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将们群情激奋,枢密院的几位重臣,孙傅、张叔夜和宗泽,表现出更为冷静和深沉的态度。
孙傅,这位老成持重的枢密使,见二人情绪激动,忙摆手道:“二位将军稍安勿躁!打打杀杀不是解决之道!如今金兵压境,城外情势危急,若我等内讧,岂不更让金人得逞?”
张叔夜此刻也面色凝重,沉声说道:“孙相公言之有理,眼下主要敌人乃是城外金军,国之大患,我等岂能本末倒置?若我等自乱阵脚,内斗不休,金人趁机攻城,东京城危矣!”
这番话,是站在更高层次的战略考量。
姚友仲闻言大怒,猛地转向张叔夜,厉声喝问:“张相公,官家被奸臣裹挟,生死未卜,你们难道没看到吗?!这等卖国求荣之辈,竟然敢公然谋逆,我等若不立刻拨乱反正,他日何颜面对天下人?”
宗泽素来沉稳,此刻却也面露忧色,叹了口气,劝道:“姚将军,王将军,二位心情,吾等皆能体会,然东京宫变,说到底是皇家内部事情,外臣不好轻易插手。”
“况且,那帮逆贼只言软禁官家,并非当场弑君,这说明一切都还有谈判的余地,我等主要职责是守城,若是现在内乱,金人趁机打进来,岂不是被一锅端了?到时候,东京城破,生灵涂炭,这责任谁来负?”
宗泽的话像是一盆冷水,却也点明了核心:此时他们的职责是守卫京城,护卫大宋,一旦意气用事卷入皇室权力斗争,后果不堪设想。
营帐内的争吵仍在继续,姚友仲等人激愤难平,张叔夜、宗泽等人则力求冷静。
秦桧在一旁看了半天,知道姚友仲等人的忠勇固然可敬,但若让他们年轻气盛,不顾一切地带兵杀入宫中,一旦失控,极可能酿成大祸。
既达不到救驾的目的,反而给了金人可乘之机。
“诸位将军,秦某以为,宗大人所言甚是。刀兵相向固然痛快,但徒增伤亡,恐非上策。”
秦桧适时地开口了:“既然逆贼言官家性命无虞,便说明尚有转圜余地,与其贸然攻打皇宫,不如先礼后兵,遣使谈判,保住官家性命为先,待官家安全,再图后事。”
他的提议,既考虑了姚友仲等人的救驾之心,又兼顾了张叔夜等人的稳重,更重要的是,把“保住官家”这个核心诉求摆在了首位。
众将闻言,面面相觑。
最终,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武将集团达成了共识,提出了一项坚决的要求:“不准伤害官家一根汗毛,否则,玉石俱焚!届时,即便拼上全军将士性命,亦要与叛逆同归于尽,绝不妥协!”
秦桧见状,心中大定,知道这已经是武将们所能做出的最大让步。
他向众将抱拳行礼,神色庄重:“诸位将军之意,秦某定当如实转达,秦某在此立誓,绝不会让官家受到半点伤害,否则,秦某提头来见!望诸位将军以大局为重,暂时隐忍,勿令金人有机可乘。”
这番斩钉截铁的保证,加上之前表现出的周旋能力,总算是暂时平息了武将集团的怒火。
但秦桧清楚,这不过是暂时的平衡,此后会发展到何种境地,仍需博弈。
翌日。
东京的天空,笼罩着一层铅灰色的薄雾,仿佛连上苍也不愿目睹即将发生的一切。
压抑的气氛中,垂拱殿内外却人头攒动,一场被强行粉饰的“盛典”,即将拉开序幕。
百官肃立,队列整齐,只是许多人的脸上,都带着一丝挥之不去的倦怠与不安。
他们中的一部分,是被胁迫而来。
另一部分,则是新上位的“胜利者”,眼中闪烁着野心与得意。
秦桧立于班列之中,面无表情,但心头却波澜起伏。
他知道,今日之后,大宋的命运,将彻底走向一条未知的岔路。
殿门缓缓开启,礼乐声起,却显得几分仓促与不合时宜。
在簇拥之下,身着太上皇服饰的赵佶,缓步踏入垂拱殿。
老头脸上带着一种复杂的表情,有重新回到权力中心的兴奋与得意,亦有对眼前这混乱局面的困惑与一丝不安。
在他身边,诨王赵楷则显得异常兴奋,挺直胸膛,像是登基的是他。
大朝会匆匆开始,礼仪流程被简化到极致。
首先,由太宰张邦昌高声宣读“太上皇复位”的诏书。
诏书字句华丽,将崇祯的抄家清算描绘成“倒行逆施,致使天怒人怨”,而太上皇的复位,则成了“顺天应人,拨乱反正,以安社稷,以慰民心”的壮举。
同时废除赵桓的皇帝尊号,复其原爵,降为定王。
因宋徽宗偏爱赵楷,宋钦宗十六岁时,被封为定王,而后才册立为皇太子。
赵佶既然想“拨乱反正”,那只能抹去崇祯帝位合法性,复位后令其“归藩”合乎礼制。
百官跪拜,齐呼陛下圣明,声音却显得有些单薄,不如往日般洪亮整齐。
紧接着,便是人事任命的环节,这才是此次朝会的重中之重。
张邦昌被尊为同平章事,加封太师,总领朝政,成为名副其实的宰相之首,独掌大权。
唐恪被任命为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代行侍中的职权,成为左宰相,位列宰执。
李邦彦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代行中书令的职权,成为右宰相,同样位列宰执。
王时雍仍为开封府尹,兼京师最高行政长官,战时负责城防,并被特意宣布加入宰执集团,成为这批“上位者”中的重要一员。
而此次宫变最大的功臣之一,温州观察使范琼,则因功被封为殿帅,并签书枢密院事,这意味着他不仅执掌禁军,更跻身枢密院,在军事方面有了极大的话语权,与文官集团形成某种制衡,同时也成为了他们看管崇祯帝的“忠犬”。
这几人,加上太上皇赵佶,以及随后被宣布为代理监国的诨王赵楷,便构成了大宋新的权力核心。
一连串的任命宣读完毕,殿中气氛沉重而微妙。
那些忠于崇祯帝的官员,如张叔夜、孙傅、宗泽等人,全都没有参加朝会。
他们仍旧保持原职,未被贬黜。
但是个人都清楚,这不过是新权力集团安抚人心的手段,是维稳的策略。
张叔夜等人的地位,在朝堂上已然边缘化。
朝会草草收场,一切权力更迭,都被这道复位的诏书和几项任命,以最快的速度确定下来。
随后,便是此次朝会最核心,也是最隐秘的议程,商议与金军谈判。
主战派被压制,主和派全面掌控朝局,与金人议和,也就成了顺理成章、迫在眉睫之事。
最终决定,由新晋宰相张邦昌,亲自前往金营,全权负责此次谈判。
在这片被强行粉饰的太平之下,一场真正的卖国交易,开始了。