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以“应吴侯之请,西进牵制曹军”为名,亲率五万大军,溯江西上,一路经夷陵、秭归,抵达荆州最西端的巫县。大军在此暂驻,一方面做出威胁曹操汉中与荆州联系的姿态,另一方面,则派出大量细作,持张松所献地图,深入益州腹地,与法正、孟达等人秘密联络。
此时,益州内部,正因张鲁的威胁而惶惶不安。汉中张鲁听闻刘备大军西进,虽知其目标未必是自己,但也加强了边境戒备。这反而加剧了刘璋的恐惧。
这一日,刘璋在成都府中,又与群臣商议应对张鲁之事,满面愁容。张松见时机成熟,出列奏道:“主公,如今张鲁在北,虎视眈眈;今又有刘备大军驻于巫县,其意难测。刘备虽与主公有宗亲之谊,然其枭雄之姿,不可不防。为今之计,不若主动邀刘备入川,助我讨伐张鲁!刘备若来,则张鲁可破;刘备若不来,亦显其无心助我,我等也好早做防备。”
此言一出,满堂哗然。有老臣黄权、王累等激烈反对:“主公不可!刘备世之枭雄,请神容易送神难!若让其入川,益州恐非主公所有矣!”
刘璋本就懦弱,既怕张鲁,又对刘备心存幻想,被双方吵得头昏脑胀。法正(时任军议校尉)趁机进言:“主公,刘皇叔仁德着于四海,今又应孙权之请西进牵曹,可见其心系汉室,顾及同盟。且其与主公有同宗之谊,岂会行不义之事?若其肯来,必能解汉中之危。若拒之门外,万一其与张鲁联手,则益州危矣!”
刘璋被法正这番话说得更加害怕,权衡再三,最终还是懦弱和短视占据了上风。他看向张松:“永年,你与刘备有旧,便由你再次为使,前往巫县,以……以宗亲之谊,请皇叔入川相助,共讨张鲁!”
“松,领命!”张松心中狂喜,面上却不动声色。
黄权、王累等人见状,知事不可为,痛哭流涕,以头撞柱死谏,亦未能改变刘璋的决定。
张松再至巫县刘备大营,情况与上次已截然不同。他不再是秘密献图,而是手持刘璋正式文书,以益州别驾身份,堂而皇之地邀请刘备入川。
刘备大营内,灯火通明。刘备、诸葛亮与张松、法正(法正此次借故随张松同来)密议。
法正直言不讳:“皇叔,刘季玉昏聩,益州有识之士,皆翘首以盼明主!今其自开门户,此乃天赐良机!皇叔当速速提兵,以助战为名,直入涪城!我与永年、子度(孟达)在成都,自会接应!”
诸葛亮亦道:“机不可失!主公可先率精兵万人,以张飞、赵云、黄忠、魏延为将,随永年、孝直(法正)先行,直趋涪城,与刘璋会晤,以示诚意,亦可视情况控制要地。亮自与高顺将军统领后续大军及粮草,徐徐而进,以为后援。”
计议已定,刘备遂留诸葛亮与高顺在后,自领一万先锋,以张松、法正为向导,打着“助兄弟讨逆”的旗号,浩浩荡荡,穿过三峡天险,进入益州地界。
消息传回成都,刘璋听闻刘备只带万人前来,心中大安,自觉得计,对反对之声更是不理。他下令沿途州县供给粮草,并亲自准备前往涪城,迎接这位“仗义”的宗兄。
建安十六年秋,刘备大军,兵不血刃,越过重重关隘,抵达巴郡重镇——涪城。刘璋亦从成都赶来,涪水之畔,两位汉室宗亲,即将上演一场决定益州命运的“相会”。
是夜,涪城内外,灯火璀璨,一派祥和。然而,在这祥和之下,却是暗流汹涌,杀机四伏。刘备军中,张飞、赵云等摩拳擦掌;刘璋身边,张松、法正暗中串联。一场名为“会盟”,实为“夺川”的大戏,即将拉开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