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的晚风带着凉意掠过田埂,列国的农夫却围着水渠忙得满头汗。秦国的石匠垒着渠岸,楚国的木匠做着闸门,鲁国的瓦匠抹着渠底,凿子敲在石头上的 “叮当” 声,像泉水撞在青石上,引得田边的芦苇都晃起了脑袋。
“公孙先生,您看这渠基挖得中不中?” 王二愣子用夯锤砸着渠底的黏土,夯头上还沾着点泥浆,“昨儿个李掌柜从铁匠铺订了些新家伙,列国的手艺合打的,秦国的铁锨、赵国的木夯、楚国的瓦刀,修渠才利索。”
公孙矩刚把 “华夏” 剑靠在渠边的老槐树下,剑鞘上的 “沃” 字纹旁,新长出的 “水纹” 像条小溪,把之前的纹路都润得清清爽爽。“这修渠活得凑够十样工具才像样,” 他帮着搬石块,“阿柴刚从库房取了些新做的器物,都是列国手艺合着造的,秦国的陶管、楚国的木槽、鲁国的竹笕,引水正合适。”
说话间,小石头抱着个小木桶跑过来,桶壁上的刻纹竟和剑上的水纹一个样。“娃非要跟着秦木匠和楚瓦匠学做水具,” 王二愣子媳妇提着个水壶跟在后头,“说要做套能引遍列国水源的家伙,让大伙的田就像这渠浇的,越润越旺盛。”
小石头把木桶往剑旁边一放,剑穗突然晃了晃,掉下来根铜环,套在桶梁的接口处 “咔嗒” 一响,正好把松动的地方箍紧了,提水时再也不晃悠,连最满的一桶水都洒不了几滴。
一、渠场的巧思
挖水渠的时候最热闹,列国的材料往场边一摊,秦国的青石、赵国的黄土、楚国的芦苇堆得像小山,撬石头的 “嘎吱” 声、和泥浆的 “呼噜” 声、说笑的 “哈哈” 声缠在一起,转眼间,条弯弯的渠沟就成了,像条卧在地上的青龙。
“这渠场得掺着列国的家什才像样,” 老石匠用灰浆抹着石缝,“秦国的青石垒岸牢,楚国的芦苇护堤稳,鲁国的白灰勾缝严,凑在一块儿修渠才得劲,就像咱这场上的人,各有各的本事才周全。”
公孙矩帮着铺竹笕,把燕国的竹竿和韩国的木槽接在一起,接口处还糊着秦国的黏土,水流过的 “哗哗” 声,竟和剑上的水纹分毫不差。“您看这坡度,” 他用水平仪量着渠底,“秦国的高地渠要陡,楚国的洼地渠得缓,鲁国的平地渠取中,凑在一起才通畅。”
阿柴在旁边修水车,突然指着渠场的影子:“师父,这水渠的影子跟剑上的水纹对上了!”
众人凑过去看,果然见不同工具的影子在地上连成渠,秦国的锨影里裹着赵国的夯影,楚国的瓦刀影缠着齐国的桶影,像把列国的水源都连在了一起。
“昨儿个试挖《同心渠》的时候,” 李掌柜提着桶绿豆汤进来,“秦国的石匠想全用石头,楚国的木匠说要掺些木头,最后各让一步,石头做岸、木头做闸,连教书先生都夸这渠结实又灵活。”
绣娘捧着个针线篮进来,里面是列国农夫用的护具,秦国的布绑腿、鲁国的草凉鞋、楚国的竹手套摆得整整齐齐。“这是给大伙修渠用的,” 她往每个篮子里放了块姜糖,“做的时候用了列国的手艺,秦国的纳缝、赵国的编织、楚国的扎结,混着做才耐用。”
小石头突然指着渠首的水源,众人抬头,见阳光透过水面的波纹,在渠底投出个 “润” 字,正好把剑的影子圈在中间。
二、水具里的名堂
做水具的时候总有人搭把手,列国的材料在作坊铺开,秦国的陶土、赵国的木料、楚国的竹子堆得像小山,陶匠的转盘转着这个,木匠的刨子削着那个,转眼间,种种水具都做得称手,像天生就该这么用。
“这水具得混着做才中用,” 老木匠用凿子挖着水车轴,“秦国的陶管输水稳,楚国的木槽引水快,鲁国的竹笕分水流,看着简单,其实藏着列国的巧劲。”
公孙矩帮着做水桶,把齐国的木板和燕国的铁环拼在一起,桶底还刻着列国的水纹,秦国的直线纹、楚国的曲线纹、鲁国的波纹,提在手里竟有种说不出的趁手,像握着股活泉水。“您看这大小,” 他掂着水桶说,“秦国的旱地浇水少,桶就得小;楚国的水田用水多,桶得大,凑在一起才合用。”
货郎背着布包逛渠场,见里面热闹,掀帘进来:“俺从南边带了些防渗膏,能让渠底不漏水,要不要试试?”
他把防渗膏抹在渠底的缝隙里,秦国的青石渠顿时添了三分严实,水淌过去连个水洼都不渗,连最干硬的渠岸都润得发亮。“这叫‘固水膏’,” 货郎用手指划着渠底笑,“去年在魏国的灌区,用这膏修的渠,列国的农夫都来学,连官渠都改用这法子。”
公孙矩把剑放在水具旁,剑鞘上的水汽凝在陶管上,竟让散落的水珠慢慢聚成个圆,圆心处正好是秦陶楚木合制的水闸。
“这剑是真懂水的,” 老农夫指着新纹,“知道咱今儿修的是《万家渠》。”
正说着,教书先生拄着拐杖来了,手里拿着本《列国水经》,里面记着列国灌溉术融合的故事,秦国石匠学楚法、鲁国学徒学秦技、楚国木匠学鲁艺都有,页边写满了批注。“这是给大伙找窍门的,” 先生指着水经,“得让他们知道,灌溉术融合的门道,跟列国的相处是一个理,源流相通才兴旺。”
三、融合渠润万家田
放水灌溉的时候,列国的农夫排着队守在渠边,秦国的汉子扳着闸门,楚国的农妇扶着竹笕,鲁国的田夫挖着支渠,水流过渠的 “哗哗” 声,像在奏丰收曲,引得田边的青蛙都跟着唱。
“今儿浇的是《齐心田》,” 王二愣子媳妇提着个水瓢喊,“秦国的主渠走得快,鲁国的支渠分得匀,楚国的竹笕浇得细,合在一起才解渴,浇着浇着就心里敞亮。”
公孙矩站在渠坝上,看着水流进田,旁边的小石头举着个小水瓢,正跟着父亲学分水。“慢点倒,” 公孙矩帮孩子扶正瓢口,“这水越浇越匀,就像日子越过越滋润。”
水刚流过半渠,湿润的泥土香就漫了整个村子。秦国的渠水刚淌进麦田,楚国的竹笕就引到了稻田,列国的水流在田里织成网,引得人心里发痒。
“您看这搭配,” 隔壁的老太太坐在渠边纳鞋底笑,“扳闸的是秦国的老汉,可看水的是楚国的媳妇,挖支渠的是鲁国的娃,浇着浇着就忘了哪是哪国的。”
浇到列国合耕的 “共荣田” 时,田里的秦国农夫开垄,楚国农夫引水,鲁国农夫堵缺口,泥水溅在身上像画的花,连飞过的蜻蜓都落在稻叶上,像在看水情。
“这融合渠润的是咱过日子的根,” 李掌柜提着饭篮说,“就像去年咱修水库,秦国的石匠砌坝、楚国的木匠做闸、鲁国的瓦匠抹缝,水通了,渠畅了,苗才长得欢。”
歇晌的时候,小石头举着自己的小木桶跑向剑,刚跑到旁边,木桶突然和剑同时亮了亮,桶上的刻纹和剑鞘上的水纹在阳光下连成片,像条刚修好的渠。
“这俩是一伙儿的吧?” 有人大着嗓门喊。
四、雨天里的渠场
白露那天飘着细雨,列国的农夫却没停工,秦国的石匠把石料往棚下挪,楚国的木匠用布擦着工具,赵国的田夫给渠坝培土,雨点打在渠水的 “滴答” 声,竟像在打节拍。
“这渠场真抗淋,” 王二愣子往渠边堆沙袋,“去年下雨的时候,也是这棚子,让列国的人凑在一块儿修,淋着淋着就不烦了。”
公孙矩抱着剑站在棚边,剑鞘上的雨水顺着纹路汇成个圆,把所有水具和农夫都圈在里面。
“您看这水势,” 教书先生用拐杖指着渠水,“跟《水经注》里说的‘水者,地之血气,如筋脉之通流者也’一个理,渠通了,啥雨都不怕。”
雨下得最大的时候,渠坝的一处突然渗水,众人赶紧用列国的物件堵 —— 秦国的沙袋、鲁国的草捆、楚国的黏土堆在一起,漏洞顿时堵得严严实实,像早就练过的。
“这修补比原来的还牢固,” 瓦匠用抹子抹着黏土笑,“就像这融合渠,缺了哪国的法子都不行,凑在一起才保险。”
雨停时,众人发现渠边的水洼里,映出个小小的 “水” 字,是用列国的水具摆的,秦国的陶管做笔画,楚国的木槽当点缀,正好在剑的影子里。
“这剑又长新本事了,” 李掌柜擦着脸上的水笑,“知道咱盼水顺。”
公孙矩摸着剑上的新纹,突然明白:“不是剑长本事,是咱的心在融合渠里融在了一块儿,连雨水都跟着帮忙。”
五、岁月里的水润
秋分的时候,杂院要新做批水具,列国的人又来帮忙。秦国的陶匠烧新管,赵国的木匠做新桶,楚国的竹匠编新笕,连小石头都拿着个小刀,学着削竹管。
“这新水具得叫‘共润具’,” 王二愣子媳妇在桶柄上系红绳,“不管哪国的田地,用这儿的水具浇,都能让大伙的苗喝饱水,热热闹闹的才叫年景。”
新水具做好那天,列国的人都来试浇,秦国的农夫扛着新管引水,楚国的农夫提着新桶浇苗,鲁国的农夫举着新笕分水,号子声飘出三里地,引得全县的人都来了。
“这叫水到渠成,” 教书先生摸着胡子笑,“就像地里的苗,这厢的喝饱了,那厢的长高了,最后都结出好粮,看着就亲。”
孩子们在渠场边学做水具,秦国的娃学做陶管,楚国的娃学做木槽,燕国的小石头学编竹笕,笑声混在一起,竟分不清谁是谁,只有 “嘻嘻哈哈” 的调子在场里飘。
晚上收拾时,王二愣子发现老槐树下,不知谁刻了道新纹,把列国的水具都刻在上面,秦国的陶管、楚国的木槽、鲁国的竹笕凑成个圆,和剑鞘上的新纹一模一样。“准是哪个老石匠刻的,” 他笑着说,“这叫念想。”
公孙矩看着剑上的新纹,“水” 字旁边又多了道 “润” 字纹,用手摸上去,竟带着点水汽的清凉感。“师父,这纹咋越来越像咱的水渠了?” 阿柴问。
公孙矩望着场上来来往往的人,有人在修渠,有人在试水,有人在做具,列国的水流混在这渠里,像股永远流不尽的生机。“因为日子就是由这融合渠润活的啊,” 他说,“你修你的渠,我做你的闸,你引你的水,我浇你的田,流着流着就忘了哪是哪国的水源,只记得要清清澈澈、滋滋润润。”
后来,这渠场成了全县的宝贝,每年都有新的列国灌溉术加进来,老槐树下的刻痕被摸得锃亮。有个史官见了,在《春秋会要》的续卷里写:“所谓滋养,不过是把各家的水源连在一条渠,你挖一段,我修一程,你引一泉,我分一脉,年深日久,就成了谁也离不开谁的命脉。”
而那柄 “华夏” 剑,依旧靠在老槐树下,剑鞘上的纹路越来越密,像幅活的水渠图。有人说这剑吸了流水的灵气,摸上去总带着点湿润;只有公孙矩知道,那湿润哪是剑上的,不过是千万双手引过的痕迹,是千家万户的滋润,在木头里生了根,开了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