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奇点科技”在“荒野”中艰难求生,林小一在校园里化解信任危机的同时,遥远的“环宇科技”总部,那看似铁板一块的堡垒内部,也因为“神谕”项目的激进推进,开始出现了一丝微不可查的裂隙。
“神谕”平台的全球发布,虽然赢得了铺天盖地的赞誉和资本市场的热捧,但其光鲜外表下隐藏的技术风险和运营压力,只有项目核心团队才深知其中滋味。
项目负责人艾伦·韦斯的办公室内,气氛凝重。几位负责核心模块的技术总监正向他汇报着令人头疼的问题。
“韦斯先生,‘神谕’网络对数据中心算力的需求呈指数级增长,远超我们最初的模型预测。仅仅是维持现有演示节点的运行,就已经动用了我们接近百分之三十的冗余算力资源。如果按照计划大规模开放ApI,迎接海量开发者,我们的基础设施成本将会失控!”负责基础设施的总监忧心忡忡地说道。
“还有能耗问题,”另一位总监补充,“神经拟态芯片在特定任务上能效很高,但维持整个‘神谕’网络的全局同步和实时学习,其总功耗是一个天文数字。已经有环保组织开始关注我们的数据中心碳排放了。”
“最棘手的是系统稳定性。”负责系统架构的女总监语气最为严肃,“我们为了追求极致的性能和‘智能’表现,系统复杂度过高。最近一次内部压力测试中,一个边缘节点的微小数据异常,通过‘群体智能’网络被迅速放大,差点导致整个演示系统的逻辑链崩溃。我们至今没有完全弄清楚根本原因。‘神谕’就像一个……过于精密的黑箱,我们能启动它,但未必能完全控制它。”
艾伦·韦斯听着汇报,金丝眼镜后的眼神冰冷。他何尝不知道这些问题?但卡尔·温斯顿要的是速度,是碾压性的声势,是尽快将“奇点”这样的挑战者拍死在沙滩上。所有技术上的风险和代价,都必须为这个战略目标让路。
“成本、能耗、稳定性……这些都是技术问题,而技术问题,就必须用技术手段解决!”韦斯的语气不容置疑,“算力不够,就去谈更便宜的电力,去优化算法!稳定性有问题,就增加冗余,加强测试!我要的是结果,不是听你们在这里罗列困难!”
他顿了顿,声音压低,却带着更强的压迫感:“别忘了,温斯顿先生对‘神谕’的期望。也别忘了,如果我们失败了,会有什么后果。”
几位总监面面相觑,不敢再多言,只能硬着头皮应承下来,默默退出办公室。
然而,疑虑的种子已经种下。他们都是顶尖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深知违背技术规律强行推进可能带来的灾难性后果。那种对未知失控的恐惧,以及对公司纯粹商业导向、罔顾技术风险的不满情绪,在核心团队中悄然蔓延。
与此同时,在“环宇”内部另一个不那么起眼的部门——企业社会责任与科技伦理评估办公室,一份关于“神谕”平台潜在伦理风险与社会影响的内部评估报告,被部门主管小心翼翼地递交给了更高层。报告中详细列举了“神谕”可能带来的数据垄断、算法歧视、就业冲击以及对人类决策权侵蚀等一系列问题,建议公司在推广过程中更加审慎,并建立更完善的监管和评估机制。
这份报告如同石沉大海,没有激起任何涟漪。在“神谕”这辆狂奔的战车面前,任何试图踩下刹车的微弱力量,都显得如此微不足道。
但这些细微的裂隙和不同声音的存在,本身就意味着“环宇”这头巨兽并非无懈可击。在它全力向外展现獠牙的同时,其内部的结构,正在承受着巨大的张力。
这些信息,通过赵磊建立的某些特殊信息渠道,零零星星地传到了林小一的耳中。他仔细地分析着这些碎片化的情报,如同在黑暗中捕捉微光。
“看来,‘神谕’也并非铁板一块。”林小一对赵磊和李明说道,“技术冒进、内部压力、伦理争议……这些都是它的弱点。我们要密切关注,尤其是技术上的漏洞和运营上的困境。这可能是我们未来的机会。”
巨兽体内的裂隙,或许微小,但只要有光能透进来,就意味着存在被从内部攻破的可能。林小一和他的“奇点”,在荒野中求生的同时,也开始敏锐地寻找着对手身上那不易察觉的破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