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州姑臧城的晨光里,马岱率领三千骑兵刚穿过城门,就见安定胡氏的使者捧着礼盒候在道旁。使者是个留着山羊胡的中年人,见马岱翻身下马,立刻上前躬身行礼:“马将军,我家主公胡遵,特备薄礼,想请将军赴宴,商议安定郡与凉州的粮道互通之事。”
马岱目光扫过礼盒上“胡氏”的烫金印记,心里了然——胡遵这是在试探。前几日邓艾送来消息,安定胡氏刚给陈仓的司马懿送了三千石粮,现在又来谈“粮道互通”,无非是想脚踩两只船,既不得罪司马懿,又想讨好朝廷。
“替我谢过胡族长。”马岱接过礼盒,却没打开,语气平淡,“只是我刚到凉州,需先巡查边境屯子,宴饮之事,改日再议。另外,烦请转告胡族长,朝廷已下令,凉州与安定郡的粮道由官府统一管理,私粮不得擅自流通——若是胡氏有多余粮食,可交由官府,朝廷会按市价收购,还能为胡氏子弟申请科举荐举名额。”
使者脸上的笑容僵了僵,只能点头应下,心里却犯了嘀咕——马岱这话软中带硬,既给了好处,又堵死了私通司马懿的路。他不敢多言,匆匆告辞,快马赶回安定郡复命。
胡遵听完使者的汇报,坐在书房里来回踱步。桌上摆着两封书信,一封是司马懿的,威胁他“若断粮,便揭发胡氏私藏曹魏旧部”;另一封是马岱刚让人送来的,承诺“保护胡氏祖产,荐举子弟入仕”。“父亲,咱们不能再帮司马懿了!”胡烈闯进来,手里攥着张从陈仓逃来的流民写的纸条,“您看,司马懿在陈仓用发霉的陈粮糊弄百姓,还抓壮丁充军,好多人都逃出来了,咱们再帮他,迟早会被朝廷清算!”
胡遵接过纸条,上面的字迹歪歪扭扭,却写得真切:“司马公苛政,粮尽则食民,壮丁尽则抓老弱……”他指尖微微发抖,想起自家粮仓里堆积的新粮,又想起司马懿的威胁,心里越发犹豫。
就在这时,家丁来报:“主公,陇西李氏的使者来了,说要和咱们商议‘共同应对朝廷’之事。”胡遵眼睛一亮——李氏是陇西大族,若能联合李氏,既能抗衡司马懿的威胁,又能给朝廷施压,说不定能争取更多好处。
可他没想到,李氏使者刚到,马岱的副将就带着五百骑兵出现在安定郡城外。副将让人把“朝廷保护士族祖产”的告示贴在城门上,还对着城内喊话:“马将军说了,凡主动断绝与司马懿联系的士族,朝廷不仅不追究过往,还会优先分配屯田!若执迷不悟,待平定叛乱后,一律按通敌论处!”
城内的百姓围在告示前,纷纷叫好,不少胡氏的家丁也悄悄议论:“要是能保住祖产,还能让少爷参加科举,何必跟着司马懿冒险?”胡遵在府里听到外面的动静,心里最后一道防线也垮了。他叫来使者,冷冷道:“告诉李氏,胡氏不愿参与‘反朝廷’之事,若是他们愿意归顺,我可以帮着引荐马将军。”
李氏使者脸色铁青,只能悻悻离去。胡遵则让人备好文书,亲自去姑臧城见马岱,承诺“再也不向陈仓送粮,还愿献出一千石粮支援朝廷”。马岱大喜,立刻上书长安,为胡氏子弟申请荐举名额,还派士兵协助胡氏整顿安定郡的粮道,防止司马懿的人再来拉拢。
消息传到陈仓,司马懿正在和陇西李氏的使者商议粮援之事。得知胡遵倒向朝廷,他气得将茶杯摔在地上:“胡遵这个反复无常的小人!”李氏使者见状,心里也慌了——安定胡氏是司马懿在凉州的重要助力,胡氏倒戈,李氏再单独送粮,无异于自投罗网。他连忙起身:“司马大人,李某突然想起府里还有要事,先告辞了。”
司马懿看着使者匆匆离去的背影,胸口的伤势又开始作痛。司马昭扶着他坐下,低声道:“父亲,凉州的士族靠不住了,咱们只能指望漠北的轲罗延了。我已经让人再送一封信去,承诺只要他出兵,不仅给三郡之地,还送他五百副铁器。”
司马懿点头,目光落在窗外——陈仓的城墙上,士兵们正忙着加固城防,可他知道,没有粮援,没有外援,这座城迟早会被攻破。他只能寄希望于轲罗延的骑兵能快点到来,哪怕这希望渺茫得像风中残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