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中期评估顺利通过,像一阵强心剂,注入了团队。
但何雨柱没有松懈。
他知道,这仅仅是开始,真正的硬仗还在后面。
新到的进口传感器和数据采集卡性能卓越,却也娇贵无比。
车间里无处不在的电网波动、设备启停的电磁干扰、甚至天气潮湿带来的接地电位浮动,都足以让这些精密器件“闹脾气”,输出信号跳得一塌糊涂。
抗干扰,成了横亘在面前的第一座大山。
刘师傅带着人,几乎把实验室的供电系统重新搞了一遍。
隔离变压器、稳压器、不同用途的设备分路供电、加装电源滤波器……能想到的土办法洋办法全都用上。
接地线粗得像是焊机电缆,深深地砸入潮湿的地底,还并联了专用的接地极。
信号线全部换上双层屏蔽的工业级线缆,接头处用铜网和热缩管包裹得严严实实。
甚至给核心机柜加装了简易的空调,维持恒温恒湿。
一番折腾下来,信号稳定性总算提升了一些,但代价巨大,且并未根除。
“妈的,这洋玩意儿也太难伺候了!”刘师傅抹着汗,看着示波器上依旧偶尔冒出的毛刺,忍不住骂娘。
小李则一头扎进了信号处理的算法里。
他尝试了各种数字滤波算法——均值滤波、中值滤波、卡尔曼滤波……在计算机上仿真效果不错,但一到实际系统,面对那富含各类噪声的原始信号,效果总是不尽如人意。
要么滤波过头,把有用的高频特征也抹掉了;要么滤波不足,干扰依旧明显。
他陷入了无休止的参数调试和算法更迭中,眼圈越来越黑,脾气也越来越急躁。
“不对!这个截止频率不行!重来!”他猛地推开键盘,抓着自己的头发。
何雨柱看着团队的焦灼,没有急于介入。
他知道,这是接触高端技术必然经历的阵痛。
他给了刘师傅和小李几天时间,让他们自己去碰壁,去感受差距。
第三天下午,他召集了一次项目例会。
没有听冗长的进度汇报,而是在白板上画了一个简单的框图。
左边是“传感器信号输入”,右边是“干净有用的特征信号输出”。
中间画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我们之前想的,是怎么把左边,变成右边。”何雨柱用笔敲着那个问号,“我们用尽了力气,去堵,去滤,去消除干扰。”
他停顿了一下,目光扫过众人。
“但为什么,我们不能换一个思路?”
“为什么不能想办法,让我们需要的‘特征信号’,本身变得更强、更显着、更不容易被干扰淹没?”
会议室里安静下来。
刘师傅和小李都抬起头,疑惑地看着他。
“让特征信号……变强?”小李喃喃道。
“对。”何雨柱肯定道,“噪声难以完全消除,但我们可以尝试增强信号。”
他走到另一块白板前,开始快速勾勒。
“巴克豪森噪声源于磁畴壁的不可逆跳跃。畴壁为什么跳跃?因为外磁场变化克服了钉扎力。”
“如果我们能优化励磁方式,不是用简单的正弦波或脉冲,而是用某种特定的、能更有效激发目标微观结构响应的波形呢?”
“比如,特定频率的扫频励磁?或者带有特定谐波分量的复合波形?”
“甚至,根据材料的不同状态,自适应调整励磁参数,主动去‘叩问’材料,让它给出更强烈的‘回答’?”
他的话语,像一道闪电,劈开了众人思维的桎梏!
从被动防御(滤波),转向主动进攻(优化励磁)!
小李的眼睛猛地亮了,呼吸变得急促:“主动励磁……匹配激发……天啊!我怎么没想到!”
刘师傅也反应过来,一拍大腿:“对啊!咱不能光挨打,得还手啊!让那信号自己蹦出来!”
思路瞬间打开!
会议室的沉闷气氛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激烈的讨论和思维碰撞。
新的技术路线迅速确立:一方面继续优化抗干扰措施,另一方面,立刻开辟“智能励磁”新课题!
新的挑战随之而来。
智能励磁需要可编程的励磁电源和复杂的波形生成技术。
这又触及了团队的知识盲区。
但这一次,没有人退缩。
何雨柱亲自牵头,组织攻关。
他跑资料室,查文献,甚至通过沈工的关系,联系上了国内一所大学里研究电力电子的教授,进行远程咨询。
小李则疯狂恶补数字信号处理和dSp(数字信号处理器)的知识,尝试编写波形生成和自适应控制算法。
刘师傅带着人,开始研究如何将大功率的励磁线圈驱动起来,解决散热和电磁兼容问题。
团队像一台加满了燃油的引擎,再次高速运转起来。
虽然困难依旧,失败常有,但方向明确,士气高昂。
就在智能励磁研究取得初步进展,团队逐渐找到感觉之时。
一个通知,再次让何雨柱绷紧了神经。
部里牵线,德国着名的工业传感器巨头——克虏伯公司的一个技术代表团,将到厂里进行技术交流,并指定要参观他们的项目进展。
消息传来,项目组刚放松不久的神经,瞬间又拉紧了。
德国人!行业顶尖的巨头!
他们要来看我们这个还在蹒跚学步的项目?
压力空前。
“这……这怎么行?咱们这东西,在人眼里不就是个玩具?”刘师傅首先慌了。
小李也脸色发白:“算法还没优化好,励磁波形也不稳定……这怎么看?”
连厂领导都特意把何雨柱叫去,叮嘱一定要重视,充分展示,但也别露怯,毕竟人家是真正的行业权威。
何雨柱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这不仅关乎项目形象,更关乎中国工程师的颜面。
他沉默了片刻,然后召开了项目组会议。
没有渲染压力,而是冷静布置任务。
“第一,全面整理项目资料,中英文对照。重点突出我们的问题导向、创新思路和阶段性成果,坦诚说明当前不足和下一步计划。”
“第二,现场演示系统务必稳定运行,不需要展示所有功能,但演示部分必须可靠、流畅。”
“第三,环境整顿,设备清洁,标识清晰。”
“第四,”他看向众人,语气坚定,“我们要自信。我们的技术路线有我们的特色和优势,不妄自菲薄,也不夜郎自大。重点是交流学习。”
他的冷静感染了团队。
慌乱被压下,代之以有序的筹备。
德国代表团到来的那天,天气晴朗。
三位德国专家,西装革履,表情严谨,在部里和厂领导陪同下,走进了实验室。
何雨柱穿着整洁的工装,上前用流利的英语(他私下苦练已久)自我介绍,并引导参观。
他没有急于演示,而是先请对方在看板前停留,用清晰的图表和数据,介绍项目背景、技术挑战、解决思路和当前进展。
坦诚而自信。
德国专家听得十分专注,不时提问,问题都很专业、很犀利。
何雨柱一一解答,不回避困难,也充分阐述己方的思考。
随后,是现场演示。
小李深吸一口气,启动了系统。
励磁电源发出轻微的嗡鸣,传感器信号稳定地显示在屏幕上。
经过优化的特定励磁波形施加到试件上,屏幕上的噪声信号果然呈现出更清晰的特征!
一个简单的过热缺陷被成功识别并报警!
演示过程一气呵成,没有出现任何故障。
德国专家们凑近屏幕,仔细观看,彼此低声交流了几句,脸上露出些许惊讶的表情。
为首的专家,一位头发花白、气质沉稳的老工程师,看向何雨柱,用带着口音的英语说:“非常有趣的思路,何先生。主动励磁,匹配激发……这在我们的产品中也是前沿的研究方向。你们用相当……嗯……简朴的设备,做到了这样的效果,令人印象深刻。”
“简朴”(simple)这个词,他用得很委婉。
但何雨柱听出了其中的含义。
他微微一笑,不卑不亢地回答:“谢谢您的评价。我们的条件确实有限,所以更需要在方法和技术路线上寻求创新。很高兴我们的方向能得到您的认可。”
交流气氛融洽而专业。
德国专家并没有表现出丝毫的轻视,反而就一些技术细节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临走时,那位老工程师还主动递给何雨柱一张名片:“何先生,你们的工作很有启发性。保持联系,期待你们的后续进展。”
送走德国代表团,实验室里安静了一瞬,随即爆发出轻微的欢呼!
刘师傅使劲拍了拍何雨柱的肩膀,激动得说不出话。
小李长舒一口气,脸上洋溢着自豪的光彩。
厂领导也满意地点头离开。
何雨柱看着手中那张精致的名片,心中感慨万千。
他知道,这次交流的成功,不仅仅在于演示没有出错,更在于他们展现出的清晰思路、扎实工作和自信态度,赢得了对方的尊重。
“primitive”的评价,似乎正在被悄然改写。
但他没有沉浸在喜悦中太久。
他将名片小心收好,对团队成员说:“德国人的意见很宝贵,特别是关于传感器温度漂移补偿和信号校准的建议,我们要立刻组织讨论,纳入改进计划。”
“真正的较量,才刚刚开始。”
他的目光,再次投向那台还在不断改进中的实验系统。
眼神沉静,充满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