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狐岭的血战与张顺的敌后烽火,如同两道加急的军情,被程元振以八百里加急的速度,连同他精心修饰过的奏章,一同送抵了扶风行在。
肃宗李亨在御书房内,反复阅读着程元振的密奏以及杜丰、郭子仪联名的军报。程元振在奏章中,一方面详细描述了黠戛斯入寇的严峻形势,强调了杜丰、郭子仪临危不乱的应对以及前线将士的浴血奋战,另一方面,也隐晦地提及了杜丰在河北“权宜行事”,动用逆产及民间商会资源以充军需的“非常之举”,字里行间,不乏提醒皇帝关注杜丰权势过重的意味。
而杜丰与郭子仪的联名奏报,则聚焦于军情本身,言辞恳切,逻辑清晰,既陈述了战局的艰难与将士的牺牲,也提出了依托地形、疲敌制胜的方略,并再次恳请朝廷速发援军与粮饷。
肃宗放下奏章,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脸上满是疲惫与纠结。杜丰和郭子仪,一个是他需要倚仗的平叛功臣,一个是德高望重的三朝元老,两人联手稳住了河北危局,于国于民,皆有大功。然而,杜丰的崛起速度太快,权势太盛,尤其是在河北这块刚刚收复、百废待兴又地处边陲的重地,几乎形成了事实上的独立王国,这让他这个皇帝,如何能安枕?
“陛下,”侍立一旁的中书舍人李揆小心翼翼地问道,“北疆军情紧急,杜司徒与郭令公所请援军粮饷……”
肃宗叹了口气:“援军自然要派,粮饷也不能不给。河北若失,则关中震动。拟旨,着令朔方节度使仆固怀恩,分兵一万,火速东进,增援河北。另,从江淮转运使衙门,紧急调拨粮草二十万石,军械若干,由水陆并进,运往范阳。”
“陛下圣明。”李揆躬身领命,却又迟疑道,“只是……程监军奏章中所言,杜司徒在河北,未经朝廷明旨,便动用逆产,交与那商贾之流的兴业社操办军需,此事……恐与体制不合,若放任不管,恐开跋扈之端啊。”
这正是肃宗的心病所在。他沉吟片刻,道:“非常之时,行非常之法,杜丰此举,情有可原。不过……也不能毫无约束。拟一道中旨给程元振,令他‘协助’杜丰监管河北钱粮用度,尤其涉及逆产及与民间商会往来,需详细记录,定期报朕知晓。另,告诉程元振,前线军务,仍以郭子仪、杜丰为主,他需以协调、监察为要,不得随意干涉。”
这道旨意,看似给了程元振监管之权,实则划定了界限,既表达了朝廷的关切,又没有过度刺激前线的将帅,体现了肃宗在平衡之道上的小心翼翼。
然而,庙堂之上的风波,并未就此平息。
数日后的大朝会上,当肃宗将北疆军情及应对之策宣布后,立刻便有御史台的言官出班奏事。
“陛下!”一名面容清癯、神色激愤的御史高声言道,“杜丰以弱冠之龄,位列三公,总督河北,此乃陛下天恩浩荡!然其不思谨慎克己,反倒擅自动用国家逆产,交予商贾经营,此例一开,各地效仿,则朝廷法度何在?纲纪何存?臣闻其麾下所谓‘兴业社’,盘踞蜀中,垄断利权,今又插手河北,其势滔天,长此以往,恐非国家之福!臣弹劾杜丰,结交商贾,逾越规制,其心难测!”
此言一出,犹如在平静的湖面投下巨石,朝堂之上顿时议论纷纷。不少清流官员,本就对杜丰火箭般的蹿升以及其与“商贾”过从甚密有所非议,此刻纷纷附议,要求朝廷彻查杜丰在河北的作为,甚至有人隐晦地提及了“养虎为患”四字。
支持杜丰的官员,如兵部侍郎等,则据理力争,强调北疆危局,杜丰乃不得已而为之,且其所有举措皆是为了抗敌安民,有功无过,若此时朝廷降罪于功臣,岂不令前线将士寒心?
朝堂之上,顿时吵作一团。
端坐于龙椅上的肃宗,脸色阴沉。他何尝不知这些言官背后,或许有其他势力的推动?或是出于党争,或是出于对杜丰权势的嫉妒,或是真的为了所谓的“朝廷纲纪”。但这些话,偏偏说中了他内心最深处的隐忧。
“够了!”肃宗终于忍不住,一拍龙椅扶手,厉声喝道,“北疆将士正在浴血奋战,尔等却在此妄加揣测,攻讦大臣,成何体统!”
天子一怒,朝堂瞬间安静下来。
肃宗深吸一口气,强压下怒火,沉声道:“杜丰在河北所为,朕已知晓。非常之时,当行非常之法。其所动用之逆产、商会,皆为抗敌所需,朕准其权宜行事!此事,休要再议!当前首要之务,是支援北疆,击退黠戛斯!若再有人敢妄言惑众,动摇军心,朕定斩不饶!”
皇帝的强硬表态,暂时压下了朝堂上的非议。但所有人都知道,那根刺,已经埋下。只要杜丰稍有不慎,或者北疆战事出现不利,这些暗箭,便会再次蜂拥而至。
---
范阳,观察使司。
杜丰自然也通过自己在朝中的渠道,很快得知了朝堂上这场因他而起的风波。他对此并不意外,甚至可以说早有预料。在他决定重用兴业社、动用非常手段筹措军需时,就已想到了可能会面临的攻讦。
“结交商贾,逾越规制,其心难测……”杜丰低声重复着那御史的弹劾之语,嘴角泛起一丝冷峭的弧度。他看向坐在下首的苏瑾,“明德,你怎么看?”
苏瑾神色平静:“树欲静而风不止。大帅立下不世之功,主政河北,触及旧利,引来妒恨,乃情理之中。幸而陛下尚知轻重,并未听信谗言。然,此风不可长。我等在河北,更需谨言慎行,事事留有记录,笔笔账目清楚,尤其与兴业社往来,更需透明,以备查验。”
杜丰点头:“不错。阳谋,永远比阴谋更有力量。我们将河北治理好,将北虏击退,让百姓安居乐业,这便是最好的回应。”他顿了顿,又道,“不过,朝中既有人以此做文章,我们也不能毫无表示。你以观察使司的名义,起草一份详细的奏章,将截至目前,动用逆产及与兴业社合作的每一项支出、每一笔粮草物资的来源与去向,全部罗列清楚,重点是这些举措对稳定河北、支援前线所起到的关键作用。同时,附上一份河北当前民生恢复、流民安置情况的简报。我们要用事实,堵住那些悠悠之口。”
“属下明白。”苏瑾领命,这正是他所擅长的。
“另外,”杜丰眼中闪过一丝精光,“程监军那里,陛下既给了他监管之权,我们更要‘配合’。所有涉及钱粮物资调拨的文书,都抄送他一份。他若想问询,一律坦诚相告。甚至,可以主动请他‘视察’兴业社协助运转的粥棚、物资仓库。我们要让他看到,我们行事,光明磊落,一切为了公事,毫无私心。”
苏瑾会意,这是要将程元振也拉到同一辆战车上,至少让他无法睁着眼睛说瞎话。
处理完朝堂风波带来的隐忧,杜丰的注意力再次回到了北疆战局。最新的战报显示,赵铁柱在给予黠戛斯前锋重大杀伤后,已按照命令,主动放弃了伤亡过重的野狐岭防线,退守至更为险要的鹰嘴崖。张顺的游击战术也取得了一定效果,不断骚扰着敌军的后勤线。
但黠戛斯主力两万余人,已然兵临鹰嘴崖下,日夜攻打。赵铁柱的压力,丝毫没有减轻。而朝廷许诺的朔方援军和江淮粮饷,尚在路上。
“告诉赵铁柱,鹰嘴崖必须再坚守至少十天!”杜丰对传令兵斩钉截铁地说道,“十天后,是退是守,我给他临机决断之权!但在这十天内,绝不能让黠戛斯主力越过燕山!”
“通知郭令公,河东军的威慑可能还不够,请他加大出塞偏师的活动力度,若能寻机打击一两个室韦小部落,效果更佳。”
“催促苏瑾,百姓南撤速度还要加快!”
杜丰一条条命令发出,试图将这盘关系到河北乃至大唐国运的棋局,一步步引向对自己有利的方向。
然而,他心中清楚,最大的变数,仍在于北疆那条血肉防线的韧性,在于朝廷援军能否及时抵达,也在于……那远在庙堂之上的帝王之心,能否始终如一地信任与支持。
就在杜丰全神贯注于北疆战事与内部博弈之时,一名来自“察事司”、风尘仆仆的信使,带来了一个与他个人息息相关,却可能牵扯更广的消息。
“司徒,西域方面……有初步回音了。”信使的声音带着一丝不确定,“我们设在龟兹的暗线回报,约一月前,确实有一支身份神秘的队伍经过,队伍中有一辆密封的马车,护卫极其森严,不像商队,也不像寻常使团。他们穿过了龟兹,继续向西,方向……似乎是拔汗那(今费尔干纳盆地)乃至更西。龟兹的兄弟尝试靠近探查,但那支队伍的护卫极其警觉,未能获得更多信息,只隐约听说,他们似乎……在寻找医术高超之人。”
拔汗那?寻找神医?
杜丰的眉头紧紧锁起。凌素雪伤势极重,若那马车中真是她,寻找神医救治是合理的。但这支神秘队伍的来历和目的,却更加迷雾重重。他们为何要千里迢迢将凌素雪带去遥远的西域?是救?还是另有所图?
线索似乎清晰了一些,却又指向了更加复杂和遥远的未知之地。而此刻,他却被牢牢钉在范阳,面对内外的重重压力,根本无法抽身。
他只能将这份深深的牵挂与忧虑,再次压入心底,化作更坚定的力量,投入到眼前这场关乎家国命运的搏杀之中。
暗箭虽难防,砥柱亦难摧。他必须稳住,为了河北,为了大唐,也为了那渺茫却未曾熄灭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