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明故宫遗址的香具埋藏坑发掘工作落幕已逾半月,苏合香团队带着满箱的考古资料与文物照片,返回了盛唐香文化博物馆的研究室。研究室的长桌上,整齐陈列着明故宫出土香具的高清影像、香灰成分检测报告,以及唐代“长安十二香”相关的文献史料与实物照片,唐、明两代的香文化痕迹在此交汇,等待着被梳理、被解读、被落笔成篇。
苏合香坐在桌案正中,指尖轻抚过那份刚从南京博物院传来的香灰检测报告,报告上密密麻麻的数据,清晰标注着明代香品中沉香、乳香、藿香的含量比例,与她记忆中盛唐“长安十二香”之“沉香”的成分配比高度契合,仅多了一味明代特有的檀香辅料。“这些数据,就是最有力的证据。”她抬眼看向身旁的萧策与阿罗憾,语气中带着难掩的笃定,“明代宫廷用香,并非凭空创造,而是在唐代‘长安十二香’的基础上,结合时代审美进行了微调,这份传承脉络,清晰可见。”
萧策手中捧着一叠盛唐时期的宫廷用香档案——那是他当年在军中任职时,偶然留存的尚香局公文抄本,如今已成为研究唐代宫廷用香制度的第一手资料。“你看这份盛唐开元年间的尚香局记载,‘每月朔望,宫中陈设沉香、桂子、松风三香,供嫔妃簪戴、御书房熏焚’。”他将抄本摊开在苏合香面前,指尖点在一行字迹上,“而明故宫出土的那只玉质香簪,雕刻着桂子花纹,香盒中残留的香粉成分与唐代‘桂子香’吻合,这就印证了,明代宫廷不仅沿用了唐代的香品配方,连香具的用途与寓意,也一并传承了下来。”
阿罗憾则将自己整理的西域香料贸易资料铺展开来,泛黄的纸张上,用阿拉伯文与汉文标注着唐代西域香料的产地、运输路线,还有他先祖当年与中原香商交易的账目记录。“明代香具中用到的乳香、安息香,产地与唐代完全一致,均来自西域的波斯与安息国。”他指着资料上的贸易路线图,与桌上的“唐代香料贸易地图”对比,“而且,从贸易节点来看,明代的西域香料贸易,基本沿用了唐代的丝绸之路路线,只是增加了海上贸易的通道,这也解释了为何明代香品中会出现少量南洋香料,这是传承中的创新与拓展。”
三人你一言我一语,将考古发现、文献史料、香料研究逐一对应,原本零散的线索,渐渐编织成一张完整的传承网络。研究室的其他成员也各司其职,有人整理唐、明两代香具的工艺对比图,有人梳理宫廷用香制度的演变脉络,有人核对香品成分的检测数据,整个研究室弥漫着严谨而专注的氛围。
“现在,我们已有足够的证据,来撰写这篇关于唐、明两代香文化传承的论文。”苏合香站起身,目光扫过桌上的所有资料,语气坚定,“论文的核心,就是要通过香具工艺、香品配方、用香制度三个维度,论证明代宫廷用香与唐代‘长安十二香’的传承关系,同时阐述明代在传承基础上的创新,以此展现中华香文化的延续性与生命力。”
萧策点头附和:“我负责撰写用香制度与军事用香的传承部分。盛唐时期,‘行军香’用于振奋军心、防止疫病,而明故宫出土的香具中,有几件小型铜炉,造型与唐代的行军香炉相似,推测明代军队也沿用了唐代的用香传统,只是香方略有调整,我可以结合自己的盛唐军事经历,补充这部分的细节。”
“西域香料贸易的部分交给我。”阿罗憾主动请缨,“我可以对比唐、明两代西域香料的贸易模式、运输路线、交易规模,说明香料贸易的延续性对香文化传承的推动作用,同时结合那卷唐代西域香商贸易残卷的内容,让论文更具说服力。”
苏合香颔首:“好,那香具工艺与香品配方的核心部分,就由我来撰写。我会详细对比唐、明两代香具的造型、纹饰、材质,分析工艺的传承与演变;再结合香灰的检测数据,对比‘长安十二香’与明代宫廷香品的成分差异,阐述配方的继承与创新。我们三人分工协作,一周后汇总初稿,再共同修改完善。”
接下来的一周,研究室的灯光几乎夜夜长明。苏合香埋首于香具与香品的研究中,她将明故宫出土的铜香炉与自己捐赠给西安博物馆的盛唐青铜香炉对比,详细记录下炉耳造型、纹饰线条、炉身比例的异同,指出明代铜炉在继承唐代兽首炉耳、缠枝莲纹的基础上,增加了龙纹装饰与鎏金工艺,更显皇家威严;她还将明代香粉的成分与“长安十二香”的配方逐一比对,发现明代香品虽保留了核心原料,但在辅料搭配上更注重香气的柔和度与持久性,如在“桂子香”中添加珍珠粉与胭脂,更适合后宫嫔妃使用。
萧策则沉浸在军事用香的研究中,他结合自己在盛唐平定西域叛乱时的经历,回忆“行军香”的制作工艺与使用场景,再对比明故宫出土的小型铜炉与明代军事史料的记载,发现明代军队不仅沿用了唐代“行军香”的核心配方,还将其改良为便于携带的香丸,更适合长途行军。他在文稿中详细阐述了这种传承与改良,为论文增添了独特的个人视角与历史细节。
阿罗憾则翻阅了大量的西域史料与贸易文献,他将唐代西域香商贸易残卷中的记载,与明代《大明会典》中关于西域香料贸易的规定相对比,梳理出唐、明两代西域香料贸易的传承脉络。他在文稿中指出,明代虽然海禁时断时续,但陆上丝绸之路的香料贸易从未中断,唐代的香商家族后代,不少仍在从事西域香料贸易,这为明代宫廷香品提供了稳定的原料来源,也推动了香文化的传承。
一周后,三人将各自撰写的部分汇总,形成了论文的初稿。初稿长达三万余字,分为“香具工艺的传承与演变”“香品配方的继承与创新”“用香制度与香料贸易的延续性”三个章节,每一部分都有考古实物、文献史料、检测数据作为支撑,逻辑严谨,内容详实。
然而,在共同审阅初稿时,三人也发现了一些问题。萧策提出:“论文中关于民间用香的传承提及较少,目前的研究多集中在宫廷用香,不够全面。虽然我们的核心是宫廷用香,但民间用香是宫廷用香的基础,补充这部分内容,能让传承脉络更完整。”
阿罗憾也补充道:“还有,论文中对明代香文化创新的阐述不够深入,只提到了香品配方与香料来源的创新,没有涉及用香场景的拓展,比如明代文人雅士的书房用香、民间祭祀用香,这些都是传承中的创新,应该补充进去。”
苏合香仔细思索后,认可了两人的观点:“你们说得对,这篇论文不仅要论证传承,还要展现中华香文化的动态发展。接下来,我们补充民间用香与用香场景拓展的内容,我会查阅明代文人的笔记与民间方志,收集相关史料;萧策,你可以结合明代军事史料,补充民间军事用香的内容;阿罗憾,你可以研究明代民间香料贸易的情况,与宫廷贸易形成对比。”
又是数日的忙碌,三人补充了大量新的内容。苏合香从明代文人袁宏道的《瓶史》、屠隆的《考盘余事》中,找到了明代文人书房用香的记载,发现明代文人在继承唐代文人用香传统的基础上,更注重香品与书画、品茶的搭配,形成了独特的文人香道;萧策则从明代《练兵实纪》中,查到了明代军队在民间招募香匠制作行军香的记载,补充了民间用香与宫廷用香、军事用香的关联;阿罗憾则整理了明代民间西域香料贸易的史料,指出明代民间香商不仅经营宫廷所需的高档香料,还将普通香料推广到民间,让香文化深入寻常百姓家。
修改后的论文,内容更加全面、系统,既有宏观的传承脉络梳理,又有微观的实物与史料佐证,既展现了中华香文化的延续性,又凸显了其在不同时代的创新与发展。苏合香将论文命名为《明代宫廷用香与唐代“长安十二香”的传承关系》,随后,她联系了国际知名的文化研究期刊《全球文化遗产》——这本期刊向来注重文化传承类的研究,曾多次刊登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学术论文,极具国际影响力。
论文投稿后,编辑部很快给出了回复,称论文的研究视角独特、证据充分、内容详实,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决定予以发表,但需要根据审稿专家的意见,再做少量修改。审稿专家提出的意见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补充唐、明两代香文化传承的社会背景分析,二是增加香具工艺的具体技术参数对比。
苏合香团队立刻着手修改,他们查阅了唐、明两代的社会经济史资料,分析了唐代盛世与明代永乐、宣德年间的社会背景对香文化传承的影响——唐代的开放包容推动了西域香料的传入与香文化的繁荣,明代的国力强盛则促进了香文化的普及与创新;同时,他们联系南京博物院的考古专家,获取了唐、明两代香具的具体技术参数,如铜炉的壁厚、纹饰的雕刻深度、瓷香盒的釉色成分等,补充到论文中,让论证更加严谨。
经过最终的修改完善,《明代宫廷用香与唐代“长安十二香”的传承关系》一文,正式发表在《全球文化遗产》期刊上。论文一经发表,便在国际史学界与香文化研究界引发了广泛关注。
最先做出反响的是国际香道协会,协会主席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这篇论文填补了唐、明两代香文化传承研究的空白,以详实的考古证据与文献史料,论证了中华香文化的延续性与生命力,为全球香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范式。”
日本香道界的知名学者松本清和,特意给苏合香发来邮件,称:“论文中关于唐、明香具工艺的对比研究,让我们对日本香道的起源有了新的认识。日本香道源自盛唐,而明代香文化的创新,也间接影响了日本江户时代的香道发展,这篇论文为中日香文化交流史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线索。”
印度香料研究专家拉吉夫则在学术论坛上,引用论文中关于西域香料贸易的内容,指出:“唐、明两代西域香料贸易的延续性,不仅推动了中华香文化的传承,也促进了印度、波斯等国与中国的文化交流,这篇论文展现了丝绸之路香文化交流的广度与深度。”
国内学界更是反响热烈,故宫博物院的资深研究员评价道:“这篇论文将考古发现与文献研究完美结合,清晰梳理了明代宫廷用香与唐代‘长安十二香’的传承脉络,为‘中华历代宫廷用香’研究项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让我们对中华香文化的历史传承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南京博物院的周教授,更是将论文打印出来,分发给考古团队的每一位成员:“苏合香团队的这篇论文,不仅是对明故宫香具考古发现的深入解读,更是为我们的考古工作提供了新的视角——今后,我们在发掘明代文物时,会更加注重与唐代文化的关联研究,挖掘更多文化传承的线索。”
消息传到盛唐香文化博物馆,整个团队都为之振奋。苏念唐特意从国外赶回,拿着刊登论文的期刊,脸上满是自豪:“妈,萧叔叔,阿罗憾爷爷,你们太厉害了!这篇论文不仅在国际上获得了认可,还让更多人了解到‘长安十二香’的传承故事,为我们‘跨文化香品创作’项目也提供了新的灵感。”
苏合香接过期刊,指尖轻轻拂过论文的标题,眼中满是欣慰:“这篇论文的成功,不是我们三个人的功劳,而是整个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果,也是唐、明两代香文化传承的必然。它让我们看到,中华香文化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一脉相承、不断发展的,这正是我们研究的意义所在。”
萧策望着窗外,目光悠远:“从盛唐到明代,再到今天,中华香文化跨越千年,依旧焕发着生机。这篇论文,只是我们研究的一个起点,接下来,我们还要继续深入研究宋代、元代的宫廷用香,梳理出完整的中华宫廷用香传承脉络,让中华香文化的故事,被更多人知晓。”
阿罗憾点点头,语气中满是期许:“没错,我们还要结合丝绸之路的香料贸易,研究中华香文化与世界各国香文化的交流互鉴,让‘香文化无国界’的理念,通过更多的研究成果传播出去,推动全球香文化的共同发展。”
夕阳透过研究室的窗户,洒在桌上的期刊与资料上,金色的光芒与纸张的墨香交织,仿佛跨越千年的香韵在此汇聚。《明代宫廷用香与唐代“长安十二香”的传承关系》一文,不仅是一篇学术论文,更是中华香文化传承的见证,它以严谨的论证、详实的史料,向世界展现了中华香文化的悠久历史与强大生命力,也为中华香文化的研究与传承,开启了新的篇章。
苏合香团队没有停下脚步,他们将论文的研究成果整理成册,作为“长安十二香”传习基地的补充教材,同时开始筹备宋代宫廷用香的研究工作。他们知道,中华香文化的传承之路漫长而深远,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坚守与探索,而他们,正以笔为耕、以心为炉,续写着千年香韵的传承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