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花园里,海棠花开得正盛。康熙负手站在花丛旁,目光落在远处修剪枝叶的孝庄太后身上。
“皇祖母,蒙古使节的事……”康熙开口,声音略显紧绷。
孝庄手中的银剪停顿片刻,冷光一闪,截断一根横生的枝条。“割舍才能新生,皇帝。”她的语气锋利,“这海棠若不修剪,来年便开不出好花。”
康熙眉头微蹙。三日前,蒙古可汗派使者送来和亲文书,指名要太子胤礽入赘草原。朝野震动,而孝庄听闻此事后竟无半分怒意。
“太子乃国本,岂能远嫁蒙古?”康熙试探道,“朕已命人备下厚礼回绝。”
孝庄的手忽然一顿,剪刀咔嚓一声剪断了一朵盛开的海棠。花瓣飘落,像极了那年赫舍里咽气时从她指间滑落的帕子。
“赫舍里最爱这株海棠。”孝庄低声说道,眼神飘向远方,“她走的那年,花开得格外好。”
康熙胸口一紧。赫舍里——他的元后,胤礽的生母,离世已近二十年。如果不是孝庄提起,他几乎忘了这株海棠是赫舍里亲手所植。
“皇祖母今日怎么想起这个?”康熙走近几步,忽然注意到孝庄手中的剪刀上沾着些微蓝色粉末。那颜色太过熟悉——三日前太子突发急症,御医从茶盏中验出的正是这种罕见的蓝毒粉。
心跳骤然加快,康熙强自镇定:“朕记得太子幼时也常来这园子玩耍。”
“是啊,”孝庄微微一笑,眼角皱纹藏康熙读不懂的情绪,“那孩子像极了他母亲,固执又天真。”她弯腰拨弄泥土,“有些根须扎得太深,若不及时斩断,整株花都会受害。”
就在她拨土的一瞬,康熙分明看到海棠根系中露出半截蓝玉扳指。那扳指他认得——赫舍里生前常戴之物,随葬时明明已放入棺中。
冷汗顺着脊背滑下。二十年前赫舍里产后虚弱而亡,他一直以为是天命难违。如今这扳指出现在此,剪刀上的毒粉又与太子所中之毒相同……
“皇帝脸色怎么这样难看?”孝庄关切地问,伸手欲抚他额头。
康熙不着痕迹地退后半步:“无妨,许是昨夜批阅奏折熬得晚了。”他目光扫过那半截扳指,又迅速移开,“蒙古之事,朕自有主张,不劳皇祖母费心。”
孝庄笑容不减:“皇帝日渐精进,老身自然放心。只是……”她忽然压低声音,“有些事,该放手时需放手。”
回养心殿的路上,康熙耳边回荡着孝庄的话,眼前浮现出太子苍白的面容。三日前太子突发急症,若非御医及时救治……他不敢再想下去。
“李德全。”康熙唤来心腹太监。
“奴才在。”
“去查查赫舍里皇后的陪葬品名录,特别是那枚蓝玉扳指。”
待李德全退下,康熙独坐案前,展开蒙古可汗的国书。文书措辞恭敬,却透着不容拒绝的强硬。更蹊跷的是,信中提及“旧约”二字,可他从未与蒙古有什么旧约可循。
窗外忽然传来轻微响动。康熙警觉抬头,只见一只信鸽掠过宫墙,朝慈宁宫方向飞去。他眯起眼——孝庄何时养起了信鸽?
夜深人静时,李德全匆匆回报:“皇上,奇了!陪葬名录上确有蓝玉扳指一枚,但……”他声音发颤,“先皇后梓宫去年曾遭雷击,守陵人报说有小修,孝庄太后亲自过问此事。”
康熙指节发白。去年?正是太子开始监国理政之时。
“去查慈宁宫近半年的信鸽往来,特别是与蒙古方向的。”康熙沉声命令,“另外,加紧监视太子身边的人。若有异动,立刻禀报。”
李德全领命而去,康熙却依旧无法平静。他起身踱步,脑海中思绪纷乱。太子是他精心培养的继承人,如今却被卷入这场阴谋之中。而孝庄,那个他一直敬重的祖母,究竟隐藏了多少秘密?
翌日清晨,康熙召见太子胤礽。胤礽面色尚显苍白,但精神已恢复许多。
“儿臣参见父皇。”胤礽行礼。
康熙摆手示意他免礼,目光复杂地打量着他。“身体如何?”
“已无大碍,多谢父皇关心。”胤礽答道,语气恭敬却不卑不亢。
康熙沉默片刻,缓缓问道:“你可知蒙古使节之事?”
胤礽神色微变,显然早已听闻。“儿臣略有耳闻。但此事关系重大,儿臣不敢妄议。”
康熙点点头,心中稍安。至少太子并未因病糊涂,仍保持着应有的谨慎。
“朕不会让你去蒙古。”康熙语气坚定,“你是我大清未来的希望,无论如何,朕都会护你周全。”
胤礽眼中闪过一丝感激,但随即隐去。“儿臣明白。只是,父皇是否考虑过……背后之人?”
康熙心头一震。他没想到太子会如此敏锐。果然,这些年的教导没有白费。
“你有何想法?”康熙试探道。
胤礽犹豫片刻,低声说道:“儿臣只是觉得,此事或许并非蒙古单方面提出。若有人借机挑拨,其用心不可不察。”
康熙深深看了他一眼,没有接话。他知道,太子已经察觉到其中的异常。但此刻还不是摊牌的时候。
送走太子后,康熙再次来到御花园。那株海棠依旧静静伫立,仿佛在等待什么。他蹲下身,仔细查看海棠根部的泥土,果然发现更多被翻动的痕迹。
“皇上。”一道熟悉的声音从身后传来。
康熙转身,见是李德全。“查到什么了?”
“回皇上,慈宁宫确实有信鸽频繁往来,且大多飞往西北方向。”李德全压低声音,“另据守陵人透露,去年修缮梓宫时,孝庄太后曾亲自到场,并带走了几件陪葬品,其中包括那枚蓝玉扳指。”
康熙握拳,指甲深深嵌入掌心。他已经可以确定,孝庄与太子中毒一事脱不了干系。但为何?她究竟想要什么?
就在此时,一阵风吹过,海棠花瓣纷纷扬扬飘落。康熙的目光落在地上,忽然发现一片花瓣背面似乎沾着什么东西。他拾起一看,竟是细小的字迹。
“若想保全太子,三日后午时,乾清宫密室见。”寥寥数语,却让康熙心头一凛。
这是孝庄的笔迹。
三日后,康熙如约来到乾清宫密室。室内昏暗,只有桌上一盏油灯摇曳着微弱光芒。孝庄坐在阴影中,神情莫测。
“皇祖母找朕何事?”康熙直截了当地问。
孝庄笑了笑,将一封信推到他面前。“打开看看。”
康熙拿起信,快速浏览内容,脸色逐渐阴沉。信中详细记录了太子监国期间的一些不当举措,以及几位重臣对太子不满的言论。最后,还附有一份名单,上面列满了支持太子的官员姓名。
“这是什么意思?”康熙冷冷问道。
“意思是,”孝庄站起身,目光如炬,“如果太子继续留在京城,迟早会引发更大的动荡。不如顺水推舟,让他去蒙古,既能化解危机,又能为大清争取盟友。”
康熙咬牙:“所以你就用毒药威胁朕?”
孝庄叹息一声:“皇帝,老身不过是想为大清谋一个更好的未来。你年轻时也曾做过类似的决定,难道不明白吗?”
康熙攥紧拳头,内心挣扎不已。一方面,他无法容忍孝庄以这种方式逼迫自己;另一方面,他又不得不承认,她的话并非毫无道理。
“朕需要时间考虑。”最终,康熙沉声说道。
孝庄点点头:“老身给你三天。三天后,若无答复,这份信就会出现在蒙古使者的手中。”
离开密室后,康熙独自站在乾清宫外,仰望夜空。星河璀璨,却照不亮他心中的迷雾。他突然意识到,这场权力的游戏,远比他想象的更加残酷。
接下来的三天,康熙彻夜未眠。他反复权衡利弊,试图找到两全其美的办法。然而,无论怎么选择,都注定要付出代价。
第三天清晨,康熙终于做出决定。他召集群臣,宣布将派遣使团前往蒙古商谈和亲事宜,但并未明确提及太子。
与此同时,他暗中布置了一场针对孝庄的调查。他需要证据,证明她不仅涉及太子中毒事件,还与蒙古使者勾结。
一场更大的风暴,正在酝酿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