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大爷的急性心梗,如同一块投入平静水面的巨石,在联合试点项目组内部激起了巨大的波澜。庆幸抢救成功之余,一种无形的压力也随之而来——他们努力推动的慢病管理,似乎并未能阻止最坏情况的发生。一些原本就对项目持观望态度的声音,开始若有若无地浮现。
“看吧,说得再好听,该心梗还不是照样心梗?”
“花那么多精力搞筛查搞教育,不如多放几个支架实在。”
这些议论,陆宇和苏媛或多或少都听到了。两人心情都有些沉重,但更多的是不甘和反思。他们知道,慢病管理不是万能灵药,无法根除所有风险,尤其是对于陈大爷这样基础疾病重、发现晚、依从性建立时间尚短的患者。
“我们不能因为一个病例就否定全部。”在一次项目组的内部复盘会上,陆宇率先开口,语气坚定,“恰恰相反,陈大爷的案例更应该让我们思考,如何优化我们的管理策略,尤其是对极高危患者的预警和干预强度。”
苏媛立刻接话:“是的。陈大爷这次能抢救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前期在我们的干预下,开始服药并定期监测,家属也有了基本常识,才能在第一时间做出正确反应并信任医生。这说明我们的工作,至少为他争取到了抢救的时间窗和机会!”
她的话有理有据,让在场一些低落的成员重新抬起了头。
两人默契地没有停留在情绪内耗中,而是迅速将这次事件转化为推动项目深入的契机。他们重新梳理了高危患者清单,制定了更严格、更频繁的随访计划(包括增加电话随访密度和必要时上门访视),并与急诊科、心内科建立了更快捷的“极高危患者预警-转诊”联动机制。
同时,他们也决定,将陈大爷的案例进行脱敏处理后,作为观摩会上一个重要的、真实的、充满警示与启示意义的分享内容。他们要坦诚地展示基层慢病管理的复杂性、长期性,以及其在“防大病、管慢病”中不可替代的、有时甚至是“隐性”的价值。
筹备观摩会的日子更加忙碌。陆宇和苏媛常常需要利用下班后的时间一起加班。有时是在医院办公室核对数据,有时是在社区中心调试设备、演练流程。
这天晚上,两人在社区中心整理案例资料,窗外月色皎洁。
“你看这里,”苏媛指着电脑屏幕上陈大爷历次的血压记录曲线,“虽然整体趋势在向好,但波动依然很大,尤其是在他自觉‘良好’的那几天,反而会偷偷减药或忘记测量。这是我们后续需要重点干预的环节。”
陆宇凑近了些,看着屏幕上的数据,鼻尖隐约萦绕着苏媛发间淡淡的清香。他点点头:“嗯,需要更智能的提醒方式,或者调动家庭监督力量。光靠我们和患者本人,力度可能不够。”
他转过头,想继续讨论,却发现苏媛正微微侧头看着他,距离很近,那双沉静的眼睛在台灯下显得格外明亮。两人目光相接,都愣了一下,随即有些不自然地各自移开视线,空气中弥漫着一丝微妙的尴尬,以及一丝若有若无的悸动。
“咳,”陆宇轻咳一声,试图打破这暧昧的沉默,“那个……时间不早了,剩下的明天再弄吧,我送你回去。”
“好。”苏媛低声应道,手下保存文件的速度快了几分。
回去的路上,两人都比平时沉默。晚风带着初夏夜晚的温热,吹拂在脸上,却似乎吹不散那点莫名的燥热。
快到苏媛家时,她忽然开口:“陆宇,你觉得我们做这些,真的能改变什么吗?像陈大爷这样的事,以后可能还会发生。”
她的声音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迷茫和疲惫。
陆宇认真思考了一下,才回答道:“我不敢保证能改变所有事。但我知道,如果我们什么都不做,情况只会更糟。就像种树,我们不能指望每一颗种子都长成参天大树,但只要坚持播种,这片土地总会比荒芜时更有生机。陈大爷身上的‘伤痕’,提醒我们前路艰难;但他能被成功抢救,以及他和他家人现在对我们工作的理解和感激,就是属于我们,也属于这套模式的‘勋章’。”
苏媛静静地听着,没有反驳。
“谢谢你,陆宇。”她转过头,看着他,眼神恢复了平日的沉静与坚定,“和你一起工作,我很踏实。”
说完,她快步走进了楼道。
陆宇看着她的背影消失在门后,在原地停留了片刻。苏媛最后那句话,像一颗投入心湖的小石子,漾开圈圈涟漪。他回味着“踏实”这个词,一种被信任、被认可的满足感,混合着一种难以言喻的温暖情愫,慢慢充盈在心间。
他慢慢走向回家的路。前路依然充满挑战,陈大爷的案例像一道深刻的伤痕,警示着医学的局限和现实的复杂。但这道伤痕,也如同一枚特殊的勋章,见证着他们的努力如何在关键时刻发挥作用,更坚定了他们继续深耕的决心。
而在这条并不轻松的道路上,他似乎不再是一个人孤独前行。苏媛的存在,像一盏温暖而稳定的灯,照亮了他职业的迷思,也似乎开始悄然点亮他情感世界里新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