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的风波暂歇,神舟载着孙浩天、敖烈与善财龙女朝着磴山驶去。越靠近磴山,眼前的景象愈发雄奇 ——90 多座山峰如利剑般刺破云霄,峰峦之间,峭涧纵横,深不见底;数十道瀑布从悬崖上倾泻而下,如银练垂空,撞击在岩石上,溅起漫天水雾,在阳光的照射下折射出七彩霓虹;山间的古木遮天蔽日,灵鸟在林间啼鸣,灵鹿在溪边饮水,一派与世隔绝的仙境景象。
“不愧是上古修士悟道之地,这灵气浓度比东海龙宫还要浓郁三分!” 敖烈赞叹道,指尖的龙气与山间的灵脉产生共鸣,泛起淡淡的蓝光。
善财龙女也点头附和:“听说磴山藏着不少上古秘闻,王羲之父子曾在此以字悟道,留下的墨宝能引动天地道韵,今日总算能亲眼一见了。”
孙浩天笑着回应:“我更好奇那副对联的下联,能让天齐道君都称赞的文字,定不简单。” 说话间,黑船已停靠在磴山脚下,三人换乘飞行神舟,朝着南侧的虎啸峰飞去 —— 据古籍记载,王羲之的题字就在虎啸峰的峭壁上。
虎啸峰因峰顶常有虎啸声而得名,峰南侧的峭壁如刀削般平整,壁上布满了苍劲的题字,其中最醒目的是一行丈许见方的大字:“登磴山石登,步步登高”。字体行云流水,笔锋中蕴含着磅礴的道韵,每一个字都仿佛有生命般,在阳光下微微颤动 —— 正是王羲之的手迹。而在题字下方,留白的石壁上隐约可见两道虚影,正是王羲之与王献之父子的残魂印记。
“这就是王羲之的题字?果然名不虚传!” 孙浩天纵身跃下神舟,落在峭壁前的平台上,凝视着上联,心中暗赞。这上联巧用叠字与谐音,“登” 与 “磴” 相互呼应,既描绘了攀登磴山的场景,又蕴含着 “步步高升” 的道意,想要对出工整的下联,绝非易事。
就在他沉思时,石壁上的虚影突然凝聚成型 —— 左侧的王羲之身着青色长衫,面容儒雅,手中握着一支羊毫笔,周身环绕着淡淡的墨香;右侧的王献之身着白色儒衫,年轻俊朗,手中捧着一卷宣纸,眼神中满是恭敬。两人虽为残魂,却依旧散发着文人特有的书卷气。
“终于等到有缘人了。” 王羲之的声音温和而富有磁性,目光落在孙浩天身上,带着审视与期待,“此联留于此处千年,能看懂其中道意者寥寥无几,小友若能对出下联,老夫愿以‘书法诀’相赠。”
王献之也上前一步,笑着补充:“父亲的书法诀以字为刃,能将道韵融入武技,小友若能习得,定能受益匪浅。”
孙浩天心中一喜,对着父子二人拱手行礼:“晚辈孙浩天,愿一试。” 他再次凝视上联,结合攀登磴山的所见所感,以及近期对时间与因果的领悟,脑海中渐渐有了思路 —— 上联以 “登” 为核心,讲的是向上攀登的过程;下联若以 “望” 为呼应,既符合观景的场景,又能与 “旺” 谐音,蕴含 “兴旺” 的寓意,与上联的道意相得益彰。
“有了!” 孙浩天眼中闪过灵光,运转混沌之力,指尖凝聚出金色的灵力,在留白的石壁上挥毫而就:“望旺山火旺,时时望旺”。
字体刚一成型,整个峭壁突然剧烈震动,上联与下联的道韵相互呼应,形成一道金色的光带,环绕着虎啸峰盘旋。山间的灵脉受到触动,瀑布的水流变得更加湍急,林间的灵鸟纷纷朝着光带飞去,发出欢快的啼鸣。
王羲之眼中满是惊叹,上前一步仔细端详下联,连连称赞:“妙!太妙了!‘望’与‘旺’谐音,‘火’与‘登’呼应,既工整又蕴含道意,小友果然是奇才,这字意已通天道!”
王献之也由衷地佩服:“晚辈自愧不如,这下联比父亲预想的还要精妙。”
孙浩天笑着摆手:“前辈过奖了,晚辈只是结合登山所见,略作发挥而已。” 他虽语气谦虚,心中却满是喜悦 —— 能得到王羲之的认可,证明他对道意的领悟又上了一个台阶。
王羲之收起赞叹,神色变得严肃起来:“小友既对出下联,老夫便兑现承诺,传你书法诀。此诀的核心在于‘以字为骨,以意为魂,以道为韵’,将文字的结构融入武技,让每一招每一式都蕴含道韵,达到‘入微’之境。” 说完,他挥动羊毫笔,在虚空中写下一个 “剑” 字 —— 字刚成型,就化作一道金色的剑气,对着远处的岩石射去,剑气击中岩石,瞬间将其劈成两半,切口光滑如镜。
“这就是书法诀的威力?” 孙浩天眼中满是震惊,他能清晰感觉到,剑气中蕴含着 “剑” 字的结构道韵,比普通的剑气更锋利、更精准。
王羲之点点头,继续讲解:“比如你惯用的棍法,可将‘力’字的厚重、‘扫’字的开阔融入其中,让棍法既有力量又有章法;若结合时间法则,还能写出‘瞬’字,让速度达到极致。你且看好,这是‘书法诀?千字诀’的基础手法。” 他在虚空中快速书写,“一、二、三…… 千” 等字不断浮现,每个字都化作不同的武技形态,拳、掌、剑、棍应有尽有,看得孙浩天目不暇接。
孙浩天聚精会神地观察,将每个字的结构与武技的对应关系牢记在心。待王羲之演示完毕,他运转混沌之力,在虚空中写下一个 “棍” 字 —— 字刚成型,就化作一道金色的棍影,对着远处的瀑布挥去。棍影击中瀑布,水流瞬间被分成两半,形成一道整齐的水幕。
“成功了!” 孙浩天心中狂喜,他能清晰感觉到,棍法中融入 “棍” 字的道韵后,控制力变得更加精准,甚至能控制棍影的轨迹与力量大小,这正是 “入微” 之境的体现!
王羲之满意地点点头:“小友悟性极高,已掌握书法诀的精髓。剩下的就要靠你自己摸索,将更多文字与武技结合,最终达到‘一字一世界,一招一乾坤’的境界。”
就在这时,远处的山林中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伴随着兵器碰撞的声响。孙浩天运转 “穿梭(感知)”,发现是一群阴界残兵正在追杀磴山的山民 —— 这些残兵是邹昊的余党,在东海战败后逃到磴山,想要掠夺山民的粮食与灵脉。
“不好!山民有危险!” 孙浩天脸色一变,对着王羲之父子拱手道,“前辈,晚辈还有要事在身,先行告辞!”
王羲之点点头,眼中满是赞许:“小友心怀苍生,正是道之根本。去吧,老夫与献之会在此守护磴山,助你一臂之力。” 说完,他与王献之的身影渐渐虚化,重新融入石壁,上联与下联的道韵变得更加浓郁,形成一道金色的护罩,笼罩着虎啸峰。
孙浩天不再耽搁,纵身跃上神舟,对着敖烈与善财龙女下令:“快!去支援山民!” 神舟的速度瞬间提升,朝着脚步声传来的方向飞去。
行至一处山谷时,孙浩天终于看到了景象 —— 数十名阴界残兵手持骨刀,正在围攻一群山民,山民们手持锄头、镰刀,顽强抵抗,却因实力悬殊,渐渐落入下风。为首的残兵统领身着黑色铠甲,手持一把血红色的长剑,正是邹昊的亲信,修为达到化神期巅峰。
“放下武器投降,饶你们不死!否则,就别怪我们不客气!” 残兵统领嚣张地喊道,手中的长剑对着一名老山民刺去。
“住手!” 孙浩天怒吼一声,运转 “书法诀”,在虚空中写下一个 “扫” 字 —— 金色的棍影瞬间形成,对着残兵们横扫而去,“混沌?书法诀?扫千军!” 棍影带着 “扫” 字的道韵,威力比之前强了数倍,数十名残兵瞬间被击飞,口吐鲜血,倒在地上。
残兵统领大惊失色,看着孙浩天,眼中满是恐惧:“是你!孙浩天!邹昊大人都被你打败了,我们投降!” 他扔下长剑,对着孙浩天跪地求饶。
孙浩天冷声道:“饶你们可以,但必须放下武器,随山民去开垦荒地,弥补你们的过错。若是再敢为非作歹,定不饶你们!”
残兵们如蒙大赦,纷纷扔下武器,对着孙浩天磕头谢恩。山民们围拢过来,对着孙浩天深深鞠躬,为首的老山民感激地说道:“多谢壮士相救!我们磴山百姓定不会忘记你的恩情!”
孙浩天笑着摇头:“举手之劳而已。不过这些残兵只是小麻烦,邹昊的余党可能还有很多,你们要尽快加固防御,以防不测。”
老山民点点头:“壮士放心,我们磴山有座千年寨墙,只要加固一下,就能抵御外敌。只是寨墙年久失修,需要大量人力物力。”
孙浩天心中一动,对着敖烈与善财龙女说道:“不如我们帮山民加固寨墙,也好为接下来的战斗做准备。归墟之主的威胁仍在,磴山若是失守,后果不堪设想。”
敖烈与善财龙女齐声应和:“好!我们听你的!”
山民们听到这话,纷纷欢呼起来,眼中满是感激。孙浩天看着欢呼的山民,心中满是坚定 —— 守护苍生不仅是责任,更是道心的体现。他转头望向虎啸峰的方向,对着石壁上的王羲之父子默默道谢:“多谢前辈传艺,晚辈定不负所望,守护好这片土地。”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磴山的山峰上,将一切都染成了金色。孙浩天、敖烈与善财龙女带领山民,朝着千年寨墙的方向走去。一场新的守护之战,即将在磴山的寨墙上拉开帷幕,而孙浩天知道,有了书法诀与伙伴的支持,他定能抵御一切来犯之敌。
而在虎啸峰的峭壁上,王羲之与王献之的虚影再次浮现,凝视着孙浩天远去的背影,眼中满是欣慰。王羲之轻声说道:“此子道心坚定,又有奇遇,将来定能成为守护炎黄界的栋梁。”
王献之点点头:“父亲说得对,我们且在此守护磴山,助他一臂之力。相信用不了多久,他就能突破化神期,真正成为对抗归墟之主的关键。”
父子二人相视一笑,身影渐渐融入石壁,只留下上下两联的道韵,在虎啸峰上久久回荡,守护着这座千年悟道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