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终于漫过城市边缘,像一层薄纱轻轻覆在窗棂上。
林野坐在写作班教室的最后一排,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心口的位置——那里原本灼痛难忍的荆棘纹身,此刻竟隐隐发烫,仿佛有某种力量正从深处翻涌上来。
台上,苏晓站在投影幕前,声音颤抖地展开一页信纸:“爸……你走的那年我十三岁,你说‘女孩子要坚强’,可没人告诉我,怎么才能不哭。”她的嗓音越来越低,到最后几乎哽咽成一片呜咽,“我知道你不爱妈妈,也不太爱我,但我还是想问问你,临死前有没有哪怕一秒,后悔过没抱过我?”
泪水顺着她的脸颊滑落,在讲台灯光下闪出细碎的光。
好几个学员悄悄抹起了眼角。
有人轻声啜泣,有人低头捂住嘴,仿佛被这赤裸的情感撕开了自己的旧伤。
林野却感到一阵窒息。
她看着苏晓跪在地上般的姿态,看着那些因共情而湿润的眼眶,忽然意识到一件事:她们都在看——不是看苏晓,而是透过她,看自己渴望被看见的痛苦。
而自己呢?
从第一部小说《荆棘摇篮》出版起,她就成了这个房间里最沉默又最响亮的背景音。
每一个读者都被她的文字刺痛过,每一双眼睛都曾在她身上寻找创伤的答案。
“你们的痛让我觉得不孤单。”
散场时,苏晓拉住她的手,眼神真挚得近乎虔诚。
可这句话像一根针,猛地扎进林野的心脏。
她扯出一个笑,点头应和,转身离开时脚步却越来越快,仿佛要逃离某种无形的展览馆。
回家的路上,风很冷。
她裹紧外套,却仍觉得胸口闷得发慌。
推开出租屋的门,她径直走向书柜底层,抽出一本用牛皮纸包好的笔记本——那是江予安某次咨询后遗忘在她这里的梦境记录残页,她一直没还。
泛黄的纸上是他一贯冷静克制的字迹:
“梦到一个小女孩站在火盆前,火光映在她脸上,像泪,又不像。我想上前,但她转头看了我一眼,那眼神说:别靠近,你会烧伤。”
“我又梦见雪地里的女人,怀里抱着孩子。可当我走近,发现那个孩子是我,而女人的脸,是林野。”
林野的手指僵住了。
原来他早就“看见”了她。
不止一次,也不止一面。
他的笔录里写满了对她的解读、分析、共情,甚至恐惧——怕她崩溃,怕她远离,怕她永远只活在过去。
可谁问过她愿不愿意被这样“看见”?
心口那道月牙形的荆棘纹身忽然开始变化。
不是疼痛加剧,也不是溃烂扩散,而是颜色一点点褪去,像是墨迹遇水晕开,又像火焰熄灭后的余烬冷却。
取而代之的,是一种陌生的情绪在胸腔里膨胀——不是悲伤,不是委屈,是愤怒。
她想起广播那天,父亲林国栋在电台读她匿名投稿的散文《床头灯》,题目叫《沉默的父亲》。
整条街的人都在为那份“迟来的父爱”动容,有人说这是治愈,有人说这是救赎。
可没人问她,是否愿意让那段私密的回忆变成公众眼中的温情故事。
她低声自语:“我的痛,不该是别人的光。”
第二天傍晚,她约江予安去了老周的旧书店。
那地方藏在巷子深处,书架歪斜,地板吱呀作响,阳光透过积灰的玻璃窗斜切进来,把空气切成一块块浮动的金尘。
江予安来时穿着深灰色毛衣,腕间的疤痕若隐若现。
他坐下,目光落在桌上两本并排放置的日记本上。
“你的?”他问。
“我的。”林野点头,“还有你的——我没烧掉的那份咨询手记。”
江予安瞳孔微缩。
他知道那是他试图销毁的心理评估笔记,里面不仅有对她病情的记录,更有他自己无法言说的情绪投射。
林野翻开自己的日记,指尖停在一行字上:“我怕你爱的是我的伤。”
她抬头看他:“我们交换吧。但这次,你先写。”
空气凝滞了几秒。
江予安望着她,仿佛第一次真正看清眼前这个人——不是病人,不是作者,不是一个需要被拯救的灵魂标本,而是一个正在夺回叙事权的女人。
他缓缓拿起笔,在空白页写下一句话:
“我怕你恨的是我的完整。”当两人同时合上本子,纸页边缘相触的刹那,仿佛有电流自指尖窜入心脉。
林野的手还未收回,忽觉心口一震——那道沉寂已久的月牙形荆棘纹身竟骤然发烫,像是被唤醒的烙印,从皮肉深处涌出温热的光。
几乎同一瞬,江予安腕间那道陈年疤痕也泛起微红,如同干涸河床下重新奔涌的暗流。
暖光自他们交叠的手心扩散开来,像晨雾中初升的日轮,无声地漫过书页、桌面、墙壁。
老周书店里的尘埃在光里浮游,静止的时间仿佛被轻轻拨动。
床头那只老旧的录音笔,不知何时自动启动。
电流杂音后,传来一段混响的梦语——是他们的声音,交错重叠,分不清是谁先开口:
“别怕。”
“我在。”
“你说句话啊……”
“我爱你。”
每一个字都像落在水面的雨滴,在林野心头激起一圈圈涟漪。
她猛地抬头,目光撞进江予安的眼底。
他瞳孔颤动,睫毛微抖,眼中蓄着未落的泪光,却轻轻摇头:“我不记得……我说过最后那句。”
林野怔住。
她也不记得他说过。
可胸口那股滚烫的灼意如此真实,像是有人把太阳塞进了她的肋骨之间。
她张了张嘴,声音轻得几乎被雨前的风吞没:“可为什么……心这么烫?”
窗外,乌云正缓缓压城。
第一滴雨落下来时,敲在玻璃上,像一声迟来的回应。
当晚暴雨倾盆。
雨水如注,冲刷着街道上所有试图藏匿情绪的痕迹。
林野没有打伞,也没穿雨衣。
她只是抱着那本日记,在深夜走向江予安的公寓楼。
脚步很慢,湿透的裙摆拖在地上,留下一道蜿蜒的水痕。
她没上楼。
站在积水的洼地旁,她抽出一页写满字的纸——全是“我不需要被拯救”“我不是你的救赎课题”“我想以名字被爱,而不是以伤口”——折成一只小小的纸船。
指尖微微发抖,但她动作极稳,仿佛这是某种仪式。
纸船放入水中,漂了几米,被漩涡卷住,慢慢下沉。
墨迹在雨水中晕开,像血溶于河。
她转身要走,手机却突然震动。
屏幕亮起,是一条消息。
“明天,我想以‘恋人’身份,听你说一次,不是‘病人’。”
林野望着雨幕,久久未动。
雨水顺着发丝滑落,分不清哪一滴来自天,哪一滴来自眼。
心口的月牙微微轻颤,泛出一丝极淡的光,像一句尚未出口的应答,悬在命运的唇边。
而在城市另一端的老巷深处,一间曾锁闭多年的旧屋静静伫立。
门牌锈迹斑斑,窗框油漆剥落。
可门前台阶扫得干净,仿佛有人日日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