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以来,逸卿始终为自己的中师学历不甘心。每次当他在干部信息表的学历一栏写完“中师”两个字时,他的心里都感觉格外的不舒坦。他认为那两个字不应该属于他,逸卿心里始终憋着一股劲。
毕业几年来,他从中学物理教师,到市教育局电教员,再到现在的市教育学院的教研员,对学历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无论他的专业能力多强,但一提起学历来,他的底气就没那么足了。
当年,为了早点工作帮衬家里,他是哭着去师范校报到的。毕业后,即便被工作和家庭的重担压得喘不过气,他夜里躺在床上,偶尔还是会想起高考的那些情景 ——
“要是再让我重考一年的话,我绝不是现在。”那个让他念念不忘的大学梦,从来没真正熄灭过,它一直都在。
鹏鹏已以三周岁了,月华一个人带着儿子,克服了别人无法想像的困难,中专毕业以后,边工作边攻读省广播电视大学的中文专业。
逸卿想,如果自己再不抓紧时间考的话,将来没法跟老婆孩子交代了。
在月华的鼓励和帮助下,他终于在1985年的夏季,在他参加工作后的第四个年头,收到黑龙江省教育行政干部管理学院的本科函授录取通知。
听到这个消息,栀兰开心地笑了。儿子的梦想实现了,她和嘉濠的心愿也达到了。
她为逸卿高兴的是,他去哈尔滨面授学习的时候,每年还能多几次和老婆孩子团聚的机会。
与此同时,筱媛也考取了东北师范大学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获得了三年本科函授学习的资格。
几年来,栀兰的心里一直感觉对不起两个大孩子,他俩当初就是为了减轻家庭负担,才迫不得已读了中师,毕业以后又被这个家拖累得精疲力尽。
好在他们都没放弃自己的理想,终于弥补了当年的缺憾。
1985年教师节的时候,筱媛和健斌由于工作成绩突出,姐弟俩同时被市教育局授予记大功奖励。
栀兰看到孩子们取得的成绩,她的心中涌起一股说不出的自豪感。这份荣誉不仅是对他们努力的肯定,更是对全家人多年坚持的最好回报。
她和嘉濠多年的心血没有白费,每个儿女都在靠自己的努力,脚踏实地朝着他们的预期发展着。
孩子们在家庭条件这么艰难的情况下,都在努力地学习着,积极地工作着。栀兰坚信,她的儿女们,在不久的将来,一定都会为这个家庭增光添彩。
栀兰想起嘉濠常说的那句话:“三十年前看父敬子,三十年后看子敬父。” 如今见儿女们如此优秀,这让栀兰开始对自己的未来有了美好的憧憬和向往。
栀兰作为母亲,也深深地为孩子们身上的那种拼搏和进取的精神所鼓舞,她也有了继续奋斗的动力。她更加坚定了“上学才有出路,知识改变命运”的信念。
1986年的夏天,慧婕不负重望,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齐齐哈尔轻工学院,成为黎家有史以来第一个本科大学生。
收到录取通知的那一刻,全家人都沉浸在无比的喜悦之中。慧婕的成就不仅是她个人的荣耀,更是全家人一起奋斗的见证。栀兰眼含热泪,心中感慨万千。
仅仅两天后,家中再传喜讯,健斌收到了省教育行政干部管理学院的录取通知书,他获得了两年带薪脱产学习攻读本科大学的机会。
在这无比喜庆的日子里,大女婿平安也从银行干校毕业了,顺利地调到市农行工作。这一切都让栀兰感到无比欣慰,她坚信,只要坚持努力,未来的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
家中的每个成员都在各自的领域里不断进步,彼此的支持与鼓励成为他们前行的动力。这份团结与奋斗的精神,如同一缕阳光,照亮了每个人的前程。
接二连三的喜讯,让整个家庭都沉浸在一片欢声笑语中,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自豪与幸福,家庭的凝聚力在这一刻达到了顶峰。
然而,接下来的日子会更艰难,对于这一点,栀兰心知肚明,她做好了思想准备,无论日子多难,也要让孩子完成学业。她相信,只要全家人齐心协力,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
这一个暑期,对于黎家来说,又是一个金光灿烂的高光时刻。
“这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啊!嘉濠你看到了吗?你的预言实现了!”栀兰忍不住在心里嘀咕着,她觉得是嘉濠一直在默默地保佑着孩子们和这个家。
栀兰激动地对逸卿说,“儿子,杀猪!”她不知道怎样才能表达出她此刻的心情,决定把本打算中秋节出栏的两头肥猪,提前宰了,好好庆祝一番。
“把能请到的老师和你单位的同事都请来,我要好好感谢他们。”
从搬到市里,栀兰第一次有了主人的感觉,她要让这份喜悦与更多人分享,让他们来见证这份来自家庭的温暖与力量。孩子们的成功,不仅是他们的荣耀,更是整个家庭的骄傲。
栀兰忙碌地张罗着宴席,额角沁出细密的汗珠也顾不上擦,眼角眉梢却始终扬着藏不住的自豪 —— 那是一种从心底漫出来的、带着暖意的骄傲。
左邻右舍早已闻讯赶来,三三两两地聚在一旁帮忙搭把手,递碗筷的、摆桌椅的,忙得热火朝天。
王老师一边擦着盘子一边念叨,“这些年的辛苦没白费,我们真是打心眼儿里为你们高兴!”
喧闹的人声里,每一句祝贺都裹着真诚的热乎气,像院子里晒着的阳光,暖融融地落在栀兰心上。
邻居林老师跟栀兰开玩笑说,“大婶,你为啥这么偏心啊,当年儿子结婚你不杀猪,现在闺女考上大学你杀了两头猪。”
栀兰笑着说,“因为婚谁都能结,大学不是谁都能上啊。你说我家一起考上两个本科大学生,我能不庆祝吗。”说得在场的老师和领导们哈哈大笑,都纷纷拍手叫好。
栀兰太高兴了。高兴得她都不知道该如何表达内心的喜悦,泪水在眼眶中打转,却上扬着嘴角,心中默念:“我再加把劲!还有两个小的,把他们两个都送进大学,我就圆满完成任务了。”
然而,一个学期下来,家里已经揭不开锅了。三个大的读的都是师范类专业,国家提供助学金保障,他们三个人的生活费基本上是靠助学金维持的。
可慧婕考的是理工大学,没有助学,生活费晚给一天,她就吃不上饭的。
栀兰带着孩子在家里紧衣缩食,东挪西凑,好不容易坚持到了期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