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的寒风卷着尘土掠过泾阳县城门,徭役征发点却起了骚动。按《商君法?徭律》“力役征发需‘按籍轮派,一家只征一丁,老弱病残免役’,用‘傅籍册’核年龄、‘铜制尺’量身高”,可负责征役的吏员王甲,却把名册拍在张伯面前:“你家阿大 17 岁已傅籍,这轮该去修渭水堤!”
张伯扑通跪地,怀里抱着阿大的跛脚:“去年春灌阿大摔断了腿,走路还拄拐!咋还征他?倒是赵大户家三个壮丁,咋只去一个?” 围拢的农户纷纷附和,王甲攥着名册涨红了脸:“傅籍册上没写残疾!赵大夫家是按‘余夫预备制’留了两个,合规!”
争执间,赵承骑着青骊马赶来,马背上的木匣里装着两样关键物:一是商鞅亲批的《徭役核验册》,朱笔注 “残疾需验伤、傅籍需补注”;二是 “徭役核验工具”—— 铜制年龄尺(一尺合今 0.23 米)、竹制残疾验牌。他先让水工脱鞋验阿大的腿:膝盖处明显畸形,走路需借力拐杖,符合 “废疾免役” 标准;再查傅籍册,果然漏记 “腿疾” 二字。
“《徭律》载‘漏注残疾者补册免役,非故意疏漏不罚’”,赵承转向王甲,“你需三日内核改全县傅籍册,再从‘余夫预备役’里调人补阿大的缺。” 这时监役的贵族赵奢赶来,身后跟着自家次子赵括:“是我监役不严!括儿正值 19 岁,愿替阿大服役,也算补上疏漏!” 张伯望着赵括年轻的面庞,哽咽着作揖:“赵大夫这般体谅,俺记一辈子!”
一、支线?孟姬:魏陇筑渠缺工具,官民携手解困局
同日午后,魏国曲沃县的渠工地上,孟姬正帮农人们整理夯土工具。按李悝 “尽地力之教”,“徭役需官府提供‘夯杵、铁锹’,农艺吏督工”,可农艺吏郑五却蹲在土坡上发愁:“县府拨的工具被暴雨冲丢了大半,再等就误了工期!”
“没工具咋筑渠?去年就因工具缺,多干了十日!” 阿大攥着断柄的铁锹叹气。孟姬忽然瞥见附近的柳树林:“咱们砍柳条编土筐,用石块当夯锤 —— 我爹说老辈筑渠都这么办!”
农人们立刻行动:壮丁砍柳编筐,妇人们拾捡石块,孟姬则教大家 “叠石夯土法”—— 将石块垒成夯锤,四人合力起落。郑五看着忙碌的身影,转身跑回公仓,抱来自己私藏的铁钎:“这是我打猎用的,先拿来挖渠,县府的工具到了再还我!”
傍晚时分,渠基已夯得结实。孟姬给郑五递过碗热浆水:“您看,凑凑手就能干成事。以后缺工具,咱们先找替代的,别等拨款误工期!” 郑五喝着浆水笑了:“是我太死板,以后我提前备着应急物件!”
二、支线?淳于越:咸阳议徭制,儒法互补定新规
暮色中的咸阳议堂,烛火映着两卷策论。卫鞅的《徭役严管策》主张 “派专员核籍,漏注者罚赀二甲”,淳于越却摇着《孟子?尽心下》:“‘民为贵,社稷次之’,若只罚吏员,不补民生,徭役难顺民心。不如设‘双监征发制’—— 每县选两名老农当‘徭役监’,与吏员同核籍、同验残,漏注者先补册再追责,主动补漏可免罚。”
“老农不懂律法,验错残疾谁担责?” 卫鞅皱起眉头。赵承这时推门而入,将泾阳验役、魏陇筑渠的事细细说来:“王甲的疏漏是忙中失察,孟姬众人筑渠是因齐心补过。可定‘三级核验制’:农户自报残障、监役复核、县府抽检,徭役工具需提前三日备齐,短缺则允许农法替代。”
卫鞅盯着《徭律》抄本上的批注沉默片刻,终于点头:“再加一条 —— 贵族替贫役者记‘助民功’,吏员核籍无误者奖粟五石。” 淳于越起身作揖:“此法既守律法刚性,又含民生温度,才算真的‘护民安’。”
三、徭役见民心,变法重体恤
深夜的县寺,赵承在《变法实录》上写下:“徭役之争,不在役重,在核验疏、体恤少。吏员若能细核籍,贵族若能多体谅,农户自会愿服役。” 他想起赵奢派子替役的举动,又想起孟姬编柳筐时的笑容,笔尖顿了顿,再加一句:“变法不是要‘强征’,是要‘顺征’—— 让规矩明明白白,让人心暖暖和和,才算真的治得好。”
窗外的月光洒在徭役名册上,守吏点起了油灯。赵承摩挲着铜制年龄尺 —— 那刻度记着律法,也记着民心。徭役要征齐,更要征暖:让残疾者免役,让劳力匀派,这样才能让每一户农人都安于家,每一项工程都成于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