。
虽然短期内难有实用成果,但他相信这是未来的方向。
......
夕阳西下,楚骁站在轨道枢纽站,看着高效运转的运输系统,心中充满感慨。
交通革新让物资流通加速,经济发展有了新动力,百姓生活有了实实在在的改善。
但他知道,这只是开始。
交通网络的完善将会带来更深远的社会变革——地域联系加强,文化交流加速,市场范围扩大...前路必将更加艰难。
“少爷,如今各地都来学习交通技术,您可是开创了发展新天地啊!”忠伯兴奋地说。
楚骁却神色平静:“忠伯,技术只是手段,真正的变革在于社会的进步。
我们的路还很长。”
他心中清楚,随着交通革新的深入,将会面临更多的区域协调和利益分配挑战。
旧有的地域隔阂和利益格局不会轻易改变,社会变革必将伴随着激烈的斗争。
但看着高效运转的运输系统,想象着无数人因此生活改善,楚骁心中充满坚定。
无论前路如何艰难,他都将沿着这条革新之路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因为这就是他穿越到这个时代的使命,也是他存在的意义。
夜幕降临,楚骁的目光越过永宁城,望向更远的远方。
在他的心中,一个更加宏大的革新蓝图正在缓缓展开,将给这个世界带来更深远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