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太医留下的那包药材,分明是块淬了寒毒的药石,投进沈静姝心湖的刹那,便掀起滔天巨浪。“勿近蟠龙,丹朱有异”—— 八个字在颅腔里反复冲撞,每个字都像浸了寒露的毒针,扎得太阳穴突突直跳,连指尖都泛出冷意。
她猛地攥紧袖中母亲留下的边关地图残角,糙纸边缘硌得掌心发疼。“蟠龙” 是谁?是那常年驻守西北、军中信物上总印着盘龙纹的侯爷萧擎?还是太夫人暗里扶持的、盘根错节的外戚势力?而 “丹朱”—— 她指尖划过妆奁里萧煜前日送来的蜜饯瓷罐,罐底 “煜” 字的刻痕浅得像层薄霜。上次他挡在张嬷嬷面前的背影还历历在目,那份维护,难道真是裹着糖衣的毒药?这警告究竟是柳姨娘滑胎案的余波,还是侯府地底埋了十年的秘密,终于要翻出腐土?
疑问像院角疯长的藤蔓,顺着脊椎往上缠,勒得她几乎喘不过气。沈静姝强迫自己伏在案前,将母亲的锦帕摊开 —— 暗红血字在烛火下泛着陈旧的光,与榆钱旧邸找到的账册残页叠在一起,倒像串沾着血痕的碎珠。“蟠龙”“丹朱”“梅”,这几个字被她用指尖反复摩挲,直到指腹发烫,仍抓不住那根若隐若现的丝线。方才明明要触到头绪,指尖一松,线索便如烛火般晃了晃,又沉回黑暗里。
窗外的秋雨不知何时起了势,雨珠砸在枯荷上,碎成千万点冷响。风裹着雨气从窗缝钻进来,浸得后颈发寒,连案上的烛火都抖得厉害,将她的影子投在墙上,忽大忽小,像个挣扎的困兽。静心苑早成了被秋雨泡得发胀的孤岛,院门外婆子的脚步声与雨声交叠,每一步都踩在她绷紧的神经上。软禁的日子慢得像熬药,药汁还没煎好,人先被熬得骨头发锈。
沈静姝掐了掐掌心,刺痛让混沌的脑子清明了些。陈太医冒着掉脑袋的风险递信,绝不是让她坐困愁城。他要的是回应,是让这盘死棋活出变数。可突破口在哪?柳姨娘院里的丫鬟早被张嬷嬷换了个遍,账册的缺口补不上;太夫人的佛堂终日香烟缭绕,藏着比密信更深的算计;萧煜的眼神忽明忽暗,分不清是敌是友。唯一的微光,是哑婆孙氏藏在扫帚里的 “梅” 字,还有陈太医药包里那颗朱砂。
孙氏…… 她想起老妇上次塞来的梅枝,枝桠上的刺划破了掌心,倒让她找到了榆钱旧邸的暗格。如今静心苑被盯得像铁桶,孙氏还能递来消息吗?而陈太医,明日送来的药里会不会藏着新暗号?或许该主动递个话 —— 可怎么递?张嬷嬷连倒药渣都要翻三遍。
“春雨。” 她忽然开口,声音轻得像被雨打湿的棉线。
丫鬟立刻掀帘进来,鬓边沾着点雨星:“夫人?”
沈静姝指尖无意识绞着袖口的素色绣线,模仿着原主那副柔弱模样:“库房里该还有往年剩下的素笺吧?整日躺着头晕,想抄几卷《心经》,替府里祈福。” 她说着垂下眼睫,余光瞥见春雨眼底的诧异 —— 从前的沈静姝最厌笔墨。
“有的,奴婢这就去禀张嬷嬷。” 春雨的脚步声刚消失在雨幕里,沈静姝便走到窗边,望着院外婆子手里的油纸伞 —— 伞骨是紫竹的,和母亲旧物箱里的一样。她忽然想起母亲教过的密信法子:用灶间的米汤写就,待干透后,或许可用陈太医药方里的丹参汁显影 —— 丹参遇淀粉会泛出暗紫。
未等多久,春雨便捧着纸墨回来,语气带着几分轻松:“张嬷嬷说夫人有心了,还让奴婢把东西搁在靠窗的案上,说亮堂。”
沈静姝心口一凛 —— 那位置正对着院外婆子的视线。她面上却笑得温顺,亲手研起墨来。墨锭在砚台里打转,泛起细密的黑纹,像极了侯府里盘绕的暗流。她提笔抄的是《心经》,字迹刻意写得绵软,连横画都带着原主的怯懦,可写到 “无挂碍故,无有恐怖” 那行,笔尖在 “碍” 字右下角顿了顿,留下个几乎看不见的墨点。
雨还在下,敲得窗棂 “哒哒” 响。案头的檀香袅袅升起,混着墨香与远处飘来的药味,织成一张温柔的网。沈静姝垂着眸,长长的睫毛在眼下投出浅影,看起来竟真像个认命祈福的闺阁妇人。可若凑近了看,便会发现她握笔的指尖泛着青白,指节因用力而凸起,与砚台里的浓墨形成刺目的反差。
她在等。等下一次送药的人,等孙氏可能递来的消息,等那根能串起所有碎珠的线。
忽然,檐角的铜铃被风卷得轻响,像是谁在远方应和。沈静姝笔尖一顿,一滴墨落在 “恐怖” 二字之间,晕开小小的黑点。她望着那点墨痕,忽然想起母亲锦帕上的血字末尾,也有这样一个模糊的印记 —— 那是当年仓促收笔时留下的暗号。
秋雨锁深院,心网结千千。她就像伏在蛛网中心的蛛娘,八足都缠着看不见的丝 —— 那是母亲的旧部、陈太医的暗号、孙氏的哑语。网外是风雨如晦的侯府,网内是燃着暗火的自己。看似动弹不得,可每一丝震颤都逃不过她的感知。
烛火摇曳间,墙上的影子忽又拉长,像株在暗夜中悄然舒展枝桠的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