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李的手指悬在面板上方,指尖微微发抖。陈渊盯着地面旋转的光环,正要开口,小李突然按了下去。
“312”三个数字一闪而过,面板瞬间变红。
嗡——
低沉的震动从脚下传来,五组光环骤然加速,光纹扭曲成模糊的圈影。林悦猛地后退一步,脚跟磕到墙边金属块,差点摔倒。
“你干什么!”她喊出声。
“我……我以为就是这个!”小李缩了缩脖子,“不是你说要试吗?”
“是我说的没错,但没让你闭眼乱按!”林悦翻记录本,“刚才那组编码根本没验证过!”
张宇盯着西侧信号灯,原本稳定的绿光已经转为间歇闪烁。“系统反应不对劲。”他回头,“能量波动超出安全阈值,再错一次可能触发封锁机制。”
陈渊没说话,蹲下身观察地面。光环仍在高速转动,但节奏开始出现细微偏差。外圈的两组慢了下来,中间一组却越转越快。
“它在调整。”他说。
“谁在调整?”小李问。
“系统。”陈渊站起身,“这不是死规则。我们输入错误,它就改变运行模式,逼我们重新适应。”
林悦咬着笔帽:“所以它根本不给标准答案?考的是临场应变?”
“差不多。”陈渊看向四周,“这关卡不像前面那样只考逻辑或协作。它是活的,会根据我们的行为动态变化。”
空气一下子安静下来。
小李搓了搓脸:“那还解个屁啊,它想怎么变就怎么变,咱们连规则都抓不住。”
“别废话。”林悦用荧光笔敲他脑袋,“你现在说丧气话,待会儿别抢着按按钮。”
“我没想抢!”小李瞪眼,“我是怕耽误时间!你们看头顶!”
众人抬头。天花板边缘的光带不知何时变成了暗红色,每隔几秒闪一下,像心跳。
“计时器。”张宇低声说,“之前没有这个。”
“也就是说……”林悦咽了口唾沫,“我们真有时间限制?”
陈渊眯起眼。他记得上一关结束时,系统提示过“动态协同测试已完成”。这一关还没通过,怎么会直接进入倒计时?
除非……
“它一直在等我们犯错。”他说,“红灯不是惩罚,是启动信号。”
“啥?”小李愣住。
“第一次错误输入,才是开启完整谜题的钥匙。”陈渊看着仍在变化的光环,“之前的静态分析全白做了。现在才真正开始。”
林悦低头看自己画的流程图,抬手一把划掉。“那我还记个鬼符号。”
“也不能说完全没用。”张宇翻开记录板,“至少我们知道这些图形有顺序规律。而且西侧墙体的嵌槽间距一致,说明需要某种对称操作。”
“可我们没人懂共振原理啊。”小李摊手,“这又不是修水管,靠经验蒙不出来。”
“谁说要蒙了?”林悦戳他,“咱们这么多人,总有人灵光一闪吧?”
“那你倒是闪一个?”小李反呛。
“我闪不闪不知道,但你刚才闪了个红灯是真。”林悦冷笑。
两人眼看又要吵起来,陈渊抬手打断。“行了。现在不是互相甩锅的时候。”
他走到房间中央空区,环视一圈。“都过来坐。”
“坐?”小李傻眼,“这时候你还搞团建?”
“不是团建。”陈渊盘腿坐下,“是集思广益。一个人想破头不如十个人各说一句。我们现在缺的不是脑子,是信息整合。”
林悦犹豫了一下,也走过去坐下。张宇紧随其后。小李磨蹭两步,在最边上找个角落蹲下。
“先说已知。”陈渊开口,“第一,地面五组光环自主运转,速度不同,且会随系统状态变化。第二,墙面符号存在编码体系,可能与频率有关。第三,西侧墙体有六个磁性嵌槽,用途不明。第四,头顶出现倒计时,意味着我们必须在限定时间内完成某种同步操作。”
“听起来像交响乐。”林悦插嘴,“每个人负责一段,最后合奏。”
“差不多。”陈渊点头,“问题是谁指挥,怎么定拍子。”
张宇摸着下巴:“如果真是共振类谜题,核心应该是频率匹配。五组光环代表五个频率源,我们需要让它们达到谐振状态。”
“然后呢?”小李问,“拿嗓子吼一声‘哆来咪’?”
“你当这是KtV?”林悦翻白眼,“关键是找到基准频率。就像调琴,得有个标准音。”
“面板。”陈渊突然说,“三次输入机会,不是随便设的。很可能其中一次要输入主频参数。”
“那另外两次呢?”张宇问。
“分支校准。”陈渊推测,“类似微调。”
“可我们连主频在哪都不知道。”小李泄气,“总不能靠耳朵听吧?”
没人接话。
沉默中,头顶红光又闪了一次。
林悦忽然抬头:“等等,咱们是不是忽略了什么?”
“啥?”
“声音。”她说,“进来这么久,除了咱们说话,一点杂音都没有。连机器运转声都听不到。”
“你是说……这地方太安静?”张宇皱眉。
“对。”林悦竖起耳朵,“正常设备运行不可能完全静音。就算消音做得好,也会有轻微电流声或者震动反馈。”
陈渊闭眼细听。果然,除了众人的呼吸和心跳,没有任何背景噪音。
“被屏蔽了?”他说。
“或者被过滤了。”张宇补充,“也许关键信息就在声音里,只是我们听不见。”
“那怎么办?”小李挠头,“难不成还得掏助听器?”
“不用。”陈渊睁开眼,“我们可以制造声音。”
“啊?”
“拍手,跺脚,敲墙。”陈渊站起身,“试试能不能引发共鸣反应。”
林悦立刻跳起来,冲到东侧墙边一拳砸上去。
咚!
声音刚落,地面最外圈的光环猛地一顿,光纹停了半秒,随即恢复旋转。
“有用!”她眼睛亮了。
张宇马上跑到另一边,用手掌连续拍打墙面。每拍一次,中间那组光环就轻微晃动一下。
“频率响应!”他喊,“不同位置激发不同节点!”
小李也不傻了,抄起记录仪往地板上敲。第五组光环立刻减速。
“我去!”他咧嘴,“真能控!”
“别乱来。”陈渊制止,“现在知道能影响,但不知道影响结果。盲目操作只会让系统更乱。”
他转向张宇:“你刚才拍的是西墙中部,对应的是哪组光环?”
“第三组。”张宇回忆,“偏左那个。”
“林悦打的是东墙上部,影响最外圈。小李敲地,控制最后一组。”陈渊快速梳理,“看来位置和作用点有关联。”
“那就是空间映射?”林悦问。
“有可能。”陈渊看向西侧六处嵌槽,“六个接收点,五组光环。差一个。”
“会不会……”林悦顿了顿,“有一组是控制中枢?不需要外部模块?”
“合理。”张宇点头,“留一个作为基准源,其他五个进行校准。”
陈渊深吸一口气:“那就明确了。我们需要找出每个嵌槽对应的调节参数,通过外部输入让五组光环与主频达成共振。”
“说人话。”小李举手,“怎么干?”
“分工。”陈渊指着他,“你负责记录每次敲击后的光环变化,包括转速、光强、延迟反应。”
“文秘+测试员?”小李撇嘴,“行吧,总比背锅强。”
“林悦。”陈渊转向她,“你和张宇分别守东西两侧墙面,系统性地测试每个嵌槽的响应特性。轻拍、重击、连续敲击,看看哪种方式能引发稳定反馈。”
“明白。”林悦活动手腕,“终于能动手了。”
“我来统筹。”陈渊站在中央空区,“所有人动作前必须报备,我确认后再执行。不准擅自行动。”
“收到。”三人齐声答。
计划刚定,头顶红光又闪了一下,间隔明显缩短。
林悦抬头:“这玩意儿越来越急。”
“那就别浪费时间。”陈渊挥手,“开始。”
小李立刻趴在地上记数据。林悦和张宇贴墙移动,逐个测试嵌槽反应。房间里响起有节奏的敲击声,像是某种密码通讯。
十分钟过去,初步规律浮现。
“发现一个事。”林悦靠在墙边,“东侧上排三个嵌槽,只有中间那个对高频拍击有反应。”
“西侧也是。”张宇擦了把汗,“下排中间那个特别敏感,轻轻碰一下就有光纹波动。”
“对称点?”陈渊思索,“上下左右四个角都没反应,唯独中间列活跃。”
“五个光环,两个在外,两个在中,一个居心。”张宇画了个示意图,“会不会结构本身就是提示?”
陈渊盯着地面弧形分布的光环,突然想到什么。
“等等。”他说,“五组标记是弧形排列,但我们一直默认它们是平级关系。万一……它们其实是围绕中心点分布的?”
“你是说?”林悦睁大眼。
“中间那块空区。”陈渊踩了上去,“不是给人站的。是共振腔。”
话音未落,脚下地面传来一丝温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