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同伟摇摇头:
“没说错。”
“龙哥,你以为那些老板干的那些偷税漏税的事,官府不知道?”
赵瑞龙一脸懵:
“他们知道?”
钟小艾平静地接话:
“当然知道。”
“汉东这边的主力企业,大多都是小厂、作坊。”
“看看他们每个月的用电量,就能估算出产量了。”
祁同伟看着一脸惊讶的赵瑞龙道:
“那些污染的问题,其实也是一样的。”
“你以为地方官府不清楚?”
“他们当然清楚。”
“你上下班路上那股子味儿,不就是这么来的。”
赵瑞龙满脸不解:
“那他们为啥不管?”
祁同伟语气有点沉重:
“两害相权取其轻。”
“东大现在缺岗位。”
“这些小厂子能提供就业。”
“官府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不只是东大,发达国家当年也是这么走过来的。”
赵瑞龙皱眉问:
“他们可以,我们为什么不行?”
祁同伟反问一句:
“你说呢?”
赵瑞龙其实心里有数。
他们的身份不同。
他是体制中人,注定不能跟那些老板一样。
那些偷税漏税、破坏环境的事,他是不能碰的。
他是守法公民的标杆。
赵瑞龙作为赵立春的儿子,自然要守规矩,否则就是在给自己父亲脸上抹灰——尤其是在赵立春还有更上一层楼的可能时。
祁同伟轻轻拍了拍赵瑞龙的肩膀:
“龙哥,还记得我之前跟你说的吗?这个项目,能让你进账一百万。”
“你觉得真能成?”
赵瑞龙立刻应道:
“那当然!”
其实,等这个项目还完祁同伟的本金后,他还能拿个五十万利润。
这可是八八年实打实的五十万。
祁同伟点点头:
“钱是永远赚不完的,关键是要找对门路,只要路子对了,想亏都难。”
“我们和他们不一样,没必要去做那些见不得光的事。”
“你知道做什么生意最赚钱吗?”
赵瑞龙立刻来了兴致:
“什么生意?”
祁同伟微微一笑:
“国家特许的垄断行业。”
“咱们国家人口多、市场大,只要把这块市场做好了,赚的钱你几辈子都花不完。”
赵瑞龙连连点头:
“听你的!我现在就去找宁家的人。”
“非得让他们明白,这吕州到底是谁的地盘。”
说完便急匆匆地离开了。
钟小艾一脸难以置信:
“这还是那个当初的富家子弟吗?现在一副黑心商人的模样。”
就刚才赵瑞龙那一番话,说他不是资本家都没人信。
祁同伟摇头:
“龙哥离真正的黑心商人还差得远呢。”
钟小艾又说:
“我爸说,你有空给他回个电话,帝都那边的事好像挺棘手。”
祁同伟依约打了个电话给钟声,那边声音严肃而紧张:
“你现在用的是什么电话?”
祁同伟答说是厂里电话。
“别用厂里的,用村里的公用电话。”
“五分钟后再打过来。”
祁同伟立刻赶到村委会,换了电话回拨。
接通后,钟声问:
“你当时是怎么发现那件事的?”
祁同伟回答:
“我以前是汉大学生会的主席。”
“主要负责学生思想方面的工作。”
“同时也参与了一些与外校的联络事务。”
“我发现很多同学的思想倾向有问题。”
“张口闭口就是所谓的自由民主。”
“我是组织重点培养的对象,屠龙术是我们日常学习的重要内容,所以我本能地觉得不对劲。”
“经过我深入观察,发现汉东省不少高校里,都有人在组织讨论所谓的自由民主。”
“但当我与他们理论时,我发现他们逻逻辑根本站不住脚。”
“只是……”
“牵扯的高校太多了。”
“只要是有点名气的,几乎都参与了。”
“后来我就突然想到一个问题。”
钟声追问道:
“什么问题?”
祁同伟语气低沉:
“你觉得这种现象,是东大自己发展出来的吗?”
“我觉得不太可能。”
“那有没有可能是,在同一时期,其他红色国家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
钟声沉默片刻,问:
“你得出什么结论了?”
祁同伟坚定地答道:
“我认为应该是!”
“虽然我没有太多外部资料,但从我的判断来看,这明显是西方势力又一次的渗透。”
“别忘了,咱们东大目前还处在战时状态!”
没错,粤西至今仍处于战备状态,只不过那里的战斗打了将近十年,外界几乎没人感受到战争的存在,这也足以看出中枢的掌控力。
钟声叹了口气:
“你的判断是对的。”
“根据鸿胪寺驻外人员的情报,北方那个联邦的多个加盟共和国几乎在同一时间也出现了类似情况。”
“尤其在学生群体中更为突出。”
这已经很明显了,这绝不是什么自发的行为,而是有人在背后操纵。
否则,怎么可能全国上下、几乎同一时间都出现这种现象?
钟声又问:
“你在二王村的工作进展如何?”
祁同伟如实汇报:
“今年年底,二王村人均能增收一千五百块钱。”
钟声声音明显提高了:
“多少?”
祁同伟重复了一遍:
“一千五百块。”
“今年基础设施建设这块儿任务比较重,虽说农科院也派了专家下来指导,但农作物的产量提升并不明显。”
“现代化农业建设至少得三五年才能看到成果。”
钟声听了,有些难以置信:
“怎么会增收这么多?”
祁同伟语气平静:
“主要收入还是来自农机厂的工作。”
“按照工种不同,厂里的人基本工资都在二百三十块以上。”
“另外我们还修了两次路,日薪三十,最短的一次也干了一个月。”
“还有建幼儿园和小学,这些都得靠人来干。”
“村里的卫生、民兵安置等事务也不少。”
“二王村目前缺的是劳动力。”
“大伙儿都有活干。”
钟声皱眉问:
“你们怎么有那么多资金支撑这些项目?”
祁同伟如实回答:
“我把村里的一块地租给了农机公司,签了七十年的合同。”
“不过我没有选择一次性收钱,而是选择了入股。”
“占了百分之三十的股份。”
“农机厂运作得不错,这几个月产值已经突破了两百万。”
“利润我都直接投入到基础建设中去了。”
“等明年一过,二王村的茅草屋就会变成砖瓦房。”
钟声接着问:
“农机这块市场前景大吗?”
祁同伟点头说:
“非常大!”
“现代农业是未来的趋势。”
“特别是在包产到户之后,农民从土地中解脱出来,情况更是如此。”
“很多人会去城市或者城镇打工,农村人口会逐渐减少。”
“在这种背景下,农业现代化是大势所趋。”
“无论是大型机械还是小型工具,都会有极大的需求。”
“相关的上下游产业也会随之繁荣。”
“今年我接手得晚了些,不然光是农忙时出租农机,就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钟声皱眉问:
“能有多大的收益?”
祁同伟压低声音:
“汉东南北都是重要的粮食产区,我组织农机从南往北一路收割,就这两个月的农忙期,市场价值就有四五千万!”
钟声倒吸一口凉气。
原本以为是一次性的收益,没想到这是每年都会有的四五千万!
而且这还只是汉东附近几个产区的数据。
祁同伟继续说:
“今年主要是打基础,明年开始就完全按照专家的建议来种地。”
“现代农业离不开科学的管理。”
“这一点我早就跟农科院的教授们沟通好了。”
“教授们也告诉我,农业现代化的核心是水利、农机和化肥,然后才是精细的田间管理。”
“只要这三点做到位,粮食产量自然不会低。”
钟声频频点头。
他接着问:
“工作中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
祁同伟笑了笑:
“倒是没遇到啥麻烦,不过有几件挺有意思的事。”
他说起了易学习的事情。
钟声微微一笑:
“吕州宁家?”
“我会找个合适的机会跟赵立春同志打个招呼。”
他顿了顿,忽然问:
“小艾真的不考虑走仕途这条路了?”
祁同伟叹口气: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如果小艾不当这个老板,那我就得顶上去。”
“我们两个商量过了,小艾来持股。”
“如果您觉得不合适,换我来也可以。”
“总得有一个人来代表我们家持股吧。”
钟声点头:
“也有道理。”
“对了,你把你的一些想法写成材料,交给赵立春同志,让他转交到《汉江内参》上。”
祁同伟神色一肃:
“事情已经到了这个程度了?”
钟声心中感慨:
“小艾真是眼光独到,我还没开口,他就明白了我的意思。”
于是他提议:
“要不你来我身边工作一段时间?”
钟声语重心长:
“你这个年纪,又有专业背景,在我身边锻炼一下,以后去基层更有优势。”
祁同伟思索片刻,低声说道:
“钟叔叔,我现在的年纪,正是沉下心来干实事的时候。”
“哪怕磕磕碰碰,头破血流也好。”
“虚头巴脑的事情,还是往后放吧。”
钟声笑了:
“在我这做事怎么就成务虚了?”
祁同伟笑了笑,没有说话。
钟声已经明白了祁同伟的意思。
他是想在基层多积累些经验。
祁同伟更希望有独立负责一方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