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清宫内,檀香袅袅。康熙揉了揉发酸的太阳穴,案几上的奏折堆得像小山一样高。登基二十年,他已经习惯了这样的忙碌,可今天总觉得心神不宁。
\"梁九功,把先帝的遗物再整理一遍。\"康熙放下朱笔,突然开口。太皇太后去世后,他时常想起父亲顺治帝。记忆中的父皇面容模糊,只依稀记得那双深邃的眼睛。
\"嗻。\"老太监梁九功躬身应下,带着几个小太监轻手轻脚地打开角落里的紫檀木箱。箱子里整齐码放着顺治帝生前的衣物、书籍和私人物品,每一件都保存完好。
康熙踱到窗前,望着琉璃瓦上的残雪。八岁那年,父皇突然驾崩,他孤零零地坐在那把对他来说过于宽大的龙椅上。佟佳氏母妃的眼泪,索尼等辅政大臣的争执,还有太皇太后那洞察一切的目光...
\"砰——\"
一声脆响传来。康熙转身,看见梁九功面色惨白地跪在地上,一个雕花木盒摔裂开来,露出夹层中的一卷黄绢。
\"奴才该死!\"梁九功连连叩首,额头渗出血迹。
康熙摆摆手,目光却被那卷黄绢吸引。绢布边缘泛着暗红,像是被血浸染过。\"拿来。\"
梁九功颤抖着双手呈上黄绢。康熙展开时,一股淡淡的铁锈味钻入鼻腔。字迹潦草却力透纸背:\"朕知大限将至,特留此血诏...\"
康熙的手指微微发抖。非朕亲生?这四个字像一把刀,狠狠刺进他的心脏。他一直知道自己不是佟佳氏亲生,却从未怀疑过与顺治帝的血缘关系。
\"都退下。\"康熙的声音冰冷,\"今日之事,若有人敢泄露半句,诛九族。\"
殿内只剩他一人,康熙的表情终于出现裂痕。他反复看着血诏,忽然注意到边缘有几处明显的指痕,像是被人紧紧攥过。
康熙鬼使神差地从袖中取出一方帕子——赫舍里皇后毒发身亡时紧握在手中的那方帕子。两相对比,指痕严丝合缝。
他的呼吸一滞。赫舍里临终前含糊地说过\"诏书\"二字,当时他以为是呓语。现在看来...
翻转血诏,背面一角残留着半个火漆印,显然是曾有另一份文书附着其上,却被撕去了。那火漆印的形状隐约可辨,正是顺治帝的私印。
\"索尼、遏必隆、鳌拜...\"康熙低声念出当年四位辅政大臣的名字,眼中寒光闪烁。他们中有人知道这个秘密吗?太皇太后又是否知情?
就在这时,殿外传来急促的脚步声。梁九功慌张跑进来,跪地禀报:\"皇上,慈宁宫走水了!\"
康熙心头一震。慈宁宫存放着更多先帝遗物。
\"救火。\"他简短命令,大步走出乾清宫。暮色中,远处的火光映红了半边天,像极了血诏上那刺目的暗红。
握住袖中的血诏,康熙心中浮现出一个可怕的念头:这场火,真的是意外吗?
慈宁宫方向浓烟滚滚,康熙站在乾清宫台阶上,眉头紧锁。他知道,自己正站在一个巨大的谜团中心。父皇早早预知长生药引之事,特意将他过继给佟佳氏保护。赫舍里之死也与此有关,而血诏背面缺失的部分,必定藏着更大的秘密。
夜色渐深,康熙望着燃烧的火光,眼神越发凌厉。这件事绝不能就这么算了。他转身对梁九功说:\"传旨,召索额图即刻入宫见朕。\"
\"嗻。\"梁九功弓着身子退下。
康熙独自回到御书房,重新取出那方帕子。赫舍里临终前的样子又浮现在眼前——她苍白的脸上满是痛苦,嘴唇微动,似乎想说什么。当时他以为她在喊自己的名字,现在想来,或许是在说\"血诏\"二字。
他翻开案几上的密折,那是赫舍里中毒当晚值夜太监的供词。太监说听见皇后惊呼“有人要害...”,后面的话没说完就倒下了。
康熙的手指轻轻摩挲着帕子上的指痕。赫舍里到底发现了什么?为什么会在临终前紧攥着这方帕子?血诏上的痕迹与帕子如此吻合,绝不可能是巧合。
门外传来脚步声,索额图求见。康熙收起思绪,整了整龙袍,沉声道:\"宣。\"
\"臣索额图叩见皇上。\"索额图行礼如仪,神色间带着几分忐忑。
康熙抬眼打量着他。作为索尼之子,索额图一直深得他信任。但此刻,康熙不得不怀疑每个人。
\"起来说话。\"康熙示意,\"朕问你,先帝驾崩前,可有什么异常?\"
索额图略一思索:\"回皇上,先帝那段时间常在乾清宫独坐,有时彻夜不眠。臣父亲索尼曾提起,先帝似有重要之事要交代,但终究未曾明言。\"
康熙点点头:\"那你可知,先帝可曾留下什么密诏?\"
索额图脸色微变:\"这个...臣不知。不过...\"他犹豫片刻,\"当年先帝突然下令将皇上过继给佟佳氏,朝中多有猜测。有人说是因为佟佳氏无子,也有人说...\"
\"说什么?\"康熙追问道。
\"有人说,是为了保全皇上性命。\"索额图压低声音,\"据说当时朝中有传言,称有人欲以长生药引为由,对皇家不利。\"
康熙心头一震。这些话与血诏内容完全吻合。他继续追问:\"那太皇太后呢?她可曾说过什么?\"
索额图摇头:\"太皇太后对此事讳莫如深。臣只记得,她晚年常在慈宁宫焚香诵经,似有无限心事。\"
康熙沉默片刻:\"你先退下吧。记住,今日之事不得外传。\"
\"臣明白。\"索额图躬身退下。
待他离开,康熙再次取出那卷血诏。火漆印的痕迹在烛光下显得格外刺目。是谁撕走了另一半?又是谁在慈宁宫放火?这些问题像乱麻一样缠绕在他的心头。
窗外的火光渐渐暗淡,救火的喧嚣声也逐渐平息。康熙起身走到地图前,手指在京城各处点划。他必须找出真相,不仅为了赫舍里,更为了弄清自己的身世之谜。
夜色深沉,康熙却毫无睡意。他唤来梁九功:\"去查查,最近谁去过慈宁宫,尤其是那些不该去的人。\"
\"嗻。\"梁九功领命而去。
康熙重新坐回御案前,取过一本密折。这是他多年来养成的习惯,每日都要详细记录朝中大小事务。但现在,他决定在密折中增加一项内容——关于血诏的调查进展。
烛光摇曳,康熙提笔写下:“康熙二十二年春,发现先帝血诏。朕非先帝亲生,赫舍里之死另有隐情。慈宁宫大火,恐非偶然。当彻查此事,以明真相。”
写到这里,他停下笔,目光落在血诏背面的火漆印上。那个印记让他想起一件事——太皇太后临终前,曾交给自己一个小锦盒,说是先帝遗物。当时他并未在意,如今想来,或许那就是缺失的另一半。
康熙立即命人去取那个锦盒。等待的间隙,他的思绪又回到赫舍里身上。那个温柔贤淑的女子,竟因知晓这个秘密而丧命。想到这里,他的拳头不由自主地攥紧。
锦盒很快取来了。打开一看,里面是一封密信和一块玉佩。密信上只有短短几句话:\"玄烨乃天命之子,长生药引关乎国运。此事万不可泄露,否则祸及子孙。\"
玉佩上刻着一个古怪的符文,似曾相识。康熙仔细回忆,终于想起在哪见过——那是赫舍里皇后生前常戴的玉佩,只是样式略有不同。
这一发现让康熙更加确信,赫舍里之死与长生药引的秘密息息相关。他让人将玉佩拓印下来,准备明日召集几位心腹大臣商议。
就在这时,梁九功匆匆来报:\"皇上,查到一些线索。慈宁宫大火前,有人看见三阿哥胤祉的贴身太监在附近徘徊。\"
康熙眼神一凛。胤祉向来与太子胤礽不和,难道他也牵涉其中?但眼下还不能妄下定论。
\"继续查,务必小心谨慎。\"康熙吩咐道,\"另外,派人暗中保护其他皇子的安全。\"
\"嗻。\"
送走梁九功,康熙重新审视眼前的物证。血诏、密信、玉佩,还有赫舍里留下的帕子,这些线索交织成一张巨大的网,而他必须找到突破口。
天色渐亮,康熙一夜未眠。他意识到,这个秘密不仅关乎自己的身世,更可能影响整个大清的未来。父皇在血诏中提到“长生药引事关重大”,究竟是什么意思?
想到这里,康熙决定先从太医院入手调查。赫舍里中毒当晚,太医说是误食有毒药材,但他始终觉得事有蹊跷。
他唤来梁九功:\"去传太医院院判李德全即刻入宫。\"
等待的空档,康熙翻阅起这些年积攒的密折。果然,在赫舍里去世前后,有多起蹊跷事件:几位老臣相继病故,一批宫女太监莫名失踪,甚至有几名御前侍卫突然调离。
这些看似孤立的事件,现在看来都有可能是为了掩盖某个惊天秘密。
李德全很快就到了。他战战兢兢地跪在殿中,额头冒汗。
\"平身吧。\"康熙语气平静,\"朕问你,赫舍里皇后中毒那晚,你可还记得具体情况?\"
李德全擦了擦汗:\"回皇上,那晚皇后突发剧痛,臣等查验后认定是误食有毒药材所致...\"
\"住口。\"康熙突然打断他,\"朕问的是实情,不是你们当时的说辞。\"
李德全浑身一震,扑通跪地:\"皇上恕罪!实情是...那晚臣奉命去诊治时,皇后已经昏迷。臣发现她脉象奇特,似是中了一种罕见奇毒。但...但当时遏必隆大人在场,命臣不得声张...\"
康熙眯起眼睛:\"继续说。\"
\"臣后来查阅典籍,发现那种毒与传说中的'鹤顶红'极为相似,但毒性更为特殊。最奇怪的是,皇后体内还残留着另一种药物成分,似是解毒用的...\"
康熙心中一动:\"什么药物?\"
\"是一种叫'玉露散'的古方,据说能解百毒。但...这种药方早已失传多年。\"李德全说到这里,声音越来越小。
康熙陷入沉思。玉露散,这个名字他似乎在哪里听过。他挥挥手:\"你先退下,此事不得对外透露半句。\"
\"嗻。\"李德全如蒙大赦,连忙退下。
送走李德全,康熙再次审视手中的玉佩。玉露散,赫舍里,长生药引,这些关键词似乎在指向某个古老的秘密。
他突然想起一个人——钦天监监正南怀仁。这位精通天文历法的西方传教士,或许能提供一些线索。
\"梁九功,传朕旨意,请南怀仁即刻入宫。\"
等待期间,康熙重新梳理目前掌握的线索:
1. 先帝血诏暗示他非亲生,且与长生药引有关
2. 赫舍里死前紧攥的帕子与血诏指痕吻合
3. 血诏背面缺失部分可能藏有更重要信息
4. 慈宁宫大火恐非偶然
5. 赫舍里体内发现失传的玉露散成分
这些线索相互关联,却仍缺少关键环节。康熙隐隐觉得,答案很可能就在南怀仁那里。
半个时辰后,南怀仁匆匆赶来。这位金发碧眼的传教士虽已年迈,但精神矍铄。
\"皇上深夜召见,可是有何要事?\"南怀仁用流利的汉语问道。
康熙没有直接回答,而是拿出那块玉佩:\"你可认得此物?\"
南怀仁接过玉佩,仔细端详,脸色突然变得凝重:\"皇上,此物乃是古代炼金术士的标志。据传,持有此物者掌握了某种神秘技艺,能延年益寿...\"
康熙眼神一凛:\"具体说说。\"
\"回皇上,在西洋典籍中记载,中国古代有种秘术,能提炼出一种神奇药引,服之可强身健体,甚至延年益寿。但这种技艺极为危险,历代帝王多有忌讳...\"
康熙打断他:\"这种技艺与'玉露散'可有关联?\"
南怀仁点点头:\"正是。玉露散就是这种技艺的基础药方之一。但据传,完整的技艺早已失传。\"
康熙沉思片刻:\"你还知道些什么?\"
\"据传,这项技艺最后一位传人生活在明末,曾在宫中任职。后来不知所踪,只留下一本残缺的手稿...\"
\"手稿现在何处?\"
\"应该还在宫中档案库。\"南怀仁顿了顿,\"但臣听说,那本手稿很特别,需要用特殊方法才能解读...\"
康熙立即命梁九功:\"速去档案库查找相关手稿,务必小心行事。\"
送走南怀仁,康熙感觉距离真相又近了一步。但现在,他还需要验证一个猜想。
\"梁九功,去查查,先帝驾崩前可曾在钦天监停留过。\"
\"嗻。\"
等待期间,康熙来到御花园。清晨的露水打湿了青石板路,他漫步其中,思绪万千。父皇精心安排这一切,究竟是为了保护自己,还是另有深意?
梁九功很快带回消息:\"回皇上,先帝驾崩前三个月,确实多次造访钦天监,每次都与南怀仁密谈。\"
康熙点点头:\"知道了。你再去一趟档案库,重点查找先帝时期的星象记录。\"
这时,负责查找手稿的太监回来了,捧着一个密封的木匣。康熙打开一看,里面是一本泛黄的手稿,上面写满了古怪的符号。
\"南怀仁说的没错,这确实需要特殊方法解读。\"康熙仔细观察,发现手稿边缘也有类似的火漆印痕迹。
突然,他注意到手稿封面角落有个细微的标记,与赫舍里玉佩上的符文一模一样。这个发现让康熙心跳加速。
\"梁九功,立刻召南怀仁再次入宫。\"
等待期间,康熙将手稿与血诏、密信、玉佩放在一起对照。他渐渐理出一个惊人的推论:父皇很可能掌握了长生药引的秘密,却选择将其隐藏,甚至不惜假死避世。
这个想法让他既震惊又困惑。如果真是这样,那父皇现在何处?为何要这么做?
南怀仁很快赶到。看到手稿,他激动得双手发抖:\"皇上,这就是传说中的《玉露真经》!据传,这部手稿不仅记载了长生药引的配方,还包含了一个惊天秘密...\"
\"什么秘密?\"康熙追问道。
南怀仁压低声音:\"传说中,服用这种药引者虽能延年益寿,但代价是...血脉永续。也就是说,后代无法继承这种特性...\"
康熙猛地站起。这个说法完美解释了为什么父皇要说他“非朕亲生”。如果顺治帝服用了长生药引,那么康熙确实不可能是他的亲生子!
\"继续说。\"康熙努力平复情绪。
\"因此,历代掌握这个秘密的帝王都会选择过继子嗣,以确保血脉延续。但这样做风险极大,因为一旦秘密泄露,必将引发夺位之争...\"
康熙恍然大悟。父皇将他过继给佟佳氏,不仅是为了保护他,更是为了确保大清江山永固。
\"那这部手稿该如何解读?\"康熙问道。
南怀仁指着封面上的符文:\"需要找到对应的解码器,据说是一件特殊的玉器...\"
康熙立即想到了赫舍里的玉佩。他将玉佩与手稿放在一起,果然,符文完美契合。在特定角度下,手稿上的文字开始显现。
然而,就在康熙准备细看时,一阵眩晕突然袭来。他扶住桌案,感觉眼前的文字都在扭曲变形。
\"皇上!\"南怀仁惊呼,\"这手稿上有毒!快,快去传太医!\"
康熙强撑着意识:\"不,先不要声张。把这里的一切都收拾好...\"话未说完,他就昏了过去。
醒来时,康熙发现自己躺在龙床上。梁九功守在一旁,神色焦急:\"皇上,您可算醒了!太医说您是中了慢性毒...\"
康熙抬手制止他继续说下去:\"朕没事。那手稿...\"
\"已经按您的吩咐密封起来了。\"梁九功压低声音,\"奴才还发现一件事——昨晚值守的太监中有两人突然失踪了。\"
康熙眼神一凛:\"看来,有些人比朕更着急想知道手稿内容。传旨,即刻封锁紫禁城,任何人不得出入。\"
\"嗻。\"
康熙靠在床头,头痛欲裂。他意识到,这场围绕长生药引的博弈才刚刚开始。父皇当年的选择,赫舍里的牺牲,甚至太皇太后的沉默,都是为了守护这个秘密。
但现在,轮到他做出选择了。是要揭开真相,还是继续维持这个精心编织的谎言?
窗外传来早朝的钟声,康熙深吸一口气。无论如何,他都必须先把眼前的局势稳住。至于真相,只能一步步揭开了。
\"梁九功,拟旨。今日朝会,朕要宣布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