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让他始终能记住自己的核心目标——围绕农业与土地打造产业格局。
这才是最关键的事情。
高育良语气郑重地说:“同伟,你别小看自己的影响力。”
“只要你开口说句话,汉东省上下都会认真对待。”
“你可是财神爷啊!”
祁同伟叹了口气:“老师,我提供的就业机会已经不少了。”
高育良沉默了。
祁同伟创造的岗位真的不多吗?
太多了!
农业示范区里,几乎所有从事耕作的人员,都是他安排的。
丰收集团的业务规模相当庞大,一笔订单,可能就得整个小桥镇的农民齐上阵才能完成。
根据高育良掌握的资料,如今祁同伟已经和流水县——也就是现在的示范区范围内所有农户,签订了供销合作意向。
最初推广并不顺利。前年他建议大家种洋葱时,有些人就不愿意干。
结果呢?他们成了大家口中的反面教材。
有了这些前车之鉴,丰收集团再跟农户谈合作时,他们几乎没有犹豫就签了字。
其实不只是示范区,在全市范围的农村,丰收集团都已经开始推广这种合作模式。
这么一算,提供的岗位数量自然也水涨船高。
但即便如此,想靠祁同伟一个人来扭转人才流失的局面,几乎不可能。
说到底,农业城市很难留住工业人才。
这不是吕州的问题,全世界都一样。
祁同伟认真地说:“老师,人才流失是不可避免的,毕竟咱们是农业城市,不是工业强市。”
“真正能带动就业的,还是工业。”
“丰收集团围绕土地做文章,能保证农民有稳定的收入,这已经是承担了应有的社会责任。”
高育良并不服气:“你不是还掌握不少技术吗?”
祁同伟也不否认:“这点没错。”
“但咱们这里,确实不适合发展大型工业。”
“这一点,您心里清楚。”
高育良有些激动,脸都涨红了:“那你说说,适合发展啥?”
祁同伟摊了摊手:“旅游业、服务业、高精尖制造……”
“比如芯片。”
“或者就是组装类的工厂。”
“要真是上大型工业,问题就多了。”
“我们有耕地保护的底线,还要确保粮食安全。”
高育良苦笑着摇头:“我要求也不高。”
“就想在市区里建几座工厂。”
祁同伟差点被这话呛到:“老师,咱们好歹也是文化人,怎么今天说话有些掉档次呢?”
“生产一个产品,可不是只做单一零件就完事了,这是一个系统工程。”
“得有完整的上下游产业链配合。”
“每个工厂也不可能像我造汽车那样,什么都自己来,那不仅效率低,而且浪费巨大。”
“最根本的问题是,这种模式根本不划算。”
“要想产品有竞争力,除了质量,价格才是最关键的。”
“或者说,是最核心的要素。”
现在的东大,人们买东西从来不是挑贵的买,而是图实惠。
是他们不愿意花钱吗?不是,是没钱。
别说东大了,世界上哪个国家,哪怕是发达国家,一旦经济低迷,大家也都转向了消费降级。
以曰本为例,在经济低迷时期,卖得最好的是优衣库,而不是什么高端品牌。其实它的路线就是薄利多销,跟7-11便利店一样,走的是亲民路线。
高育良的脸色变幻不定,一旁的郝文看得心惊胆战。
过了好一会儿,知府大人才低声问道:
“就没有别的出路了吗?”
祁同伟实话实说,
“吕州这种农业重镇,走代工组装的路子是可行的。”
“把各个地方的配件集中起来,统一组装,赚的是劳力钱。”
高育良显然不太认同:“这能赚几个钱?”
祁同伟听了有些无语:“老师,您知道一家大型代工厂鼎盛时期能养活多少人吗?”
高育良不以为意地说:“最多上万人吧?”
祁同伟忍不住笑了:“您胆子再放开点!”
“哪止一万人!”
“二三十万都很平常!”
高育良惊了一下:“真的?”
祁同伟认真地点头:“当然是真的。”
高育良激动得脸色都红了:“同伟啊,你什么时候在吕州建组装厂?”
祁同伟一脸疑惑:“老师,是谁跟您提这事了?”
高育良也不遮掩:“还能有谁?”
“汉东其他十二个地市的领导!”
“这两天电话都快打爆了……”
祁同伟纳闷:“他们打电话给您干嘛?又不是业务往来?”
高育良有些恼火:“什么业务?他们一个个都想把你手里的项目引进他们那儿去!”
祁同伟笑着摆手:“我是农业示范区的主任,我能往哪跑?”
高育良叹口气:“他们不是要你人,是要你的资金和资源。”
“特别是京州和姑苏那边,这两天一天打好几个电话,平时也没见他们这么积极,真气人!”
钟小艾在一旁不解:“高老师,这有什么好生气的?”
高育良一脸怒意:“他们说吕州是农业大市,不适合搞工业,在这办厂纯粹浪费资源!”
“我能忍?”
钟小艾好奇:“那您是怎么回应的?”
高育良语气不善:“我能怎么回应?”
“我直接不接电话了!”
“一个个还敢笑话我。”
“难道吕州就真站不起来?”
“同伟,你可得帮我顶住啊!”
“你也知道咱们十三个地市之间的竞争有多激烈,出了门,没人认咱们是老乡!”
祁同伟听得直摇头。
在汉东,你要跟人提“老乡”?
你想什么呢?
他跑业务去过二桥镇,人家那边三里地算老乡,也就是本村加隔壁村。
再远一点,都算外乡人。
这哪儿能算得过来?
前段时间丰收集团要扩张,祁同伟想着先把吕州其他县带动起来,好歹是同一个地市。
结果易学习不同意,坚持要先把示范区做扎实,再谈其他。
连本地干部都这样想,更别说其他人了。
按理说祁同伟也差不多,但他前世一直在京州,重生后还是在京州,老家又是金沙县……自然少了那份乡土情怀。
高育良神情愈发坚定:“吕州是农业大市,这是自然条件决定的,我们也不能否认。”
“但我们不能接受他们居高临下的嘲笑。”
“谁说农业就不能做大做强?”
祁同伟点头附和:“农业当然可以做强做大……但从实际情况看,农业产值的天花板比工业低。”
“提供的就业岗位也不如工业多。”
“这是客观现实。”
高育良皱起眉头:“那你这边是什么情况?”
祁同伟坦然回答:“我们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业,现代化农业本身就融合了一定的工业元素。”
“农业要现代化,必须依靠工业的带动。”
“我们只是先走了一步。”
高育良关切地问:“那这种模式能不能持续?”
祁同伟笑了笑:“我们走的就是可持续发展的路子。”
高育良这才松了口气。
祁同伟继续说道:“根据我们的规划,一旦丰收集团完成布局,农民的收入就会相对稳定。”
高育良一怔:“稳定?”
祁同伟点点头:“对,现在农民一年收入大概四五千元。”
“等项目全面铺开后,年收入能到两三万。”
“和工厂打工的比,一年也就少个一两万。”
高育良瞪大了眼睛:“真能有这么高?”
祁同伟摸了摸后脑勺:“高么?”
钟小艾笑眯眯地回应:“师兄,真的挺高的。”
“京州市一般市民一年也就挣个三四千……”
祁同伟摆摆手:“不能这么比!”
“咱们得按集团内部的算法来。”
“你说那踏板车厂,今年工人的工资大概是多少?”
钟小艾思索了一下,答道:“应该不低,估计能拿到一万左右。”
高育良一脸惊讶:“怎么会这么多?”
普通工人月薪才三四百,突然冒出来个年薪一万,简直像天方夜谭!
钟小艾解释说:“老师,踏板车行业太火了。”
“我们谁都没料到需求会这么大,现在订单已经超过了两百万台!”
“大家加班加得不少。”
加班累不累?
当然累!
愿不愿意加班?
谁愿意啊!
但小桥科技真的给加班费!
三倍工资,谁能拒绝?
再看看别处,不少工厂工资都拖了几个月!
那这样多加点班不是挺好吗?
原本一个月三四百,加上加班,直接干到八九百!
几乎翻了一倍!
这还是三家公司统一协调后的结果。
这点加班费,对他们来说根本不算什么。
但也不能天天让员工加班。
时间一长,连休息时间都没有,就和社会脱节了。
要想长期发展,就得安排好工人的节奏,不能竭泽而渔。
想要提高劳动效率,除了钱到位,还得让人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
不然,干脆别搞了!
还有一段小插曲。
三家公司刚宣布限制加班的政策时,差点引发工人抗议。
工资准时发,还发现金,各种福利齐全,还有年终奖。
大伙儿简直把厂子当家一样看待!
老一辈的工人觉得,仿佛又回到了年轻时热火朝天的年代。
一听说不让加班了……这怎么行?
工会主任直接找赵瑞龙理论,差点被赵公子骂个狗血淋头。
这事儿最后怎么平息的?
赵公子搬出《劳动法》,在职工大会上讲得头头是道,才算是稳住了局面。
也算是奇闻一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