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二十一年,元月。
凛冬的寒意尚未完全从中原大地退去,但位于南北要冲、经过大规模扩建与改造的**洛阳城**,却已然沐浴在一种前所未有的、蓬勃热烈的气氛之中。这座饱经战火、几度兴废的千年古都,被林凡选定为新生帝国的临时都城,象征着承袭汉室正统(名义上)与立足中原、辐射四方的政治格局。
旧日的皇宫经过了必要的修葺,但并未进行奢华的扩建,反而在宫城之侧,拔地而起了一片风格迥异的建筑群——灰墙黑瓦,线条硬朗,楼宇之间由宽阔的廊道连接,巨大的玻璃窗(格物院水晶工坊的初步成果)吸纳着冬日宝贵的阳光,这里便是新的权力核心:**丞相府**及**格物总院**。
今日的洛阳,万人空巷。主要街道被清扫得一尘不染,两旁站满了从附近州郡抽调而来的竟陵精锐,维持着秩序。更外围,则是无数翘首以盼的百姓,他们衣着或许依旧简朴,但脸上却洋溢着一种久违的安宁与对未来真切的好奇。没有人组织,他们是自发前来,想要亲眼目睹那个结束了数十年战乱、带来了减免赋税诏书和诸多新奇物事的“林丞相”的风采。
辰时正,浑厚悠远的钟声从宫城和丞相府方向同时响起,回荡在洛阳上空。紧接着,是整齐划一、震撼人心的脚步声。一队队玄甲士兵,手持崭新的、带有刺刀凹槽的“元戎3型”长弩,迈着铿锵的步伐,护卫着中央的仪仗,从丞相府缓缓行出,沿着御道,向着宫城前的巨大广场行进。
没有繁琐的卤簿,没有前朝的玄鹤祥瑞,仪仗的核心,是一辆特制的、由四匹神骏白马牵引的敞篷马车。林凡立于车上,未着冕旒龙袍,依旧是一身剪裁合体的玄色深衣,仅在领口袖边绣有暗金色的齿轮稻穗纹样,象征着格物与农耕乃立国之基。他并未佩剑,只是平静地站立着,目光扫过街道两旁欢呼雀跃的民众,时而微微颔首,脸上带着温和却不容置疑的威严。
他的身后,是高顺、魏延、甘宁、徐庶、庞统等文武重臣,皆骑马或乘车跟随,人人脸上都带着开创历史的激动与肃穆。
这不是登基大典。林凡早已明确昭告天下,汉室天命已终,然新朝之制,当革故鼎新,不循旧礼。今日,乃是“天下一统庆典”暨“新政推行大典”。其意义,远非改朝换代那么简单,而是要向天下人宣告,一个截然不同的时代,就此开启。
**朝会议政,定鼎新制**
庆典的狂欢之后,真正的重头戏在丞相府的议事大殿——**弘文殿**内展开。这是一次决定帝国未来走向的最高层会议,参与者除了核心文武,还包括了被特意召来的格物院大匠、新任命的各州刺史以及部分经过甄别、愿意合作的前朝能吏。
大殿内部陈设也与以往迥异,不再是君王高踞上位、臣工俯首下方的格局。林凡的座位置于北端稍高的平台上,但其下并非御阶,而是一排排逐渐降低的座椅,呈半圆形分布,方便所有人发言交流。巨大的沙盘、绘制着新式地图的屏风、以及写满了各种公式与图纸的黑板(格物院发明),占据了大殿两侧的空间,使得这里更像一个战略研究室与政策辩论场的结合体。
林凡端坐主位,开门见山,声音清晰而沉稳地传遍大殿:“天下初定,百废待兴。然兴,非重复旧路,而当开创新局。今日之议,便是我等未来十年、数十年之施政总纲——**《新政纲要》**。”
他目光扫过全场,无人敢与之对视。
“首要,乃**政体革新**。”林凡缓缓道,“旧制,家天下,权出于上,治乱系于一人,此乃动荡之源。新朝之制,当**以法治国,以律束权**。”
他示意徐庶。徐庶起身,朗声宣读核心原则:
“一、废三公九卿,立**三省六部制**。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各司其职,相互制衡。”
“二、设**格物总院**,独立于六部之外,直隶丞相府。凡国之重器、农工革新、技术研发,皆由其统筹,地位与六部等同。” 此言一出,殿内不少旧吏面露惊容,将工匠之术提到与治国理政同等高度,实乃亘古未有!
“三、地方上行**州、郡、县三级制**,革除汉代州牧权重之弊。县令由吏部考核选派,刺史负责监察,不直接理民。逐步推行**官员任期制、考核制、异地任职制**。”
“四、编纂**《新律》**,废除苛刑,明确法条,律法面前,人人平等。设**大理寺**专司审判,**御史台**负责监察百官。”
这一套组合拳,旨在从制度上杜绝权臣、军阀产生的土壤,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并前所未有地拔高了技术与法律的地位。
“其二,**经济之基**。”林凡继续道,“民富则国强。旧时重农抑商,然无工无商,农亦不富。”
庞统接话,展开一份巨大的图表:“主公所言极是。新朝经济,当**农工商并重**。”
“农:全面推行**‘均田令’(限制土地兼并,非绝对平均)**,推广曲辕犁、占城稻、代田法等,由格物院牵头,于各州设立**农事试验场**,培育良种,改进农技。”
“工:设立**皇家工匠协会**(非皇室私有,乃国家机构),制定工艺标准,推广水力机械、改良织机等。鼓励民间开设工坊,凡有新发明、新工艺,经格物院鉴定,可授予**‘专利文书’**,享一定年限独家经营之权!” “专利”一词抛出,连一些格物院的大匠都瞪大了眼睛,激动不已。
“商:统一度量衡,由格物院监制标准器发放天下。修缮秦驰道,拓展**‘大运河’计划**(沟通南北水系),建立官方**邮政驿传系统**(兼营民间信件物资传递)。鼓励海贸,于交州、江东、青州设立**市舶司**,管理海上贸易,征收关税。”
这些政策,几乎是在构建一个初步的近代国民经济体系,其眼光之长远,让在场的智者们都感到心潮澎湃。
“其三,**文武之道**。”高顺起身,言简意赅:“军队,乃国之利刃,亦需以律法约束。即日起,推行**《武经总要》**,明确军队编制、职责、操典。实行**府兵制与常备军结合**,战时征召,平时归田,减轻百姓负担。所有军官,需入**武备学堂**受训,学习新式战法、识图、乃至基础格物知识。军队不得干政,唯效忠国家,护卫疆土。”
这将彻底终结兵为将有的私兵传统,打造一支真正意义上的国家军队。
“其四,**育才选士**。”林凡最后,也是最重地强调,“旧之察举、征辟,弊端丛生。九品中正,更是门阀之基,必须废除!”
他目光炯炯:“新朝取士,不问门第,唯才是举。途径有三:一、**科举制**!分文、武、格物三科,定期于各州、都城举行考试,择优录用。考试内容,文科不独尊儒术,需通晓律法、算学、地理;武科考校韬略、武艺、体能;格物科则测试算学、物理、工程之能!”
“二、**官学体系**。于各州县设立**蒙学**、**县学**、**州学**,乃至**太学**(洛阳)。蒙学推行**扫盲启蒙**,教授常用字与算数。县学以上,则分科授业,束修低廉,贫寒子弟优异者,可由官府资助!”
“三、**格物院及各专科学堂**。招收有志于工匠、医道、算学等专科学子,培养专门人才。”
这一系列石破天惊的制度改革蓝图,在弘文殿内缓缓铺开,如同一幅壮丽的锦绣,冲击着每一个与会者的心灵。有人振奋,有人疑虑,有人震惊,但无人能否认,这是一个与过往任何王朝都截然不同的全新开始。
**格物之光,普惠万民**
大政方针已定,接下来的便是具体的落实。而格物院,作为新朝最具特色的机构,其成果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在林凡的亲自关注下,格物总院下属的各研究所迸发出惊人的活力。
**农政所**在洛阳郊外开辟了千亩试验田,不仅推广占城稻,更开始系统性地进行选种、嫁接、肥料对比实验。一种利用杠杆原理和齿轮传动、效率远超耧车的**“新风力\/水力播种机”**已进入最后测试阶段。更有大匠根据林凡提示的“温度湿度”概念,尝试建造原始的**“温室暖房”**,以期在冬季种植蔬菜。
**军工所**并未因天下一统而停滞,反而转向更精深的领域。钢材的冶炼技术在不断改进,尝试用焦炭取代木炭,并向林凡提交了关于“利用爆炸力推动弹丸”的**“火铳”** 初期理论构想图(被林凡谨慎地纳入最高机密,要求继续理论研究,暂不实装)。对火药配方的优化、颗粒化研究也在持续,并衍生出用于开矿、修路的**“工业炸药”** 项目。
**机械所** 则将精力集中于民生。改良的水力锻锤、纺纱机开始在官方工坊应用。一种结构更简单、更适合民间使用的**“龙骨水车”** 图纸被下发各州郡,鼓励推广。甚至有人根据齿轮和弹簧原理,设计出了原始的**“机械钟”** 模型,虽然精度堪忧,却代表了方向。
**医卫所** 的地位被空前提高。林凡强制要求所有随军医师和招募的郎中进行交流,汇编《新编本草》,强调消毒(用沸水、酒精)和实证。并对“人痘接种术”预防天花进行了官方记录和有限度的推广研究,虽阻力重重,却迈出了第一步。
**筑路司** (隶属工部,但与格物院合作紧密)的工兵们,携带着改良的测量工具和爆破技术,奔赴各地。他们的任务不仅是修复秦驰道,更是要规划并开凿连接主要经济区域、尽可能取直的**“官道”**,并尝试在关键河流上,运用悬索技术和新型水泥(格物院烧制石灰的副产品)建造更坚固的石拱桥。
这些变化,并非一蹴而就,但却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发生着。洛阳的百姓最先感受到不同:街道更加干净整洁(设立了公共垃圾堆放点和清扫夫),夜晚部分主要街道出现了反射镜聚焦鲸油(早期尝试开采石油失败后的替代品)的“路灯”,虽然昏暗,却是一大进步。工坊里传出有节奏的机械声,市集上出现了更多物美价廉的竟陵商品……
变革,不再局限于战场和朝堂,它正悄然走入寻常百姓家,改变着最基本的生产与生活方式。
**万象更新,帝国初肇**
冬去春来,建安二十一年的春天,似乎格外的明媚。
随着《新政纲要》以丞相府令的形式颁行天下,以及格物院诸多成果的逐步推广,这个新生的帝国,虽然依旧面临着旧势力残余的暗中抵制、地方治理的人才匮乏、以及百姓对新政的适应过程等无数挑战,但它已经如同一个充满活力的巨人,稳稳地站在了华夏大地上,并开始迈出坚定而有力的步伐。
政策在基层引发着震荡,也孕育着希望。减免的赋税让农夫有了余粮,兴修的水利灌溉着希望的田野,工坊的招工让手工业者看到了新的活路,官学的设立让贫寒子弟眼中燃起了求知的光。尽管科举尚未举行,但“唯才是举”的风声已经让无数被门第所困的寒门士子心潮澎湃。
站在格物总院最高的观星台(兼气象观测台)上,林凡俯瞰着逐渐焕发生机的洛阳城,以及远方苍茫的大地。徐庶和庞统站在他身后。
“主公,纲举目张,然执行之难,犹胜攻城略地。”徐庶轻声道,带着一丝忧虑。
庞统却笑道:“元直何必多虑。旧屋已拆,地基已夯,蓝图已绘。纵有风雨,亦不过疥癣之疾。大势,已在主公手中。”
林凡没有回头,目光深邃,穿越了时空:“革故鼎新,非一日之功。我等所行,乃逆千年惯性之事。会遇到阻碍,会有反复,甚至可能……会失败。”
他顿了顿,声音转而坚定:“然,既然走上了这条路,便再无回头之理。技术的进步,制度的优化,民智的开启,如同滚动的车轮,只会向前。我等要做的,便是当好这个掌舵人,确保这辆战车,行驶在正确的轨道上,驶向那片……我们所能想象的、最光明的未来。”
春风拂过,带来远山融雪的气息和泥土的芬芳。
万象更新,帝国初肇。
一个以格物为引擎,以法治为框架,以民生为依归的全新纪元,就在这个春天,正式拉开了它波澜壮阔的序幕。未来的道路依然漫长而充满未知,但方向,已然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