侍卫:校尉,你看那边!又有好几十个女兵和男兵往这边来
晨光刚漫过山坳的轮廓,营地里就飘起了炊烟。林阿夏正帮着春风梳理头发,帐外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伴随着侍卫略显慌张的呼喊:“校尉!王校尉!您快出来看看!”
王校尉刚从守将的中军帐出来,手里还攥着一张画着汴梁周边地形的简图,听到喊声连忙转身:“怎么了?慌慌张张的,出什么事了?”
侍卫跑到他面前,喘着粗气,手指着山坳入口的方向:“大人,您看那边!从东边的山道上,来了好几十个男兵女兵,正往咱们营地这边走呢!”
“男兵女兵?”王校尉心里一动,赶紧朝着侍卫指的方向望去。山坳入口处隔着一片矮树林,隐约能看到一群人影正慢慢走近,队伍拉得有些长,前面几个人好像还互相搀扶着,看着像是受伤了。他皱了皱眉,又问:“看清楚了吗?是咱们后周的人,还是联军的斥候?”
“看不清楚穿着,但他们走得慢,不像是来偷袭的。”侍卫擦了擦额角的汗,“我刚才让哨探去近处看了,说那些人身上都带着伤,有的还穿着咱们后周的军甲碎片,应该是打散的弟兄们!”
王校尉心里一松,随即又提了几分期待——自从女辅营的林阿夏她们来之后,营地里只零星回来过几个散兵,要是能一下子回来几十人,不管是男兵还是女兵,都是给营地添了力气。他赶紧拍了拍侍卫的肩膀:“走!带我去看看!再让人把营门的守卫调两个人过去,要是真的是自己人,就赶紧迎进来。”
两人快步朝着山坳入口走去,刚走到矮树林边,就见两个哨探从树林里钻了出来,对着王校尉行了个礼:“校尉!确认了!是咱们后周的人,有男兵也有女兵,大概四五十个,都是从汴梁撤出来的散兵,听说咱们在这儿扎营,特意找过来的!”
王校尉点点头,往前走了几步,朝着那群人影扬声喊道:“前面的弟兄们!我们是后周汴梁守将麾下的队伍,你们是哪部分的?”
对面的队伍听到喊声,明显顿了一下,随即有个人从队伍里走了出来,朝着这边挥了挥手,声音带着几分沙哑:“我们是女辅营的!还有几个是殿前司的弟兄,从汴梁西城门撤出来后,一直在林子里打转,总算找到大部队了!”
“女辅营的?”王校尉眼睛一亮,回头对着身后赶来的林阿夏喊了一声,“林统领!是你们女辅营的人!”
林阿夏刚听到动静,就带着柳春和春风跟了过来,听到“女辅营”三个字,脚步一下子快了不少。她朝着对面望去,虽然离得远,但能看到走在前面的那个女兵身形有些熟悉,好像是女辅营二队的队长张青——之前在汴梁守城时,张青还帮她一起组织过弩箭队。
“张青姐!是我,林阿夏!”林阿夏朝着对面喊,声音里带着抑制不住的激动。
对面的张青听到声音,愣了一下,随即加快了脚步,朝着这边跑了过来,身后的队伍也跟着加快了速度。等走近了,林阿夏才看清,张青的胳膊上缠着厚厚的布条,布条上还渗着血,脸上全是泥污,头发乱得像草,可眼神里却满是见到亲人的光亮。
“阿夏!真的是你!”张青跑到林阿夏面前,一把抓住她的手,眼泪一下子就掉了下来,“我还以为……还以为咱们女辅营就剩不下几个人了!”
林阿夏也红了眼眶,拍着张青的背:“没事了,张青姐,我们找到大部队了,你们也安全了,这就好。”
王校尉看着陆续走近的人群,心里也跟着热乎起来。四五十个人,有男有女,大多都带着伤,有的男兵胳膊吊在脖子上,有的女兵一瘸一拐,还有几个人被同伴搀扶着,脸色苍白得吓人。但他们的眼神里没有绝望,反而带着找到归宿的踏实——显然,在林子里流浪的这几天,他们也受了不少苦。
“弟兄们,姑娘们,辛苦了!”王校尉走上前,对着众人抱了抱拳,“既然到了营地,就先歇歇!后面帐里有热水,还有军医,先把伤口处理了,吃点热乎的,有什么事咱们慢慢说。”
“多谢校尉!”人群里有人喊了一声,声音里满是感激。之前在林子里,他们只能喝冷水、吃野果,有的伤口都发了炎,现在听到有热水和军医,心里都松了口气。
王校尉转头对着身边的侍卫吩咐:“你去通知伙房,多煮点粥,再蒸几笼馒头,让弟兄们和姑娘们都吃饱。再去叫军医过来,到后帐等着,给大家处理伤口。”
“是!”侍卫赶紧跑着去了。
林阿夏拉着张青的手,一边往营地走,一边问:“张青姐,你们这几天都在哪儿?怎么现在才找到这里?”
张青叹了口气,眼神暗了暗:“我们从汴梁撤出来后,跟着几个殿前司的男兵往西南走,本来想找大部队,结果半路上遇到了联军的斥候,只能往东边躲。这几天一直在林子里绕,昨天遇到一个逃难的老乡,说这边山坳里有后周的营地,我们才赶紧往这边来。”
她顿了顿,又补充道:“路上还遇到了几个散兵,有男兵也有咱们女辅营的,就一起带着过来了。可惜……还是有几个姐妹没撑住,在林子里就……”
说到这儿,张青的声音哽咽了,林阿夏也沉默了。女辅营原本有五千人,现在能聚到一起的,算上这次来的,也不到一百人。那些没撑住的姐妹,或许就永远留在了那片密林里,连尸骨都没人收。
“都过去了,张青姐。”林阿夏拍了拍张青的手,“至少现在我们还活着,只要活着,就有希望。等以后打跑了联军,我们再回来找她们。”
张青点了点头,擦了擦眼泪:“你说得对,活着就有希望。对了,阿夏,汴梁现在怎么样了?联军还在城里吗?”
“联军撤了,去济州了。”林阿夏说,“不过汴梁外城塌了不少,百姓也都逃了,现在就是座死城。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守住这里,等援军来了,再去济州支援。”
张青愣了一下,随即点了点头:“好!只要能打联军,我们都听你的!就算只剩一口气,也能拿起弩箭!”
两人说着,就到了营地的后帐。之前林阿夏她们住的隔间已经收拾好了,王校尉又让人多搭了几个临时的帐篷,供新来的人休息。伙房的人已经把粥煮好了,冒着热气的粥盛在粗瓷碗里,还有刚蒸好的馒头,散发着麦香。
“姑娘,先喝碗粥吧。”一个伙夫端着一碗粥递给张青,脸上带着憨厚的笑,“刚煮好的,还热乎着,填填肚子。”
张青接过粥,说了声“谢谢”,捧着碗小口小口地喝了起来。热粥滑过喉咙,暖到了心里,让她瞬间觉得身上的疲惫都少了些。周围的人也都捧着粥碗,大口吃着馒头,营地里终于有了些热闹的气息,不再像之前那样冷清。
军医也来了,还是之前给林阿夏她们处理伤口的老大夫。他背着药箱,挨个给人看伤口,有的伤口发了炎,他就用草药汁清洗,再敷上药膏;有的骨折了,他就用木板固定好,叮嘱着不要乱动。
“你这伤口得好好养着,不能再沾水了。”老大夫给一个女兵包扎好胳膊上的伤口,又叮嘱道,“每天换一次药,过几天就能好得差不多了。”
“谢谢老大夫。”女兵感激地说。
王校尉站在一旁,看着眼前的场景,心里也跟着踏实起来。之前营地只有不到两百人,现在多了四五十人,虽然大多带着伤,但至少人多了,底气也足了。他转头看向守将的中军帐,想着等会儿去跟守将说一声,让守将也高兴高兴——毕竟,多一个人,就多一份抗击联军的力量。
“校尉!”一个侍卫又跑了过来,脸上带着兴奋,“刚才哨探又来报,说东边的山道上还有人往这边来,好像也是散兵,大概有二三十个!”
“还有人?”王校尉眼睛一亮,“太好了!还是按之前的规矩,先确认身份,要是自己人,就赶紧迎进来!”
“是!”侍卫又跑着去了。
林阿夏听到这话,心里也跟着高兴起来。越来越多的人找到营地,就说明越来越多的人还活着。她看着身边的张青,又看了看正在喝粥的众人,眼神里满是坚定——只要大家团结在一起,就算联军再强,她们也能守住这片营地,等到援军到来的那一天。
张青喝完粥,擦了擦嘴,对着林阿夏说:“阿夏,等我伤口好点,就跟你一起训练,咱们女辅营不能散,得让那些男兵看看,咱们女兵也能打仗,也能保家卫国!”
“好!”林阿夏点了点头,“等大家都歇过来,咱们就一起训练,随时准备着,只要将军下令,咱们就跟着去济州,打跑联军!”
春风也跑了过来,手里拿着两个馒头,递了一个给张青:“张青姐,你再吃个馒头,这个馒头可香了!等你伤好了,我还想跟你学射箭呢!”
张青接过馒头,笑着摸了摸春风的头:“好,等姐姐伤好了,就教你射箭,保证让你百发百中!”
营地里的笑声渐渐多了起来,之前的萧瑟和压抑被这突如其来的“团聚”冲散了不少。阳光慢慢升高,洒在每个人的脸上,带着暖意。王校尉看着这一切,心里也暗暗想着:或许,这场仗,他们能赢。只要还有人在,只要还有希望,就没有打不赢的仗。
没过多久,哨探又带着二三十个散兵回来了,有男有女,同样是带着伤,却眼神明亮。王校尉赶紧让人安排他们休息、吃饭、处理伤口,营地里的人越来越多,也越来越热闹。
守将听说了消息,也从中军帐里走了出来,看着营地里的人群,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好!好样的!只要弟兄们、姑娘们都在,咱们就有底气!等后续的援军一到,咱们就杀回汴梁,再去济州支援太后!”
“杀回汴梁!支援济州!”人群里有人喊了一声,随即更多的人跟着喊了起来,声音洪亮,在山坳里回荡,带着一股不服输的韧劲。
林阿夏看着眼前的场景,心里也跟着沸腾起来。她知道,这场仗还没结束,接下来还有很多困难等着他们。但只要大家团结在一起,只要还有这份守护后周的决心,就一定能等到胜利的那一天——等到汴梁重建,等到济州解围,等到后周的天下太平,等到所有的姐妹、所有的弟兄都能平安回家。
夕阳西下的时候,营地里的炊烟又升了起来,比早上更浓、更热闹。伙房煮了一大锅肉粥,还杀了两只鸡,给大家改善伙食。众人围坐在一起,吃着热乎的粥,聊着在林子里的经历,虽然偶尔会提到牺牲的同伴,气氛有些沉重,但更多的是对未来的期待。
王校尉看着这一切,心里也满是感慨。他想起出征前,姐姐和妹妹塞给他的女装,想起林阿夏她们刚来时的狼狈,想起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聚集到这里——或许,这就是他们坚持下去的意义。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身边的人,为了后周的百姓,为了那份来之不易的和平。
“明天,咱们就开始训练。”守将的声音在营地里响起,“不管是男兵还是女兵,都要好好练,养精蓄锐,等援军一到,咱们就出发!”
“好!”众人齐声应道,声音里满是坚定。
林阿夏抬头看向天空,夕阳正慢慢落下,给山坳里的帐篷和树木都镀上了一层金色。她知道,明天又是新的一天,新的希望。只要他们不放弃,就一定能等到那一天——等到后周的旗帜重新插满汴梁,等到济州的战火平息,等到所有的人都能笑着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