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那次“鬼谷子启蒙”的意外惊喜后,天赐仿佛发现了一个与女儿交流的“秘密通道”。他意识到,女儿虽然无法理解那些深奥的文字,但她似乎对这种富有节奏感、抑扬顿挫的古文韵律有着天生的好奇和专注。于是,他有意识地将这变成了一项有趣的父女日常互动。
当然,他绝不会正襟危坐地给一个一岁多的孩子“授课”。他的方式,更像是一种融入生活的、游戏化的“耳濡目染”。
清晨,他抱着玥玥在阳台上看日出,看着天际线由暗变明,他会轻轻吟诵:“粤若稽古,圣人之在天地间也,为众生之先。”(鬼谷子·捭阖第一) 然后笑着对女儿说:“玥玥看,新的一天开始啦,万物都在苏醒呢。”
傍晚,陪玥玥玩捉迷藏,当她从窗帘后找到爸爸时,天赐会一把抱起她,笑着说:“未见形,圆以道之;既见形,方以事之。”(鬼谷子·反应第二) “我们玥玥真厉害,一下子就找到爸爸的‘形’啦!”
甚至是在给玥玥喂饭,当她犹豫着要不要吃一口新食物时,天赐也会打趣地说:“审定有无,与其虚实,随其嗜欲以见其志意。”(鬼谷子·捭阖第一) “来,我们先‘审定’一下这个胡萝卜泥‘有无’危险,再决定吃不吃,好不好?”
这些话语,对玥玥而言,更像是爸爸发明的一种新奇、好玩的“语言游戏”。她未必懂得“圣人之在天地间”的宏大,也未必明白“审定有无”的思辨,但她能敏锐地捕捉到爸爸在说这些话时,那种温柔、专注甚至带着一点戏谑的语调。这让她觉得很有趣,每次天赐开始“之乎者也”,她都会睁大眼睛,认真地看着爸爸的嘴,有时还会咿咿呀呀地模仿发音,或者开心地拍手,仿佛在为他精彩的“表演”喝彩。
林心大和念晴起初觉得好笑又无奈,但看到这父女俩乐在其中的样子,也就由着他们去了。念晴有时还会打趣道:“完了,咱家闺女以后开口说话,第一句不会是‘观阴阳之开阖以命物’吧?”
林心大则笑着摇摇头:“由他们闹去吧,反正孩子高兴就行。再说了,从小听点这些,总比听些乱七八糟的强,就当是熏染点书卷气了。”
这种看似“不着调”的启蒙,其意义远不在于内容本身。 它更像是一种高质量的亲子陪伴。在天赐温和的吟诵和解释(哪怕是自创的童趣版解释)中,玥玥感受到的是父亲深厚的爱意、陪伴的专注,以及语言本身的美感和韵律。这种安全感、愉悦感和对声音的敏感度,才是早期启蒙最宝贵的收获。
天赐在康复中重温古籍,感悟智慧;玥玥在懵懂中聆听父语,感知韵律。 这奇特的“纵横术”启蒙,成了连接父女心灵的独特纽带,也为这个小小的过渡房,增添了一抹与众不同的、古朴而温馨的文化色彩。它仿佛在悄然孕育着一种可能——未来,这个女孩的思维里,或许会多一份超越同龄人的、源自古老智慧的沉静与通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