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卓远那微不可察的唇角弧度,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一颗石子,在封瑶心底漾开圈圈涟漪。这并非她印象中那个疏离、永远以逻辑为优先的徐卓远会轻易流露的情绪。伞下的空间似乎也因此变得格外温软,隔绝了外界的微寒与喧嚣。前世的她,如同追逐流萤的孤影,何曾想过能与这样一个人,并非为了仰望其遥不可及的背影,而是作为平等的伙伴,朝着一个共同的目标踏实前行。这种“并肩”的感觉,陌生却让她心底充盈着难以言喻的踏实与暖意。
回到宿舍,封瑶洗漱后躺在床铺上,却毫无睡意。窗外雨声淅沥,敲打着玻璃,也敲打着她的思绪。她反复回味着徐卓远关于“远期约定”和“需要激活的机制”的推测,那冷静分析下隐含的洞见力让她折服。脑海中灵光一闪,如同一道闪电划破迷雾,她猛地坐起身。
她重新拿出母亲的《偶得集》,这一次,不再局限于那行隐藏的字迹,而是带着“海角七号”与“光年之外”这两个被徐卓远精准提炼出的关键词,像握着两把特制的钥匙,重新审视笔记中所有涉及地理、天文、电影乃至共同回忆的片段。她仿佛一个考古学家,在熟悉的文字废墟中,寻找着被时光掩埋的密码。
笔记内容庞杂,有对文学作品的犀利点评,有日常琐事的温柔记录,偶尔也会提及与友人“晚”出游的经历。封瑶耐心地一页页翻阅,指尖划过那些早已融入血脉的字句,生怕错过任何一丝关联。终于,在一篇谈论法国作家圣埃克苏佩里《小王子》的随笔末尾,她停住了目光,心脏仿佛被一只无形的手攥紧。
那段的原文是:“……晚与辰皆爱此书,尤爱其中‘使沙漠显得美丽的,是它在某处藏着一眼井’之句。曾戏言,他日若各散天涯,便以‘b-612’为信,寄望于那颗小行星,虽遥在光年之外,亦是彼此心灵的归舟所在。”
“b-612”!《小王子》故事中小行星的编号!
“光年之外”……“归舟”!
封瑶的心脏狂跳起来,血液奔流的声音在耳中鼓噪。母亲和林晚阿姨,竟然真的将《小王子》中的意象,如此诗意又如此隐秘地融入了她们的秘密约定!这不仅证实了徐卓远的推测,更让那个遥远的约定染上了浪漫而忧伤的色彩。那么,“海角七号”呢?它是否也对应着某个她们共同记忆中的、具有象征意义的“遥远之地”,如同b-612之于小王子?
她立刻将这个发现发给了徐卓远。尽管已是深夜,徐卓远的回复却来得很快,显然也并未休息,仿佛一直在通讯的另一端等待着线索的拼图。
【徐卓远:关键性关联证据。‘b-612’与‘光年之外’、‘归舟’形成逻辑闭环,高度验证了我们关于她们使用高度私人化、文学性符号作为密码基石的推测。置信度提升至85%以上。接下来,集中资源破解‘海角七号’与此意象体系的关联。】
接下来的几天,两人仿佛组成了一个高效的研究小组。封瑶负责在母亲的所有遗物,包括其他日记、旧信件中寻找可能与《小王子》或“遥远之地”相关的只言片语;而徐卓远则动用权限和逻辑推理能力,重点排查八十年代h大校园文化、《小王子》在当时青年群体中的接受度,以及可能衍生出的其他意象。他甚至访问了h大已数字化的部分老旧社团档案,尤其是文学社和天文社的资料。
这天下午,封瑶刚结束一堂关于古典文献学的课程,脑海中还萦绕着故纸堆里的考据方法,走出教学楼,便看到徐卓远等在不远处的树下。他身姿挺拔如松,简单的白衬衫和深色长裤穿在他身上,总能穿出一种隔绝尘嚣的清隽气质,引得路过的一些女生频频侧目。但他只是安静地站在那里,目光精准地落在封瑶身上,仿佛周遭的一切喧嚣都只是无关紧要的背景噪音。
“有实质性进展。”待她走近,徐卓远言简意赅,同时将一个平板电脑递给她,动作流畅自然,仿佛已演练过无数次。
屏幕上是一份泛黄扫描件的高清图,是八十年代h大“星尘诗社”的一份内部交流刊物的某一页。上面有一首署名“晚&辰”的短诗,诗名赫然便是——《致海角七号》。
诗的内容朦胧抒情,带着那个年代特有的理想主义情怀,大致描绘了两个少女向往远方,挣脱束缚,约定未来要一起去一个“如同海角七号般浪漫而遥远的地方”仰望星空。而在诗的末尾,有一行编辑的备注小字,显然是后来加上去的:“注:据作者言,‘海角七号’灵感源于其于滨海路七号‘望远书斋’共读之时光。”
滨海路七号!望远书斋!
一个具体、真实的地名终于浮出水面!不再是飘渺的意象,而是可以触摸的过往。
“所以……‘海角七号’并非指代电影或者天涯海角,而是她们年轻时经常一起去的一家书店?滨海路七号的‘望远书斋’?”封瑶的声音因激动而微微发颤,她抬头看向徐卓远,寻求最终的确认。
“逻辑链高度吻合。”徐卓远点头,他的冷静此刻是最好的镇定剂。他手指在平板上滑动,调出另一份他刚刚查到的资料,“我交叉验证了城市档案馆的旧地址记录。这家‘望远书斋’在九十年代末因城市改造已经关闭。原址现在是一家连锁咖啡馆。但是,”他顿了顿,目光锐利地看向封瑶,如同锁定目标的猎鹰,“书斋当年的老板,一位姓李的老人,还健在,并且就住在本市的养老社区。”
峰回路转!希望的曙光前所未有的明亮,几乎刺得封瑶眼眶发热。
她几乎没有任何犹豫,一种强烈的直觉推动着她:“我们能去拜访这位李老先生吗?”她知道,这位老人可能是连接过去与现在最关键的桥梁。
“可以。我已经通过校友会渠道联系上了他的家人,初步表达了我们作为h大后辈,因学术研究需要,想了解一些关于老书店往事及当年校园文化的意愿。对方同意了,时间定在明天下午。”徐卓远安排好了一切,周到得令人心安,甚至连拜访的“合理由头”都提前铺垫好,避免了唐突。
【行为解读:高效执行与风险预控。在获得关键线索后,迅速定位关联人物并建立联系渠道,将探索推进到实体接触阶段。考虑到了信息获取的合理性与对方接受度(h大后辈、怀旧学术),有效降低潜在警惕性,提高交互成功率。体现了极强的规划能力。】
封瑶望着他,千言万语堵在胸口,最终只化作一句:“卓远,谢谢你。”这一次,她的感谢里包含了更复杂的情感,不仅仅是感激他卓有成效的帮助,更是感激他的存在,感激他严谨逻辑下隐藏的温柔,感激这一世命运转折,能与他相遇、同行,共同解开母亲的谜题。
徐卓远推了推眼镜,移开视线,语气依旧平淡,甚至带着一丝程序化的回应:“解决问题是最高效的路径。”仿佛刚才那些周密的安排只是最优解的自然呈现。
然而,在他转开视线的瞬间,封瑶似乎敏锐地捕捉到他耳根泛起的一抹极淡的红色,与他白皙的肤色形成微妙的对比。这个发现让她心底升起一丝隐秘的、如同发现宝藏般的欢喜。他并非全然冰冷的数据处理机,他的情绪只是被严谨的逻辑外壳紧密地包裹着,需要更细心、更耐心地去解读和体会。
第二天下午,天气晴好。封瑶和徐卓远一同前往李老先生所在的养老社区。路上,封瑶的心情既期待又有些忐忑,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背包带子。她不知道这位老人是否还记得二十多年前那两个热爱读书的少女,岁月的流逝是否会磨灭那些细节?他是否还能提供关于母亲和林晚阿姨、以及那个超越了时光的约定的更多关键信息?
就在他们即将到达社区门口时,一个意想不到的身影倚靠在一旁的香樟树下,姿态闲适,仿佛偶遇——是顾川。
他似乎是特意等在那里,脸上带着惯有的、如同精心计算过的温和笑容,但眼神深处却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探究和……被排除在外的焦躁与不甘。
“封瑶,徐学长。”顾川走上前,语气拿捏得恰到好处的自然,“真巧,我来看望一位住在这里的亲戚,没想到遇到你们。你们这是……?”他的目光在封瑶脸上停留,带着询问,又似有深意地扫过徐卓远。
封瑶微微蹙眉。巧合?她内心深处警铃微作。联想到上次在自习室他突兀的出现和离开时那晦暗难明的眼神,她几乎可以肯定,顾川在持续关注她的动向。这种被暗中窥视、仿佛一切行为都在他人算计之中的感觉,让她非常不适,甚至生出几分寒意。
徐卓远脚步未停,甚至没有浪费一丝目光给顾川,只淡淡地丢下一句,语气如同陈述一个客观事实:“不巧,我们有约。”便径直从顾川身边走过,那无形的、拒绝靠近的屏障再次瞬间竖起,比任何言语都更具驱逐力。
封瑶也没有停留,只是疏离地朝顾川点了点头,连客套的寒暄都省略,快步跟上了徐卓远,姿态明确地选择了自己的阵营。
顾川脸上的笑容彻底僵住,看着两人并肩离去的背影,尤其是徐卓远那完全将他视若无物的姿态,和封瑶毫不犹豫、甚至带着依赖跟随的脚步,他垂在身侧的手悄然握紧,指节泛白。重生以来,他凭借先知先觉和刻意营造的、无往不利的温柔形象,一直在封瑶身边占据着特殊的位置,却在最近接连碰壁。而那个横空出世、打乱他所有步骤的徐卓远,更是让他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一种计划脱离掌控的焦躁感和强烈的竞争意识在他心中疯狂蔓延、扭曲。
【情感分析:潜在干扰项(顾川)主动接近意图受阻。封瑶的排斥反应及徐卓远的绝对屏蔽生效。干扰项情绪状态:挫败感、焦躁感、掌控欲受挫。判断:其对封瑶的“兴趣”或因竞争性刺激而扭曲增强,行为模式可能趋于激进,需保持高度警惕。】
这个小插曲并未影响封瑶和徐卓远的主要任务。他们按图索骥,找到了李老先生的房间,按响门铃。一位精神矍铄、头发梳理得一丝不苟的老人开了门,正是李老先生。他戴着老花镜,眼神清澈而带着历经世事的通透。
在简洁说明来意(主要是想了解一些关于望远书斋和当年常去的学生的往事,用于了解八十年代校园文化)后,李老先生显得很健谈,眼中焕发出光彩,将他们引到摆满书籍、窗明几净的客厅。
“……望远书斋啊,那时候可是附近几个大学文艺青年们的据点哦。不像现在的大书店,我那地方小,但书的品味可不差。”李老先生慢条斯理地泡上茶,茶香袅袅中,往事仿佛也随之浮现,“你们说的那两个女娃娃,林晚和苏梦辰,我记得,印象很深哩!两个人都灵得很,像沾着露水的花儿,爱看书,爱讨论哲学、诗歌,经常一坐就是一下午,有时候争得面红耳赤,有时候又笑得像两个孩子。”
封瑶的心提了起来,仿佛看到了年轻时的母亲和林晚阿姨在书海中徜徉的身影。她小心地问道,声音不自觉地放轻:“李爷爷,您还记得她们之间有什么特别的约定,或者……提到过什么类似‘暗号’一样的话吗?比如……‘海角七号’?”她屏住呼吸,等待着审判般的答案。
李老先生闻言,端着茶杯的手顿了顿,脸上露出些许讶异,随即像是想起了极有趣的事,脸上的皱纹舒展开,笑了起来:“‘海角七号’……嘿,你们这些小年轻,怎么连这个都知道?那是我书店里一个靠窗的座位编号,7号座。因为那个位置视野最好,透过窗户能看到远处蔚蓝的海平面,仿佛能把整个世界都收纳眼底。她们俩最喜欢那个位置,就给它起了个名叫‘海角七号’,说坐在那里,心就像飞到了天涯海角一样自由,可以暂时逃离所有现实的烦恼。”
原来,“海角七号”不仅仅是一个代号,它是一个具体的座位!是母亲和林晚阿姨共享的、承载着青春梦想与友情的“秘密基地”!封瑶感到鼻尖一酸。
“那……您后来还有苏梦辰阿姨的消息吗?或者,她们有没有在您这里留下过什么东西?”封瑶追问道,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仿佛在触碰一个易碎的梦。
李老先生沉吟了片刻,浑浊却依旧清明的眼中流露出追忆与一丝惋惜:“苏梦辰那娃娃,后来好像是出国了……具体就不清楚了,那时候通讯不便,一别可能就是一辈子。至于东西嘛……”他忽然想起了什么,站起身,走向里屋,步伐依旧稳健,“你们等等,我好像有点印象。”
不一会儿,他拿着一个看起来有些年头的、糊着牛皮纸的硬壳笔记本走了出来,笔记本的边角已有磨损,却保存得相当完好。
“这是当年书店关闭前,我们清理东西时,在一个旧书架顶层,很隐蔽的缝隙里发现的。擦掉灰尘,看到封面上的字,我就猜是她们遗落的。里面好像是一些两人的读书笔记和随笔交换,我也没细看,尊重隐私嘛。本来想着哪天她们万一回来找……唉,这一等就是二十多年。人老了,总想着物归原主。既然你们是h大的学生,又在专门打听她们的事,看来是缘分到了。这个,就交给你们吧,或许对你们的研究有帮助。”
封瑶几乎是屏住呼吸,双手如同承接圣物般,郑重地接过那个笔记本。笔记本的封面上,用钢笔写着清秀而熟悉(来自母亲)的两个字——《辰夕》。
辰,是苏梦辰。夕,是林晚(晚)!
这是母亲和林晚阿姨共同的书!是她们青春友谊、思想碰撞最直接、最珍贵的物证!仿佛能透过这冰冷的封面,感受到当年两颗炽热心灵的跳动。
离开李老先生家,夕阳正好,金色的余晖洒满大地。封瑶紧紧抱着那本《辰夕》笔记,如同抱着失而复得的珍宝,抱着一整个被时光尘封的故事。阳光透过云层洒落在她身上,镀上一层温暖的光晕,也照亮了她眼中闪烁的激动与希望的泪光。
她抬头看向身旁始终沉稳如山的徐卓远,声音因情绪激动而有些哽咽,却充满了力量:“卓远,我们找到了!我们真的找到了!”这一刻,所有的焦虑、彷徨都化为了巨大的喜悦和前进的动力。
徐卓远低头看着她,看着她眼中毫无保留的喜悦和全然信任的依赖,看着她被夕阳照得微微泛红、几乎透明的脸颊。这一次,他没有移开目光,也没有用推眼镜的动作来掩饰情绪,只是静静地回望她。那双总是平静无波、如同深潭的眼眸深处,仿佛有什么坚固的东西正在悄然融化、崩解,映照着此刻漫天绚丽的霞光,和她比霞光更加明亮动人的笑容。一种难以名状的、超越了逻辑计算的情绪,在他心底破土而出。
【逻辑与情感协同评估:关键物证《辰夕》笔记本获取成功。线索“海角七号”完成实体定位与意义解析(特定座位\/精神象征)。探索任务取得阶段性重大突破,为后续解密提供了核心载体。同时,观测到主体(徐卓远)对封瑶的情感反馈阈值出现显着波动,非理性成分呈上升趋势,防御机制减弱。关系维度:进入深度协同与情感渗透新阶段。建议:持续观察情感变量与逻辑目标的协同效应,稳定推进解密进程。】
新的线索、可能藏着最终答案的《辰夕》笔记就在手中,通往过去的门,似乎又推开了一道更宽的缝隙,显露出其后更为幽深复杂的路径。而并肩站在落日余晖下的两人,之间的联系,已不仅仅是最初的利益交换或单纯的好奇,而是在这共同的追寻中,缠绕上了信任、依赖与某种悄然滋生的情愫,变得愈发紧密而不可分割。前路或许仍有迷雾,但至少,他们不再是孤独的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