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仓匠歌
人物表
- 宫束班:男,45岁,工艺门掌事,性格直爽、略带粗粝,看似“憨直”却藏着匠人巧思,常被下属调侃“憨货掌事”
- 老木:男,60岁,资深木工匠人,宫束班的老搭档,心思细腻,擅长木料测算
- 铁蛋:男,22岁,年轻石匠,性子急躁但肯下苦功,总爱跟宫束班抬杠
- 春娘:女,38岁,民工队领头,丈夫早逝,带着二十多个乡亲来修仓,做事利落,心思缜密
- 王参军:男,35岁,朝廷派来的监工,起初轻视工匠,后来被众人的匠心打动
- 栓子:男,17岁,春娘的侄子,民工里最年轻的,负责给工匠递工具、传消息
- 众工匠、众民工:若干
第一幕:河畔受命
场景一:黎阳仓选址地(浚县大伾山北麓,黄河支流旁)
【暮春,晨光刚漫过山头,黄河水带着碎金般的波光流淌。空地中央插着几根木桩,地上用石灰画着仓城的大致轮廓。二十多个工匠围着一堆木料、石料,民工们扛着锄头、铁锹站在一旁,宫束班蹲在地上,用树枝在泥里画着什么,后脑勺的发髻歪歪斜斜,粗布短打沾着泥土】
铁蛋:(踹了踹脚边的石料,嗓门洪亮)宫掌事!您这画的啥?昨儿说要搭“防潮台”,今儿又在泥里画圈圈,咱到底啥时候开工啊?这朝廷催得紧,王参军再过三日就要来查勘了!
宫束班:(头也不抬,把树枝往地上一戳)急个屁!黎阳仓是啥?是漕运粮仓,要存百万石粮食的!这地基要是打不好,汛期一到,粮食全泡汤,你赔得起?
老木:(摸了摸花白的胡子,捡起一块石料仔细看)铁蛋,你掌事说得在理。这黄河边的土是“沙质土”,一泡水就软,得先夯三层“三合土”,再铺青石板,不然仓窖往下沉,粮食能霉一半。
春娘:(走过来,把肩上的水壶递给宫束班,声音清亮)宫掌事,俺们民工队二十人,昨儿已经把周边的碎石子捡干净了。您说的“三合土”,是黄土、石灰、河沙按三成、两成、五成拌吧?俺们今儿一早就能去河边运沙。
宫束班:(接过水壶猛灌一口,水顺着下巴流到衣襟上,咧嘴一笑)春娘就是利索!没错,就这比例,拌的时候得用脚踩实,不能有半点虚土。栓子!
栓子:(从人群后跑出来,手里还攥着半块麦饼)哎!宫掌事!
宫束班:你去附近村里借五头驴,再找些竹筐,运沙的时候用驴拉,省些力气。记住,别跟村民抢路,要是村民要帮忙,给人算半个工分。
栓子:知道啦!俺这就去!(揣起麦饼,撒腿就跑)
【远处传来马蹄声,王参军穿着青色官服,带着两个随从骑马过来。工匠和民工都停下手里的活,看向来人】
王参军:(翻身下马,掸了掸官服上的灰尘,目光扫过众人,最后落在宫束班身上)你就是工艺门的宫束班?
宫束班:(站直身子,双手抱拳,动作略显笨拙)正是在下。王参军今日来,是要查勘选址?
王参军:(哼了一声,走到石灰画的轮廓旁,用脚踢了踢地上的土)陛下命黎阳仓“转漕山东之粮,以实关中”,限你们半年内完工。我看你们这连地基都没动,倒像是来河边晒太阳的。听说你工艺门的人,个个都有点“憨劲”,今日一看,果然名不虚传。
铁蛋:(往前一步,瞪着王参军)你这话啥意思?俺们掌事是在测算地基,不是晒太阳!
宫束班:(拉住铁蛋,对王参军拱了拱手)王参军,匠人做事,讲究“慢工出细活”。这仓城周长三里,要建三十个仓窖,每个窖深三丈、宽两丈,得先测地势、算土性,不然建起来也是废仓。您要是不信,三日后再来,俺们定让您看到夯实的地基。
王参军:(挑眉,打量了宫束班一会儿)好,我就等你三日。若是三日之内地基没个样子,休怪我参你们工艺门一本!(说完,翻身上马,带着随从离开)
铁蛋:(看着王参军的背影,啐了一口)什么玩意儿!就知道摆官架子,他懂个屁的建仓!
宫束班:(拍了拍铁蛋的肩膀,咧嘴一笑)懂不懂不重要,咱把活干好,比啥都强。老木,你带三个工匠算仓窖的间距;春娘,你领民工运三合土的料;铁蛋,你跟我去河边看水位,得确定仓窖的高度,别被汛期的水淹了。干活!
【众人齐声应和,各自散开忙碌。晨光里,工匠的凿子声、民工的号子声渐渐响起】
第二幕:地基风波
场景二:黎阳仓工地(三日后,地基已夯了两层三合土,十几名民工正用石碾子压实土层)
【日头升到半空,天气渐热。老木蹲在地基旁,用一根木尺测量土层的厚度,时不时用手指戳一戳土面。宫束班光着膀子,黝黑的皮肤上满是汗水,正帮着民工推石碾子,腰间的布带松了半截】
栓子:(跑过来,手里拿着一块湿布)掌事!快擦擦汗!王参军来了,就在那边!
【宫束班接过湿布,胡乱擦了擦脸,穿上粗布短褂。王参军带着随从走来,身后还跟着两个拿着笔墨的小吏】
王参军:(走到地基旁,蹲下身,用手指按了按三合土,又看了看老木手里的木尺)这土层厚度,倒是够了。但这土够不够硬?
宫束班:(弯腰拿起一块石头,往地基上一砸,石头弹了起来,地基上只留下一个浅印)王参军您看,这三合土夯了三遍,用脚踩上去都没坑,硬得很。
王参军:(点点头,又走到一旁堆放的青石板前,拿起一块石板看了看)这石板是从哪里采的?厚度够不够?
老木:(上前一步,拱手道)回参军,这石板是从大伾山北坡采的,那里的石头是“青石”,坚硬耐用。每块石板厚五寸,宽一尺,长两尺,铺在三合土上,能挡住潮气。
【正在这时,铁蛋带着两个石匠抬着一块石板过来,石板边缘有些破损】
铁蛋:掌事!这块石板在搬运的时候磕破了边,要不要换一块?
王参军:(看到破损的石板,脸色一沉)宫束班!你就是这么管质量的?破损的石板铺在地基上,潮气不还是能渗进去?
宫束班:(走过去,拿起破损的石板看了看,又摸了摸破损处)这破损的地方在边缘,不影响厚度。俺们可以把破损的边朝下铺,再用石灰把缝隙填实,保证潮气渗不进来。要是扔了,又得去山里采,耽误工期。
王参军:(皱眉)你倒会算计。可要是出了问题,你担得起吗?
春娘:(走过来,手里拿着一块填了石灰的石板样品)王参军,俺们昨儿试了,把破损的石板朝下铺,缝隙用石灰和糯米浆混合的泥填上,泡在水里一天,里面都没湿。您要是不信,俺们再试一次。
【王参军看着春娘手里的样品,又看了看周围忙碌的工匠和民工,神色缓和了些】
王参军:罢了,就按你们说的办。但记住,若是粮食出了问题,你们一个都跑不了。(对身后的小吏说)把地基的情况记下来,回去禀报陛下。
【王参军离开后,铁蛋凑到宫束班身边】
铁蛋:掌事,你刚才那股子“憨劲”,倒把王参军唬住了。
宫束班:(笑了笑,拍了拍铁蛋的头)啥憨劲?这叫“省料不省工”。工匠做事,不能只看表面,得会变通。快去把那破损的石板处理了,别耽误铺地基。
【铁蛋应了一声,扛着石板离开。老木走到宫束班身边,递给他一个水囊】
老木:束班,你刚才说的“石灰糯米浆”,是你昨儿晚上琢磨出来的吧?我看你半夜还在帐篷里捣鼓石灰。
宫束班:(喝了口水,挠了挠头)可不是嘛。春娘说她在家做年糕的时候,糯米浆粘得很,我就想,用糯米浆混石灰,填缝隙肯定结实。没想到还真管用。
【远处,春娘正领着民工铺青石板,民工们一边铺一边唱着号子,声音在河畔回荡】
第三幕:仓窖巧思
场景三:仓窖建造现场(一个月后,地基已铺好青石板,三十个仓窖的雏形已显现,工匠们正在给仓窖内壁抹泥)
【午后,阳光有些刺眼。宫束班站在一个刚挖好的仓窖旁,手里拿着一根长竹竿,往窖壁上戳了戳。老木蹲在窖口,用墨斗在窖壁上弹线。铁蛋带着几个石匠,正在给窖底铺细沙】
春娘:(提着一个篮子走过来,里面装着馒头和咸菜)掌事,老木师傅,该歇晌了,吃点东西吧。
宫束班:(从窖里爬出来,拍了拍身上的土)正好,俺也饿了。春娘,你看这窖壁,俺们抹了一层“草泥”,里面混了麦秆,能防止窖壁开裂。
春娘:(拿起一块抹在窖壁上的草泥,摸了摸)这草泥倒挺结实。不过,这仓窖深三丈,粮食放进去,怎么通风啊?要是闷着,粮食容易发芽。
宫束班:(咬了一口馒头,眼睛一亮)春娘,你这话问到点子上了!俺们正琢磨这事呢。老木,你跟春娘说说。
老木:(喝了口粥,慢悠悠地说)俺们打算在每个仓窖的顶部,留一个“通风孔”,孔里插一根中空的竹筒,竹筒外面裹上麻布,既能通风,又能挡雨。另外,窖底铺三层细沙,每层沙之间铺一层油纸,能防潮。
铁蛋:(嘴里塞满馒头,含糊地说)俺还建议,在仓窖旁边挖一条“排水沟”,要是下雨,水就能顺着沟流到黄河里,不会淹到窖底。
宫束班:(点点头,拍了拍铁蛋的肩膀)铁蛋这主意不错。不过,排水沟得挖得比窖底低,不然水还是会渗进去。栓子,你下午去测测窖底的高度,再定排水沟的深度。
栓子:(嘴里叼着半个馒头,用力点头)好嘞!
【这时,一个民工慌慌张张地跑过来,手里拿着一块发霉的麦饼】
民工甲:(声音发颤)宫掌事!春娘!俺们带来的干粮,有几块发霉了!这才放了半个月,就霉了,要是粮食放进仓窖,会不会也这样?
【众人脸色都沉了下来。春娘接过发霉的麦饼,看了看,又闻了闻】
春娘:这麦饼是在潮湿的地方放久了,才发的霉。仓窖要是不做好防潮通风,粮食肯定也会霉。
宫束班:(皱着眉,站起身,走到仓窖旁,又仔细看了看窖壁和窖底)俺们得再加点“料”。老木,你去山里找些“木炭”,碾碎了,混在草泥里,木炭能吸潮气。铁蛋,你在窖底的细沙下面,再铺一层“生石灰”,生石灰也能吸潮气。
老木:(点点头)这个法子好。木炭和生石灰都是吸潮的好东西,混在里面,能让仓窖更干燥。
王参军:(不知何时走了过来,手里拿着一块混了木炭的草泥,看了看)宫束班,你这主意倒是新颖。不过,生石灰遇水会发热,会不会把粮食烧坏?
宫束班:(挠了挠头,笑着说)王参军,您放心。俺们会在生石灰上面铺一层油纸,再铺细沙,生石灰碰不到粮食,只会吸窖底的潮气。而且,俺们会控制生石灰的量,不会太多,发热也不会太厉害。
王参军:(沉默了一会儿,点了点头)你考虑得倒周全。看来,你们工艺门的“憨劲”,不是真憨,是把心思都用在了干活上。
宫束班:(咧嘴一笑)俺们就是一群匠人,别的不会,就会把活干好。只要粮食能安全存住,俺们再累也值。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工地上。工匠们继续给仓窖抹草泥,民工们则在挖排水沟。远处的黄河水静静流淌,仿佛在倾听着工地上的忙碌声】
第四幕:仓成验粮
场景四:黎阳仓(半年后,仓城已完工,三十个仓窖整齐排列,仓城门口挂着“黎阳仓”的木牌。朝廷派来的运粮队正在将粮食运进仓窖)
【深秋,天高气爽。仓城内,工匠和民工们站在一旁,看着运粮的士兵将一袋袋粮食扛进仓窖。王参军站在仓窖口,手里拿着一本账簿,正在清点粮食的数量】
王参军:(对身边的小吏说)第一窖,粮食一千石,数量无误。宫束班,你打开通风孔,让我看看里面的情况。
宫束班:(走到仓窖顶部,打开通风孔上的麻布,拿起一根长竹竿,伸进窖里,搅动了几下,然后把竹竿拿出来,闻了闻)王参军,您看,竹竿上没有潮气,窖里很干燥。
王参军:(点了点头,走进仓窖,用手摸了摸窖壁和粮食袋子)果然干燥。你们这仓窖,比我想象的还好。
老木:(笑着说)王参军,这半年来,俺们每天都来检查仓窖,通风孔、排水沟、防潮层,都没问题。就算到了汛期,也不用担心粮食受潮。
春娘:(看着运进仓窖的粮食,眼里满是欣慰)俺们民工队,每天都把仓城周围的排水沟清理干净,保证水流通畅。现在看到粮食能安全存住,俺们这半年的苦没白吃。
铁蛋:(挠了挠头,对王参军说)参军,之前俺对您态度不好,您别往心里去。俺就是觉得,干活得靠真本事,不是靠摆架子。
王参军:(笑了笑,拍了拍铁蛋的肩膀)过去的事就别提了。你们用半年时间,建成了这座黎阳仓,比朝廷要求的还早了十天,这就是真本事。陛下要是知道了,肯定会嘉奖你们。
【这时,栓子跑过来,手里拿着一个信封】
栓子:掌事!朝廷派人送来的信,说要召您去洛阳,陛下要亲自召见您!
宫束班:(接过信封,愣了一下,然后挠了挠头,咧嘴一笑)陛下召见俺?俺就是个干活的匠人,没啥好说的。要是陛下问起黎阳仓,俺就说,这是俺们工艺门的工匠、春娘的民工队,一起干出来的活,都是大家的功劳。
老木:(点点头)说得对。这黎阳仓,不是哪一个人的功劳,是咱们所有人的心血。
王参军:(看着眼前的众人,神色郑重)你们这群“憨货”,看似憨直,却有着最纯粹的匠心。黎阳仓会记住你们,朝廷也会记住你们。
【夕阳下,黎阳仓的轮廓格外宏伟。工匠们和民工们站在一起,脸上带着满足的笑容。黄河水依旧流淌,仿佛在吟唱着一首关于匠人、关于坚守的歌】
尾声
场景五:黎阳仓(一年后,汛期)
【大雨滂沱,豆大的雨珠砸在仓城的青石板上,溅起半寸高的水花。黄河水位暴涨,浑浊的河水裹挟着泥沙,在仓城东侧的河道里翻涌。宫束班披着蓑衣,斗笠的边缘往下滴水,手里拿着一根木杆,正弯腰检查排水沟。老木、铁蛋、春娘和栓子也都穿着雨具,分散在仓城四周,脚步声混着雨声,在空旷的仓院里格外清晰】
宫束班:(用木杆捅了捅排水沟里的淤泥,高声喊)铁蛋!这边沟里有点堵,把铁耙拿来!
铁蛋:(应了一声,扛着铁耙从另一侧跑过来,裤脚全湿透了,黏在腿上)来了!掌事你往后退,这淤泥俺来清!(说着就弯腰用铁耙扒拉沟里的杂草和淤泥,泥水溅了一裤腿也不在意)
春娘:(手里拿着一块油布,快步走到一个仓窖的通风孔旁,把油布搭在通风孔上方的木架上)栓子!把绳子递过来,把油布绑紧点,别让雨水渗进通风孔里!
栓子:(抱着一捆麻绳跑过来,手指冻得发红)娘,您小心点,这梯子滑!(说着就扶着梯子,看着春娘把油布绑牢)
老木:(走到宫束班身边,手里拿着一块从窖壁上刮下的干泥,递给他)束班,你看,窖壁还是干的。这木炭和生石灰果然管用,就算下这么大的雨,潮气也渗不进来。
宫束班:(接过干泥,放在鼻尖闻了闻,咧嘴一笑)还是老木你有经验。当初要是没听你的,少混了木炭,现在指不定窖里都潮了。(话音刚落,远处传来一阵马蹄声,两人抬头一看,只见王参军带着几个随从,冒着雨骑马赶来)
王参军:(翻身下马,一把扯掉斗笠,头发全湿了,贴在额头上)宫束班!老木师傅!这雨下了三天,仓窖没事吧?关中那边等着调粮,要是仓里的粮食出了问题,可就麻烦了!
宫束班:(领着王参军走到一个仓窖前,打开窖门。一股干燥的气息从窖里飘出来,与外面的潮湿形成鲜明对比)王参军您自己看,窖里的粮食好好的,一点潮气都没有。俺们每天都检查通风孔和排水沟,保证万无一失。
王参军:(走进窖里,弯腰摸了摸粮袋,又用手指捻了捻粮食,脸上露出笑容)好!好!果然没问题!你们这群“憨货”,真是把这黎阳仓当成自家的东西在护着。陛下前几日还问起黎阳仓的情况,我说你们建的仓,比宫里的粮仓还结实,陛下还不信,现在看来,我说的一点都不假!
铁蛋:(凑过来说)参军,那陛下会不会再召掌事去洛阳啊?上次掌事没去,这次要是去了,说不定还能得个赏呢!
宫束班:(瞪了铁蛋一眼,又对王参军笑道)俺可不去那热闹地方。俺就是个匠人,待在黎阳仓,看着这些粮食安安全全的,比啥赏都强。再说,这仓不是俺一个人建的,是老木、铁蛋、春娘,还有所有工匠民工一起干出来的,要赏也得赏大家。
春娘:(笑着说)掌事说得对。俺们当初来建仓,就是想让天下的百姓都有粮吃。现在看到这些粮食能运去关中,救急济困,俺们心里比啥都踏实。
【雨渐渐小了,天边透出一丝微光。众人站在仓窖前,看着远处渐渐退去的黄河水,脸上都带着欣慰的笑容。栓子从怀里掏出一个烤得热乎乎的麦饼,递给宫束班】
栓子:掌事,您吃点东西吧。这是俺娘早上烤的,还热着呢。
宫束班:(接过麦饼,掰成几块,分给众人)来,大家都尝尝。这麦饼啊,就像咱这黎阳仓,看着普通,却能顶事儿。以后啊,咱还得好好守着这仓,让它多存粮,多救人。
【众人接过麦饼,一边吃一边笑着,话语声、笑声在仓院里回荡,与远处黄河的流水声交织在一起,汇成一首属于匠人与民工的歌。阳光渐渐穿透云层,洒在黎阳仓的木牌上,“黎阳仓”三个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仿佛在诉说着这群“憨货”的坚守与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